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媛站在国际文化论坛后台的监控台前,手指快速滑动屏幕。她刚接到总部通知,要求加强非传统风险排查。陈默的指令很明确:赵宇不会只从一个方向进攻。
她调出全部参会嘉宾资料,开始逐条核对。系统显示有三百二十七人确认出席,来自二十三个国家。名单里有不少知名学者、媒体主编和公益组织负责人。但当她把所有注册邮箱导入分析程序时,警报响了。
十二个邮箱关联同一Ip段,且登录时间集中在凌晨两点到四点之间。这些人的履历也出现了相同模板句式,比如“致力于跨文明对话的底层逻辑重构”。她从未见过真正的学者用这种话术介绍自己。
她立刻联系叶曼琳。电话接通后,她只说了一句:“名单有问题,需要技术支援。”
二十分钟后,叶曼琳带着笔记本电脑赶到指挥室。她打开一个加密软件,输入几行代码。“我可以做镜像演讲系统。只要他们开口,大屏幕就自动切换内容。”
“怎么切?”
“用AI实时转码。他们说什么不重要,观众看到的是我们准备好的视频流——非洲教育项目、南美清洁能源站、量子科技普惠计划。所有直播信号同步更新,没人能察觉异常。”
方媛点头。“那就这么办。启动权限交给我。”
叶曼琳将程序上传至主控服务器,并设置触发机制。一旦检测到预设关键词,如“垄断”“操控”“霸权”,系统就会自动激活。
与此同时,方媛拨通林国栋的电话。对方声音有些发抖,但还是答应马上带人过来。
半小时后,五名穿着技术人员工服的男人进入会场后台。他们是林国栋临时组建的反欺诈团队,专门识别异常行为。其中两人曾在赌场做过稽查,擅长盯梢和微表情判断。
“你们分散到四个角落,盯着台上的人。”方媛给他们分配任务,“特别是那些很少眨眼、手部动作僵硬的。如果有谁在演讲时偷偷连接外部设备,立刻报告。”
上午九点,论坛正式开始。第一位嘉宾上台,是一位自称东南亚某智库主任的中年男子。他开口就说:“陈氏集团正在通过数据霸权重塑全球文化秩序……”
话音未落,大屏幕画面突变。一段航拍镜头出现,展示的是陈氏在柬埔寨建立的数字学校,孩子们正用平板电脑上课。现场掌声响起,观众以为这是安排好的宣传片。
第二位嘉宾是欧洲某杂志主编,刚说了半句“资本对话语权的侵蚀”,画面再次切换。这次是北极科考队使用陈氏通讯系统的实录影像,科学家对着镜头感谢技术支持。
台下反响热烈。社交媒体开始刷屏,“陈氏用科技讲人文故事”登上热搜。
方媛盯着监控画面,发现第三位演讲者右手一直插在西装内袋。她放大图像,看到他的手指在轻微敲击某种设备。她立即向林国栋发出信号。
三分钟后,那人起身走向后台通道。两名反欺诈队员跟上。当他从口袋掏出U盘准备插入墙边接口时,两人扑上去将其按倒在地。嘴里被迅速塞入防咬舌海绵,防止服毒。
接着又有四人落网,手法如出一辙:都在试图传输加密文件。
方媛调取操作日志,发现唯一能批量修改嘉宾名单的账号,属于她的公关副主任张某。这个人是她亲手提拔的,父母早亡,妹妹患尿毒症,她曾特批其每月多拿三千补助金用于医疗费。
她打开后台录像回放。画面显示,张某在两天前深夜独自进入系统,伪造了一份审批流程,完成了名单替换。全程没有求助任何人,也没有留下聊天记录。
方媛坐在椅子上,很久没动。
叶曼琳走过来,轻声说:“你没想到他会这样。”
“我不是没想过。但我以为困难能让人更坚定。”
“有时候反而会压垮人。”
外面传来欢呼声。最新一场演讲结束,大屏幕上播放着陈氏在南太平洋岛国铺设光纤的纪录片,渔民们第一次和海外亲人视频通话,全场起立鼓掌。
方媛站起身,走到控制台前,下达三条指令:封锁所有涉事人员信息;冻结公关部人事变动权限;将证据包发送给陆明远。
然后她拿起外套,准备离开。
临出门前,她回头看了一眼主屏幕。画面定格在一个孩子微笑的脸庞上,那是陈氏教育项目的受益者。下一秒,屏幕突然闪了一下,跳出一行小字:“妈妈今天笑了。”
她转身走出门,走廊灯光稳定明亮。
车停在侧门,司机已经等候。她拉开车门坐进后排,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新消息,来自未知号码。
内容只有八个字:“我妹需要透析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