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可皇上心里清楚得很。

他深知此刻若贸然处置靖王与姜家势力,只会打草惊蛇,让真正的幕后黑手藏得更深。

与其现在动手,急于铲除一方,不如先放任乱象滋生。

看看哪些人按捺不住,跳出来兴风作浪。

那才是真正握刀的狠角色。

于是,他只是微微抬眼,缓缓开口道:“靖王乃先皇后亲生骨肉,身份尊贵,婚事自然应当在京中举行,风光大办,以示皇家体统。但为防万一,胡统领。”

他转头看向殿侧肃立的禁军统领。

“你即刻挑选一队精锐禁军,贴身护卫靖王与其未婚妻,不得有半点疏漏。”

胡统领抱拳领命。

“遵旨!”

明面上看,这是天子对亲子的关切。

可熟知内情的人都明白,胡统领素来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

此次奉命护驾,实则是奉旨监视。

就在那几位言官还想再进一步进谏之际,一直沉默站立的萧侭忽然迈步而出。

“陛下,臣刚回京不久,未婚妻便于遭人伏击,险些丧命。此事绝非偶然。臣斗胆直言,这分明是冲着臣来的。那些人意图趁臣立足未稳之际,抓她为人质,以此胁迫臣就范。只因行动败露,未能得逞。然而,失败一次,只会让他们下次出手更加狠辣,更加周密。”

他顿了顿,额抵地面。

“臣生死不足惜,纵万刃加身亦无怨。可若因此牵连圣驾,惊扰朝廷威仪,甚至危及京城安危……那时悔之晚矣。臣恳请陛下,务必彻查此案,揪出幕后真凶。否则,不只是臣一人之耻,更是朝廷之辱!臣,罪该万死。”

满殿寂静,落针可闻。

皇帝微微一怔,眸光闪动。

他在心中嘀咕了一句。

朕几时说过要去观礼了?

可话已出口,箭在弦上。

更何况萧侭方才提及“先皇后”,字字含情,句句带孝。

此时若是冷言拒绝,难免显得薄情寡义,伤了宗室体面,寒了天下人之心。

他沉默良久,终究轻叹一声,点头应允。

“既然胡统领已奉命负责你与未婚妻的安全,那昨夜刺杀一事,便由他全权追查。务必要查个水落石出,绝不姑息任何幕后之人。”

苏晚渺昨天累得够呛,身子像是被抽空了一般,筋骨酸软,脑袋昏沉。

她几乎一直睡到日上三竿才勉强醒来。

梳洗过后,她慢悠悠地坐在小几前。

捧着一碗温热的白粥,一小口一小口地啜着。

清芊匆匆跑来,发髻微乱,额角还沁着细汗。

她顾不得整理衣襟,便急急地凑到苏晚渺跟前。

把前院下人们私下议论的闲话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那些人真敢说!”

她气得脸颊涨红,双拳紧握,脚下一跺,地板都仿佛颤了颤。

“竟敢说您早就跟公子有染,两人暗通款曲,私相授受!更恶毒的是,他们还骂靖王殿下……说他堂堂亲王,竟捡了个破鞋回来供着!这话传得满府都是,连厨房烧火的粗使婆子都在背后嗤笑!”

她越说越激动,眼眶都红了。

“可您明明是为了家里才委屈自己,日日守着那位病秧子,汤药不离手,连觉都睡不好!谁不知您一片孝心,忍辱负重?他们不感念,反倒编排这些污言秽语,真是……真是狼心狗肺!”

苏晚渺向来谨慎,素来不喜张扬。

行事步步为营,滴水不漏。

除了母亲齐氏,就连她最信任的贴身丫鬟白洛和清芊,也不曾真正知晓她心底最隐秘的那一角。

她曾经,偷偷地喜欢过沈清渊。

如今骤然听闻这些流言蜚语,心头猛地一揪。

她顿时没了胃口。

粥面早已凉了,泛着淡淡的白雾。

她却视若无睹,只是低着头,盯着那微微荡漾的纹路。

良久,才轻不可闻地叹了口气,低声问:“朝中……有什么新动静?”

她跟沈清渊之间的风言风语,早已不是一日两日了。

从她初入沈府,便有流言暗起。

到后来她日日照料病重的沈清渊,更是被说得不堪入耳。

可如今,这些话竟突然在府中传得沸沸扬扬。

显然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刻意散播。

这绝非巧合。

能干出这种事的人,除了沈清渊,还能有谁?

他想毁她名声,想断她前路,逼她无法再嫁入权贵之家,只能死死困在这沈府。

可苏晚渺懒得与他纠缠这些无谓的口舌之争。

她真正在意的,是那些冲着萧侭去的流言。

清芊挠了挠头,眉心紧皱,努力回想方才在前院听到的碎语。

“听说……又有人翻出当年国师那套灾星的旧账了。朝中几位老臣联名上奏,说当年二皇子早夭,便是因靖王命格极凶,克父克母,克兄克国,是真正的灾星降世。他们想借着这个由头,逼皇上将靖王赶出京城……贬为庶人,流放边荒。”

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

“可皇上没答应,只是淡淡批了‘所奏不实,不必再提’八个字,便压了下去。其他的……奴婢听完您和公子的事,气得脑门发晕,心肝都在抖,别的全忘了,实在记不清了。”

国师的预言?

苏晚渺心头猛地一震。

她忽然想起,当年二皇子尚在襁褓之中便猝然夭折,宫中哀声一片。

可就在举国悲痛之际,国师却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一脸肃穆地叩首启奏,说萧侭命格逆天,八字带煞,天生克亲克国,是大渊朝的“灾星”。

唯有将其逐出京城,远放南疆,方可避祸延祚。

皇上当时并未多言,只是轻叹一声,顺水推舟,便以“养病”为名,将年仅十岁的萧侭送去了苦寒之地的南疆,交由姜家代为管教。

一去,便是十年。

小时候,她也怕他。

像所有人一样,远远见他走来,便低着头匆匆避开,不敢直视。

总觉得他周身笼罩着一层阴郁之气。

可现在想想,哪里是什么天命难违?

分明是皇帝亲手编织的借口。

那时候,萧侭年幼,姜家虽握兵权,却无异心。

而皇帝刚登基不久,根基未稳,根本没有理由动他分毫。

可如今不同了。

萧侭在南疆统兵十年,战功赫赫,民心归附。

姜家军更是唯他马首是瞻。

皇帝对他早已忌惮至极,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若真信他是灾星,何须等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