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新政的春风,如同甘霖般滋润着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轻徭薄赋的政令、招抚流亡的举措、兴修水利的工程,让这片曾经在袁术暴政下凋敝的沃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着生机。寿春城内外,不再是愁云惨雾,而是多了几分重建家园的忙碌与希望。刘隆的仁德之名,不胫而走,随着商旅和流民的脚步,迅速传遍江淮各地。
这一日,刘隆正在寿春行辕(原伪皇宫改造)批阅各地呈报的政情文书,法正与郭嘉在一旁协助,商议着吏治考核与屯田扩大的细节。忽有亲卫入内禀报:“主公,府外有淮南名士鲁肃,率其宗族子弟及部曲百余人,携礼求见,言欲投效主公!”
“鲁肃?鲁子敬?”刘隆闻言,手中朱笔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之色。他对于这位历史上高瞻远瞩、力主联刘抗曹的东吴重臣,自然是久闻其名。没想到,历史的轨迹因自己的到来而改变,这位大才竟主动来投!
“快请!不,我亲自出迎!”刘隆放下笔,整理了一下衣冠,对郭嘉、法正笑道:“奉孝,孝直,且随我一同迎接这位江淮俊杰!”
郭嘉眼中精光一闪,笑道:“嘉亦闻鲁子敬之名,乃淮南豪杰,见识不凡。今主动来投,可见主公德政,已深得江淮士民之心矣!” 法正亦点头称善。
刘隆大步走出厅堂,来到府门前。只见台阶之下,立着一位年约三旬、身材魁梧、面容敦厚却目光炯炯的文士。他身着儒服,却隐隐透出一股干练之气,身后跟着数十名青壮子弟和抬着箱笼的仆从,虽风尘仆仆,但队伍整齐,纪律俨然,显是颇有组织。
见到刘隆亲自出迎,鲁肃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与感动,连忙上前,躬身长揖,朗声道:“草民东城鲁肃,拜见刘使君!使君虎威,肃久仰大名!近日见使君平定淮南,布施仁政,解民倒悬,肃不胜钦慕!今特率宗族部曲,前来相投,愿效犬马之劳,供使君驱策,共图大业!” 言辞恳切,态度恭敬。
刘隆快步下阶,亲手扶起鲁肃,仔细打量,但见其气度沉稳,目光深远,心中更是欢喜,笑道:“子敬先生乃江淮名士,隆亦素闻先生高义!今先生不弃,远来相投,实乃隆之幸事,我军之福也!先生快快请起,府内叙话!”
说罢,执鲁肃之手,并肩入府,礼遇之情,溢于言表。郭嘉、法正亦微笑见礼。
入得厅堂,分宾主落座。侍从奉上香茗。刘隆关切问道:“闻先生举族来投,一路辛苦。不知家眷可都安顿妥当?”
鲁肃拱手道:“有劳使君挂心。肃之家小已暂安置于城外客舍,部曲亦已扎营。使君仁德之名广布,沿途并无惊扰。”
“如此便好。”刘隆点头,随即正色道:“隆虽得据淮南,然根基未固,天下未靖,正是用人之际。先生大才,隆渴慕已久。今既来归,敢问先生,于当今大势,有何以教隆?”
这是要考较鲁肃的见识了。鲁肃神色一肃,略一沉吟,便从容答道:“肃乃鄙陋之人,岂敢妄言大势?然既蒙使君垂询,敢不竭诚以对?”
他目光扫过郭嘉、法正,见二人皆含笑倾听,便继续道:“今观天下,汉室倾颓,群雄并起。使君据益州之险,拥荆州之富,今又得淮南沃土,地连三州,带甲数十万,民心归附,此乃王霸之基也!然,北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虎视眈眈;东有孙策,坐拥江东,锐意进取;河北袁绍,地广兵强,亦非易与之辈。使君虽强,然四面皆敌,不可不察。”
刘隆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鲁肃话锋一转:“然,使君亦有大优之势。曹、孙、袁,乃至刘表、吕布等,彼此猜忌,矛盾深重。使君新定淮南,威加海内,正可持重养威,坐观其变。内修政理,广积粮储,外结盟友,以待天时。待中原有变,或可遣一上将,出宛洛以向中原;或可命一水师,顺流而下以图江东。进退自如,主动权在我!”
他顿了顿,特别强调道:“尤其对江东孙策,其人性刚烈,锐气正盛,然其基业未稳,且与使君有共讨袁术之盟。使君可表面结好,厚加抚慰,暗则加强江防,巩固淮南。若其安分,则可保东南无事;若其妄动,则我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可操必胜之券也!”
这一番分析,高屋建瓴,既指出了潜在威胁,又提出了持重待机、灵活应对的战略,尤其对江东策略的把握,可谓深得“联”与“防”的精髓,与郭嘉、法正等人平日所谋不谋而合,甚至更为系统清晰。
刘隆听罢,抚掌大笑:“子敬之言,深得我心!真乃王佐之才也!” 他看向郭嘉、法正,“奉孝,孝直,以为如何?”
郭嘉笑道:“子敬先生洞若观火,所言战略,正合时宜。嘉深表赞同。” 法正亦道:“先生之论,稳健而进取,乃老成谋国之道。”
刘隆心中大悦,当即起身,对鲁肃郑重一揖:“今得子敬,如高祖得子房,光武得邓禹!隆欲拜先生为军师中郎将,参赞军机,署理淮南部分政务,并委以联络江东、应对孙策之重任,望先生万勿推辞!”
鲁肃见刘隆如此诚心重用,且其麾下郭嘉、法正等顶尖谋士亦毫无芥蒂,心中感动,离席拜倒:“肃本布衣,蒙使君不弃,委以重任,敢不竭尽驽钝,以报知遇之恩!”
“好!好!”刘隆再次亲手扶起,“今日得子敬,当设宴庆贺!亦请先生家眷入城,妥善安置!”
是夜,行辕内灯火通明,刘隆设宴为鲁肃接风。席间,刘隆向鲁肃详细介绍了当前军政情况,鲁肃也对答如流,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议,尤其对如何安抚淮南士族、如何与孙策势力打交道,见解独到,令郭嘉、法正亦暗暗称奇。
鲁肃的归附,不仅为刘隆带来了一个顶尖的战略谋士,更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刘隆的势力及其施政理念,对天下英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连鲁肃这样的江淮豪杰都倾心相投,未来必将有更多贤能之士汇聚旗下。
随着鲁肃的加入,刘隆的谋士团更加充实,对未来的战略规划,尤其是处理与江东这个重要邻居的关系,有了更为明晰和自信的蓝图。江淮之地,不仅在军事经济上成为刘隆的基石,在人才储备上,也开始显现出其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