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大学理论物理实验室里,悬挂在墙上的超导原子钟发出了一声极其轻微、几乎被环境噪音淹没的颤音。博士生肖薇正准备记录一组关于量子纠缠退相干的最新数据,笔尖却突然在纸上滑出一道无意义的曲线。
她皱眉抬头,看向原子钟的显示面板。代表皮秒级稳定度的指示灯,罕见地闪烁着微弱的黄色——这意味着计时出现了万亿分之一级别的误差。
“仪器故障?”她喃喃自语,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敲击,调出自检程序。所有读数瞬间恢复正常,仿佛刚才的异常只是她的错觉。
但肖薇没有忽略这个细节。她调取了实验室过去二十四小时的全部环境监测数据,目光很快锁定在一段持续了0.3秒的异常波动上——不是设备故障,而是局部空间的时间流速发生了难以解释的微小涨落。
“这不可能...”她低声惊呼,立即将发现上报联邦科研中心。
几乎在同一时刻,类似的报告从维度联邦各处雪花般涌来。
在阿尔法维度,一座依靠恒星光压推进的深空探测器,其航行轨迹出现了无法用常规天体力学解释的毫米级偏移。导航AI将其标记为“异常引力透镜效应”,但周围并不存在足够质量的天体。
贝塔维度的海洋星球上,全球潮汐监测网络记录到三次振幅不足一厘米的“幽灵潮汐”——发生在月球引力影响最小的时刻,且全球同步发生,违背了流体动力学基本原理。
伽马维度的晶体生物报告称,他们赖以生存的主晶体矿脉发出了异常谐波,导致整个族群出现持续数分钟的“集体眩晕”。
最令人不安的报告来自西格玛维度的边缘殖民站。那里的驻站科学家传回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影像:空间中飘浮的尘埃粒子突然自发排列成复杂的几何图案,持续十三秒后悄然消散,仿佛被无形的手操纵过。
“不是攻击,不是故障,”星尘在紧急会议上总结道,“更像是...宇宙本身的‘基础规则’出现了某种‘松动’或‘波动’。”
维度联邦最高理事会连续召开了三十六小时的紧急会议。科学家们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这是新生星核能量场扩散带来的未知副作用;有人猜测是多个维度深度连接后产生的叠加效应;甚至有极端观点认为,这是宇宙热寂过程加速的早期征兆。
林栀坐在会议室的角落,看似在打瞌睡,实则通过星石默默感知着各方汇报中描述的现象。她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与星石内部的能量脉动完全同步。
“林顾问,您的看法?”会议主席突然点名。
所有人目光转向她。林栀缓缓睁开眼,声音带着刚睡醒般的慵懒,却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
“不是副作用,不是效应,也不是热寂。”她停顿一下,仿佛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是‘苏醒’。”
“苏醒?什么在苏醒?”星尘追问。
林栀抬起手腕,星石散发出柔和的微光:“某种比星核更古老,比维度更基础的存在。它一直在沉睡,现在被...吵醒了。”
她的话听起来像是梦呓,但在场没有人敢轻视。毕竟,正是这个看似整天睡觉的女生,一次次带领他们度过看似不可能的危机。
“证据呢?”一位保守派科学家质疑。
林栀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调出了一段刚刚解密的历史档案——来自星瞳组织最高机密数据库的残片。画面上是年轻的苏晚晴,正在一个秘密实验室中记录观测结果:
“...‘基石领域’的波动频率再次异常。传说可能是真的——宇宙的底层规则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某种更古老的意识维系。我们称之为‘守护者’...”
档案到此中断,但足以让所有人脊背发凉。
会议结束后,林栀独自来到联邦中央观测台。巨大的全景穹顶显示着实时星图,成千上万个光点代表已知的文明世界,由纤细的能量通道连接成一张璀璨的网络。
她将手轻轻按在控制台上,星石的光芒缓缓流淌进接口。瞬间,星图变得立体而生动,无数细微的能量流动清晰可见。而在这一切之下,她感知到某种更深层的东西正在扰动——不是能量流,而是承载能量的“容器”本身在发生微妙变化。
就像一幅画的画布本身在轻微起伏,而不仅仅是画上的颜料在流动。
“妈妈,你早就知道,对吗?”她轻声自语,仿佛在与星石中的母亲意识对话。
星石温暖地脉动着,回应以模糊的情感碎片——担忧、敬畏,以及一丝奇异的期待。
突然,观测台的主警报轻声响起,不是刺耳的蜂鸣,而是柔和的谐音,表示检测到最高优先级的异常。
星尘的全息影像立即出现:“林栀,卡帕—7殖民地刚刚报告...他们那里的重力常数G值,波动了。”
林栀瞳孔微微收缩。重力常数是宇宙最基本的物理常数之一,自人类有科学认知以来就被认为是绝对不变的。
“波动幅度?”
“十的负十二次方级别,持续了零点五秒。”星尘的声音异常凝重,“仪器误差?还是...”
“不是误差,”林栀打断他,“是‘呼吸’。它在测试自己的‘力量’。”
仿佛为了印证她的话,新的报告接踵而至:
“泽塔维度报告,精细结构常数出现可测量的波动!”
“派维度光速测量出现异常值,持续一点三微秒后恢复正常!”
“欧米伽维度真空介电常数...”
基础物理常数,宇宙运行的绝对规则,正在发生人类科学史上从未记录过的、微小却真实的变化。
联邦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如果宇宙的基本规则不再可靠,那么一切科技、一切认知、一切文明都将建立在流沙之上。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变化似乎有着某种难以理解的“智能性”——它们总是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区域或无人深空,仿佛在谨慎地避免造成实际伤害,就像巨人在小心地避免踩到脚下的蚂蚁。
“它在学习,”林栀在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学习如何在这个它维护了亿万年的宇宙中‘活动’。”
小月亮最近的画作也发生了变化。她不再画星星和朋友,而是开始画一些巨大而模糊的影子,在背景中缓缓移动,看似无意却改变着画中世界的一切。当被问及这些影子是什么时,她只是说:“是房间外面的园丁叔叔们在整理花园呀~”
秦屿从联邦总部赶回,面带倦容却眼神锐利:“科学理事会提出了一个理论——如果物理常数可以变化,那么变化本身是否也遵循某种更高级的‘元规则’?我们能否找到并理解这种元规则?”
林栀沉默片刻,轻轻摇头:“也许不是理解,而是...沟通。”
她提出了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不再被动观测,而是主动向这个苏醒的“守护者”发出信息。不是通过电磁波或能量信号,而是通过改变局部宇宙规则的方式——一种基于星核技术的、对物理常数进行极微小且可控调整的“共鸣仪式”。
“你是在建议我们和宇宙本身对话?”星尘难以置信。
“不,”林栀的目光投向遥远的星空,“是宇宙在试图和我们对话,只是我们一直听不懂。现在,我们有了翻译器。”她轻轻抚摸手腕上的星石。
计划被命名为“基石共鸣”。尽管充满风险,但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联邦理事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提案。
准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着。在远离 inhabited 星域的荒芜空间,联邦部署了数百个特殊的“规则调节器”,它们将在特定时刻协同工作,产生一个极其微弱却高度有序的物理常数波动场。
这就像是试图用精心设计的摩斯密码,轻轻敲击宇宙的基石。
执行日到来。所有调节器同步激活,空间本身开始轻微“震颤”。在观测中心,每个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回应。
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什么都没有发生。
就在失望情绪开始蔓延时,整个观测中心突然被无法形容的光芒笼罩——不是来自任何光源,而是空间本身在发光。所有仪器瞬间失灵,却又在下一秒恢复正常。
中央屏幕上出现了一行简单的符号,那不是任何已知文明的文字,而是一种纯粹的几何真理的表达,却能被每个看到的人理解其含义:
“规则,不可轻触。”
紧接着,第二行符号出现:
“试炼,即将开始。”
光芒消退,一切恢复正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每个人都知道,某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林栀站在观测窗前,望着恢复正常的星空,轻声自语:
“试炼吗...也好。至少现在,我们知道规则了。”
星石在她手腕上微微发热,仿佛在回应着她的话。
古老的守护者已经苏醒,而人类文明,即将面临一场关于存在资格的终极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