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汉末雄主:开局召唤华夏兵团 > 第132章 淮南底定,隆布新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2章 淮南底定,隆布新政

寿春伪皇宫的鲜血已被冲刷干净,城头的战旗换上了威严的“刘”字大纛。随着袁术势力的彻底覆灭和各方势力范围的初步划定,硝烟散尽的淮南大地,迎来了一位新的主宰。刘隆深知,攻城略地易,收服人心难。欲将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富庶之地,真正转化为稳固的根基和强大的战争潜力,必须施以仁政,迅速恢复生机。

未央宫(伪皇宫改名)议事殿内,气氛与往日商讨军机时截然不同。巨大的淮南地图上,不再标注敌军据点与进军路线,而是换上了各县的户籍田亩简图、水系分布以及亟待修复的水利设施标记。刘隆端坐主位,麾下文官谋士如郭嘉、法正、李平、以及新近征辟的淮南本地名士如刘晔等人济济一堂,武将在外驻防或清剿残余。

“诸位,”刘隆声音沉稳,目光扫过众人,“袁术逆天,淮南疲敝,百姓流离,田畴荒芜。今逆寇已平,当务之急,乃是与民更始,休养生息。淮南乃膏腴之乡,若能善加治理,必为我军坚实之后盾,亦为天下百姓之福音。”

他顿了顿,朗声颁布一系列政令:

“第一,轻徭薄赋,安抚流亡。即日起,淮南全境,免去本年及明年全年田赋、口赋!既往积欠,一概勾销!各郡县即刻出榜安民,招抚流亡百姓返乡,官府供给种子、农具,助其复耕。无主荒地,准许百姓垦殖,三年内不征赋税!”

此令一出,殿内文官纷纷颔首。此举无疑将极大减轻民困,吸引流民归附,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力。

“第二,兴修水利,根治淮患。”刘隆手指地图上的淮河、泗水等水系,“淮南富庶,系于水利。然河道年久失修,水患频仍。着即拨付专款,征调民夫(以工代赈),以寿春、合肥为中心,疏浚河道,修复陂塘、渠堰!此事关乎长远,由子扬(刘晔)先生总揽,各郡县协同。”

刘晔起身领命:“晔必竭尽全力,根治水患,以报主公信重!”他是淮南人,熟知地理,此任命亦显刘隆重用本地士人之意。

“第三,整饬吏治,肃清余孽。淮南官场,沉疴已久。着李平、法正主持,核查各级官吏,贪腐无能、民愤极大者,严惩不贷!为袁术殉葬之死党,继续通缉剿灭。然,对于胁从、劣迹不显之旧吏,可酌情留用,观其后效。务求吏治清明,百姓安居。”

“第四,鼓励工商,畅通货殖。废除袁术时期苛捐杂税,保护合法商旅。修复官道、驿站,加强与荆州、中原商贸往来。于寿春、合肥设市,平抑物价,活跃经济。”

“第五,编练新军,巩固防务。淮南新附,需有可靠兵马镇守。着黄忠将军,于淮南流民及降卒中,择其精壮骁勇、身家清白者,编练‘淮南营’,驻防要地。一应粮饷甲仗,由益州、荆州统筹供给。”

一条条政令,清晰明确,切中要害,既有普惠于民的仁政,也有巩固统治的方略,更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殿内众臣无不叹服,纷纷领命,各自忙碌起来。

政令迅速传达至淮南各郡县。当免除两年赋税、招抚流亡的告示贴遍城乡时,无数面黄肌瘦的百姓跪在告示前,涕泪交加,高呼“刘使君仁德!” 大量逃入深山或流落他乡的民众,闻讯后纷纷携家带口,返回故里。官府开设的粥棚、发放的种粮农具,更让他们看到了生的希望。

广袤的田野上,很快出现了久违的忙碌景象。农夫们吆喝着耕牛,在荒芜的土地上重新犁开希望。水利工地上,人声鼎沸,民夫们热火朝天地疏浚河道,加固堤坝,虽然辛苦,但每日能有饱饭吃,还有工钱可拿,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期盼。

寿春城内,市集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商贩叫卖声不绝于耳。巡逻的士兵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使得民心迅速安定。一座座被战火损毁的屋舍,也开始在官府的资助下修缮重建。

就在淮南大地开始焕发勃勃生机之际,端坐于行辕之中的刘隆,脑海中响起了熟悉的系统提示音:

【叮!检测到宿主成功占领并有效治理重要产粮区“淮南”,区域安定度显着提升,农业潜力开始恢复!】

【达成隐藏成就:“沃野千里”!】

【奖励发放:杀伐点+20,000点!特殊资源“优质稻种(占城稻早期变种)”x 1000石!水利工程效率提升卡(区域性,效果:未来一年内,宿主势力范围内水利工程建设速度+15%,效果+10%)x 1!】

刘隆心中微动。杀伐点自是宝贵,而那优质稻种和水利效率卡,更是雪中送炭!他立刻下令,将这批稻种交由刘晔,在淮南择选良田试种推广;同时使用了水利效率卡,以期更快更好地完成淮南水利修复工程,为长远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数月之后,淮南大地已是另一番景象。田野禾苗青青,陂塘水波粼粼,道路车马往来,市井人烟稠密。虽然离完全恢复元气尚需时日,但战争的创伤正在快速愈合,希望的种子已然播下。

站在寿春城头,望着城外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刘隆对身旁的郭嘉道:“奉孝,你看这淮南,假以时日,必成我军的粮仓与钱袋,亦是我等北上中原、东进江东的坚实跳板。”

郭嘉含笑点头:“主公圣明。政通人和,则根基稳固。如今淮南已定,根基渐牢,下一步,该是放眼天下之时了。”

刘隆目光远眺,中原的烽烟,江东的波涛,似乎已在天际隐隐浮现。经此一役,他不仅实力暴涨,更积累了宝贵的治理大州的经验。未来的争霸之路,将更加广阔,也必然更加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