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汉末雄主:开局召唤华夏兵团 > 第174章 中原剧变,曹袁决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4章 中原剧变,曹袁决战

就在南方的长江之畔,刘隆与孙刘联军为争夺荆襄九郡而陷入惨烈僵持,彼此间猜忌日深、裂痕渐显之际,远在北方的中原大地,一场规模更为宏大、意义更为深远,足以决定整个天下未来走向的战略大决战,正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历史必然性,缓缓拉开它那沉重而血腥的帷幕。这场决战的双方,是雄踞河北、带甲数十万的大将军邺侯袁绍,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中原四战之地的司空行车骑将军曹操。决战的舞台,便选在了黄河沿岸那个注定将载入史册的战略要冲——官渡。

建安四年秋,持续数年、摩擦不断的中原争霸,终于走到了摊牌的临界点。袁绍在彻底平定北方公孙瓒、稳固了幽、冀、青、并四州之地,扫清了后顾之忧后,将其庞大的战争机器全面开动起来。精兵十万,战马万匹,粮草辎重,堆积如山,号称“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沮授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先锋,张合、高览等河北名将皆随军出征,旌旗蔽日,鼓号喧天,浩浩荡荡地自邺城出发,南下直扑许都。袁绍的意图明确而霸道: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歼灭曹操这个心腹大患,将汉室朝廷与中原腹地尽数掌控于手中,成就其袁氏四世三公的终极霸业。

面对袁绍这足以令任何对手窒息的强大压力,曹操集团内部,一度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与分歧之中。双方实力对比悬殊:袁绍地广兵强,粮草充足;曹操地狭人少,且四面受敌(西有马腾、韩遂,南有刘表、孙策,东南有刘备、吕布的残余势力,内部还有董承等衣带诏集团图谋不轨)。许多将领、谋士,包括曹操的不少亲族,都对这场决战缺乏信心,主张避其锋芒,甚至暗中与袁绍联络,预留后路。

然而,曹操,这位乱世之枭雄,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展现出了超凡的战略眼光和钢铁般的意志。他力排众议,采纳了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等人的核心分析,做出了决一死战的战略决策。荀彧高屋建瓴地指出:“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 郭嘉更是在着名的“十胜十败论”中,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详细论证了曹操必胜、袁绍必败的理由,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曹操迅速行动起来,进行了精心的战略部署:

稳定后方: 以雷霆手段肃清了内部以董承为首的衣带诏集团,处死董贵人,巩固了许都的统治,消除了内患。

争取外援: 派遣卫觊镇抚关中,拉拢马腾、韩遂,暂时稳住了西方;以刘表、孙策观望不前为由,安抚东南方向,集中全力应对北方威胁。

选择战场: 采纳谋士建议,放弃在黄河沿线分兵把守的被动策略,主动后退,将决战地点选在了有利于防守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此地距许都约百里,是袁绍南下许都的必经之路,地势较为开阔,但曹军可依托营垒、沟壑进行防御,抵消袁军的兵力优势。

收缩兵力: 曹操亲率精锐步骑约三万人(对外号称十万),进据官渡,深沟高垒,以逸待劳,准备在此与袁绍进行一场决定命运的阵地攻防战。

秋八月,袁绍大军进抵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兵锋直指官渡。 南北双雄,终于在这片注定将被鲜血浸透的土地上,形成了对峙之势。

第一阶段:试探与初战。

袁绍依仗兵多粮足,企图速战速决。他派大将颜良率军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以解除曹军右翼威胁并获取黄河渡口。曹操采纳荀攸声东击西之计,佯装欲在延津渡河,吸引袁军主力,却率轻骑兼程奔袭白马。关羽时为曹操部下,为报曹操厚恩,于万军之中突袭,刺颜良于麾盖之下,斩其首级而归,袁军溃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迁白马百姓,沿河西退。袁绍闻讯大怒,渡河追击,至延津南,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此时刘备已叛曹,暂依袁绍)率五六千骑先行追兵。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丢弃辎重,诱敌深入,待袁军争抢财物阵型大乱时,纵兵突击,大破之,临阵斩文丑。颜良、文丑,河北名将,接连授首,袁军士气受挫。

第二阶段:相持与消耗。

初战失利,袁绍意识到曹操不易对付,遂改变策略,大军主力推进至官渡前线,依托沙堆建立营寨,东西绵延数十里,与曹营对峙。曹军亦筑起高垒,深挖壕沟,顽强防守。战役进入了最艰苦、最漫长的相持阶段。袁绍仗着粮草充足,不断派兵冲击曹营,起土山,挖地道,造高橹(楼橹),射箭入曹营,攻势如潮。曹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处境极其艰难,“士卒疲,百姓困,仓廪虚,赋役重”,曹操本人也几度动摇,曾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商议是否退兵。荀彧回信力劝,指出此时已是“先退则势屈”的关键时刻,犹如当年楚汉相争的荥阳、成皋对峙,谁先退却谁就失败,鼓励曹操坚守待变。曹操于是决心继续坚守,并亲自指挥,运用发石车(霹雳车)击毁袁军楼橹,挖壕沟破坏其地道,苦苦支撑。

第三阶段:转折与决胜。

相持数月,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惫不堪,形势危如累卵。关键时刻,转机出现了。袁绍谋士许攸因其家人犯法被审配收治,对袁绍产生不满,又因献计分兵袭击许都不被采纳,一怒之下,连夜投奔曹操。许攸深知袁军底细,向曹操献上了一条足以致命的奇策:偷袭袁军屯粮重地——乌巢(今河南封丘西)!

此时,曹操再次展现了其超凡的魄力与决断力。他留曹洪、荀攸守营,亲自率领精锐步骑五千人,打着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连夜抄小路奔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得知消息,错误地判断这是攻下曹营大寨的好机会,仅派轻骑救援乌巢,而以主力猛攻曹营。结果,救援乌巢的骑兵被曹军顽强阻击,而曹营在曹洪、荀攸的坚守下岿然不动。乌巢粮草被焚毁一空的消息传开,袁军顿时人心惶惶,士气崩溃。

第四阶段:崩溃与追击。

乌巢被焚,成为了压垮袁绍大军的最后一根稻草。袁军内讧加剧,大将张合、高览因受郭图谗言,愤而投降曹操。曹操乘势全线出击,袁军彻底崩溃,十万大军作鸟兽散。袁绍仅带着长子袁谭等八百骑仓皇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以曹操奇迹般的、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而告终。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辎重、图书、珍宝,并坑杀了投降的七万多袁军士卒(一说八万),手段虽酷,但彻底摧毁了袁绍的有生力量。

影响与余波。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它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使得曹操一跃成为全国最强大的诸侯。经此一役,袁绍集团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不久后袁绍忧愤而死,其子袁谭、袁尚内斗不休,最终被曹操逐个击破,河北四州尽入曹操之手。

而对于远在南方的刘隆、孙权、刘备等势力而言,官渡之战的结果,不啻为一声惊雷。它意味着,一个更加强大、更加可怕的北方巨人已经崛起。曹操在解决了北方最大的敌人袁绍之后,必将把目光投向南方。整个天下的战略格局,因此而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可逆转的改变。南方各股势力之间微妙而脆弱的平衡,也因北方压力的骤然增大,而面临着全新的、更加严峻的考验。中原的剧变,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终将波及并深刻影响南方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