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卫 > 第476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二月,宣大前线,清军御营

春风依旧带着凛冽的寒意,却已化不开皇太极眉宇间那凝结已久的冰霜。

聚落城久攻不下,侧翼时遭孙应元骑兵骚扰,粮道屡受张凤翼袭扰,西面更传来甘肃侯世禄部异动的消息。

速战速决的计划彻底破产,十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每日消耗的粮草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御帐内,气氛压抑。阿济格、多尔衮等亲王贝勒皆面色不善。

“皇上,儿郎们攻城伤亡不小,士气已不如前。那杨岳老儿得了川陕补给,守得越发稳固。

孙应元的骑兵像苍蝇一样,赶不走,拍不死,实在可恨!” 阿济格瓮声瓮气地抱怨,他负责的东线主攻承受着最大的压力。

多尔衮也开口道:“西线延绥方向,高万魁和李信守得密不透风,甘肃侯世禄也蠢蠢欲动。

我军若再僵持下去,恐师老兵疲,为南明所乘。”

皇太极沉默地听着,他何尝不知局势的艰难?陆铮的介入,完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将一场预期的闪电战拖入了对他不利的消耗战。

他目光扫过帐中诸将,最终落在一直沉默的汉臣范文程身上。

“范先生,你有何看法?”

范文程躬身出列,缓缓道:“皇上,明廷虽腐朽,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今有陆铮异军突起,整合川陕之力,硬生生撑住了北疆局面。

我军强攻,正中其下怀,拼的便是我大清的底蕴与明国的残喘之力。然,明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他顿了顿,继续道:“臣观之,陆铮与江南势同水火,与朝廷亦相互猜忌。

其所依仗者,乃川陕之地,杨岳之兵。若能断其一方,则全局可破。”

皇太极眼中精光一闪:“先生的意思是?”

“皇上可曾想过,暂缓对大同的强攻?” 范文程语出惊人,见皇太极没有打断,便继续道,“杨岳经此一役,已如惊弓之鸟,必龟缩大同不敢出战。我军可留一部监视大同,主力……悄然东移!”

他手指指向沙盘上的另一个方向:“蓟镇!谢尚政庸碌无能,蓟镇兵马久疏战阵,且地处京畿门户,一旦有失,明廷必然震动!

届时,无论陆铮愿不愿意,他都可能被迫分兵来援,或者……朝廷会强令杨岳出兵救援京师!

无论哪种情况,我军都可围点打援,在野战中歼灭其有生力量!

即便不成,兵逼京畿,亦能极大动摇明国根基,迫使其签订城下之盟!”

此计可谓毒辣,避实就虚,直击明廷最敏感的中枢神经。

皇太极沉吟良久,权衡利弊。继续强攻大同,代价巨大且胜负难料;转攻蓟镇,风险与机遇并存。

“好!”他终于下定决心,“阿济格!”

“奴才在!”

“着你率本部三万人马,并汉军旗炮营,继续围困大同,做出主力仍在的假象!多立营寨,虚张旗帜!”

“济尔哈朗、多尔衮!”

“奴才在!”

“随朕亲率主力七万,携带所有精锐,三日后秘密拔营,昼伏夜出,直扑蓟镇古北口!朕要打谢尚政一个措手不及!”

一道改变战略方向的密令,在清军高层悄然传达。北疆的战局,即将迎来新的、更加危险的变数。

……

江南,苏州,拙政园

沈万金的日子同样不好过。韩千山在川陕的雷霆手段,不仅斩断了他伸向西南的触手,更让他损失了不少暗中培养的人马和金钱。

更让他心惊的是,他隐约感觉到,陆铮似乎掌握了一些对他不利的证据。

“不能坐以待毙!” 沈万金对聚集而来的江南核心人物说道,“陆铮此獠,已成气候。

北疆战事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若让他借此战功继续坐大,将来还有我等活路吗?”

“沈翁,如今之计,唯有在朝堂上将他彻底扳倒!” 钱谦益的门生,那位在野官员王璐(已从川陕逃回)咬牙切齿道

“我们必须发动所有力量,联络京中故旧,集中弹劾陆铮‘养寇自重’、‘结交边将图谋不轨’、‘耗费国帑却战果寥寥’!

要让陛下和朝中诸公相信,陆铮比北虏更具威胁!”

另一名大盐商补充道:“还要在经济上彻底卡死他!我已经吩咐下去,漕运上但凡与川陕有丝毫关联的船只,一律加倍盘查、课税!

通往西面的商路,也要动用一切手段干扰!断了他的财路,看他还如何支撑北疆战事!”

沈万金眼中闪过一丝狠绝:“就这么办!另外,派人去接触一下……关外。”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沈翁,这……与虎谋皮啊!”

沈万金冷笑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我们不需要真的做什么,只需要让某些人知道。

如果陆铮倒了,江南是可以‘合作’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换来更多的主动权和时间。”

一个更加疯狂且危险的计划,在江南集团的密室中酝酿,他们将政治斗争的危险性提升到了通敌的边缘。

……

汉中,川陕总督行辕

陆铮几乎同时收到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情报。

一份来自周墨林,密报称清军主力似有异动,大同外围压力骤减,但具体动向不明,正在加紧探查。

另一份来自林汝元,密报江南集团正在朝野发动新一轮针对他的猛烈弹劾,并且在经济封锁上变本加厉,更隐晦地提及江南似乎有“不轨之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陆铮将两份情报放在一起,眉头紧锁。他敏锐地感觉到,平静之下暗藏着更大的风暴。

“督师,清军主力突然消失,绝非好事。皇太极用兵诡诈,需严加防范。” 史可法担忧道。

“江南那群蠹虫,真是亡国而不自知!”王朗则对江南的举动愤慨不已。

陆铮沉思片刻,下令道:

“八百里加急,告知杨老帅和孙应元,虏酋动向不明,恐有诡计,令他们提高警惕,加强侦察,尤其注意蓟镇方向和京城动向!没有确切消息前,切勿轻举妄动!”

“给周墨林回信,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查明清军主力去向!”

“至于江南……”陆铮眼中寒光一闪,“他们越是上蹿下跳,越是说明他们怕了。

告诉林汝元,稳住阵脚,继续收集沈万金等人不法之据,尤其是……若有其与关外勾结的蛛丝马迹,务必拿到实证!

现在不动他们,是时机未到,待到秋后,再一并算总账!”

他感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收紧,来自北方军事和江南政治经济的压力同时加剧。

但他并未慌乱,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冷静。

“传令下去,川陕境内,所有军政机构,进入战时管制状态!提高效率,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全力保障北疆需求和内部稳定!”

陆铮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也要争取最好的结果!告诉所有人,真正的考验,恐怕才刚刚开始。”

局势的发展,已然超出了最初的预料。陆铮知道,他面对的不仅是战场上的皇太极,还有朝堂上的阴谋家和江南的掘墓人。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战争,而他,必须在这惊涛骇浪中,为川陕,也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掌稳船舵,寻得一线生机。

山雨欲来风满楼,咸熙六年的春天,注定要在更加浓重的阴霾中度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