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长生不老印象日记 > 第204章 《五行养生法》:逆息聚气,练纳气固精入门之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4章 《五行养生法》:逆息聚气,练纳气固精入门之法

1048年的春分,来得格外平和。清晨推开古洞的石门,山间的薄雾尚未散尽,一轮红日正缓缓从东方升起,将金色的光芒洒在沾着露珠的草木上。天地间没有了惊蛰时的躁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温润而平衡的气息——白昼与黑夜平分秋色,阳气与阴气势均力敌,就连山间的风,也变得柔和起来,不再带着寒意,也没有夏日的燥热。

我捧着《五行养生法》日记,坐在洞外的青石上,感受着这“阴阳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的节气氛围。今日的日记,开篇便点明了春分时节的养生要义:“春分者,阴阳之交,五行之衡也。此时木气渐盛,金气渐敛,二者相济;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二者相和。天地之气清宁而平衡,乃修炼逆腹式呼吸、纳气固精之绝佳时机。”

这段文字让我心头一振。自惊蛰开始修炼顺腹式呼吸,至今已有月余,我已能熟练掌握“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节奏,腹部的起伏自然流畅,气息也能轻松沉入丹田,感受到土气充盈、五行调和的舒适感。而日记中今日所讲的“逆腹式呼吸法”,显然是顺腹式呼吸的进阶之法,核心在于“聚气”与“固精”,这正是我迈向更高层次五行养生的关键一步。

日记中对逆腹式呼吸法的重视,丝毫不亚于顺腹式。作者写道:“顺腹为基,逆腹为用。顺腹者,养气调脏,打牢根基;逆腹者,聚气固精,提升层次。若无顺腹之基,逆腹难成;若仅修顺腹,气难凝聚,精易外泄,难达长生之境。”可见,逆腹式呼吸法是连接“养气”与“炼气”的桥梁,是从“调和五脏”迈向“纳气固精”的必经之路。

一、逆腹式呼吸的起源:从“顺应”到“掌控”的升华

日记中记载,逆腹式呼吸法的起源,源于古人对“气的掌控”的追求。如果说顺腹式呼吸是“顺应人体本能,回归自然呼吸”,那么逆腹式呼吸便是“主动掌控气息,引导气的运行”,是从“被动养气”到“主动炼气”的升华。

上古时期,先民在掌握了顺腹式呼吸法,实现了五脏调和、气血通畅之后,开始追求更高的养生境界——“聚气”与“固精”。他们发现,人体的气虽然能通过顺腹式呼吸得到滋养,但仍有大量气息在呼吸间流失,无法被身体充分吸收利用;同时,人体的“精”(生命本源物质)也容易因气息不固、意念散乱而外泄,导致元气亏损,衰老加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观察,发现了一种与自然呼吸相反的呼吸方式——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这种呼吸方式能通过腹部肌肉的主动收缩与放松,增强对气息的挤压与引导,让吸入的清气更多地停留在体内,被身体吸收利用;同时,腹部肌肉的运动也能按摩脏腑,增强核心力量,有助于“固精”,防止精气外泄。

这种呼吸方式被命名为“逆腹式呼吸法”,“逆”即指与人体自然的顺腹式呼吸相反。古人将其融入五行养生之道,发现这种呼吸法能精准作用于五行中的金、水二气,增强肺的纳气功能(金)与肾的藏精功能(水),通过“金生水”的五行相生关系,实现“气聚而精固”的效果,从而为后续的丹道修炼打下基础。

日记中引用了一位古代炼气士的感悟:“顺腹如江河入海,顺势而为,滋养万物;逆腹如筑坝蓄水,主动掌控,聚气藏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顺腹为体,逆腹为用,体用结合,方能气足精满,延年益寿。”

二、逆腹式呼吸的修炼前提:顺腹根基与时节契合

日记中特别强调,逆腹式呼吸法并非人人可练,需要具备两个重要前提:一是顺腹式呼吸法修炼扎实,二是选择合适的时节进行修炼。

(一)顺腹式呼吸的扎实根基

逆腹式呼吸法是顺腹式呼吸法的进阶,需要以熟练的顺腹式呼吸为基础。具体要求包括:

1.能自然做到“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自然隆起,呼气时腹部自然凹陷,无需刻意控制,呼吸节奏稳定;

2.能在呼吸时轻松将气息沉入丹田,感受到丹田处的温润感,实现“气沉丹田”的效果;

3.能在修炼时做到“守一”,摒弃杂念,心神专注于呼吸与气息的流转,意念控制能力较强。

日记中警告:“若顺腹根基不牢,气息无法沉丹田,意念无法集中,则强行修炼逆腹式呼吸,易导致气机紊乱,出现胸闷、头晕、心慌、腹痛等不适,反而损伤身体。”

经过一个多月的顺腹式呼吸修炼,我已能轻松满足以上要求:呼吸节奏稳定,气息能自然沉入丹田,修炼时也能做到心神专注,摒弃杂念。这让我对修炼逆腹式呼吸法充满了信心。

(二)时节的精准契合

逆腹式呼吸法的修炼,对时节的要求极为严格,最佳时机便是春分时节。日记中详细解释了原因:

1.阴阳平衡,气息平和:春分时节,昼夜均分,阴阳二气达到平衡状态,天地之气清宁而平和,无过盛或过衰之势。此时修炼逆腹式呼吸,能减少因阴阳失衡导致的气机紊乱,更容易掌控气息的运行。

2.金木相济,调和肺肝:春分时节,五行中的木气(主春,对应肝)渐盛,金气(主秋,对应肺)渐敛,二者在此刻达到短暂的平衡。逆腹式呼吸法的核心是增强金气(肺)与水气相(肾),而木气与金气的平衡,能避免木气过旺而克金(五行相克,木克金),为肺的纳气功能提供保障。

3.阳气上升,利于聚气:春分时节,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沉,阳气主“升”,能帮助吸入的清气向上、向内汇聚,更容易实现“聚气”的效果;同时,阴气主“沉”,能帮助精气向下沉淀,藏于肾脏,实现“固精”的目的。

日记中还提到,除了春分时节,秋分时节(阴阳平衡,金气旺盛,木气收敛)也可修炼逆腹式呼吸法,但效果略逊于春分。若在其他时节修炼,需格外谨慎,尤其是在夏季(火气过旺)与冬季(水气过旺),易因五行失衡而影响修炼效果,甚至损伤身体。

三、逆腹式呼吸的修炼方法:姿势、呼吸、节奏的精准把控

日记中对逆腹式呼吸法的修炼方法记载得极为详细,从姿势的选择到呼吸的细节,再到节奏的把控,每一步都有明确的要求,力求让修炼者能精准掌握,避免因方法不当而影响效果。

(一)姿势选择:以“稳”为核心,助气息汇聚

逆腹式呼吸法的姿势选择,比顺腹式呼吸法更为严格,核心原则是“身体稳定,腰背挺直,气息能顺畅汇聚于胸腔与背部”。日记中推荐了两种姿势:坐姿与站姿,卧姿因身体放松,难以实现腹部肌肉的主动收缩,一般不推荐。

坐姿修炼:这是最常用、最推荐的姿势,适合初学者。选择一张高度适中的木凳或蒲团,盘膝而坐(若无法盘膝,也可双腿自然下垂,脚掌着地,膝盖与地面垂直)。腰背需自然挺直,如同“松柏立山,不歪不斜”,不可弯腰驼背,也不可过度僵硬,让脊柱保持自然的生理曲线;双肩放松,自然下沉,避免耸肩紧绷,让颈部与肩部形成一条顺畅的直线;双手自然放在腹部(丹田处),掌心向下,手指并拢,轻轻按压腹部,便于感知腹部肌肉的收缩与放松;头部正直,下颌微收,双目微闭,舌抵上腭,让口腔与咽喉形成一条通畅的通道,便于气息流转。

站姿修炼: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修炼者,可在户外进行,借天地之气辅助聚气。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向正前方,或微微外展(不超过15度);双膝微屈,不绷不直,保持弹性,如同“弹簧蓄力,不松不紧”,让身体重心下沉,更加稳定;腰背挺直,双肩放松下沉,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掌心向内,或放在丹田处,掌心向下;头部正直,下颌微收,双目平视前方或微闭,舌抵上腭,全身放松,但保持一定的张力,如同“拉满的弓弦,松弛有度”。

日记中特别强调:“无论何种姿势,核心在于‘稳定’与‘挺直’。身体若不稳定,气息难以汇聚;腰背若不挺直,脊柱受阻,气息无法顺畅运行至背部(水位)。初修者建议从坐姿开始,待身体适应后,再尝试站姿。”

(二)呼吸方法:逆其本能,收腹纳气,松腹排气

逆腹式呼吸法的呼吸方法,与顺腹式呼吸法恰好相反,核心是“吸气收腹,呼气鼓腹”,通过腹部肌肉的主动运动,引导气息的运行。

吸气环节:以鼻子吸气为主,要求“缓慢、深长、有力”。吸气时,嘴巴自然闭合,用鼻子缓慢而深长地吸气,同时有意识地收紧腹部肌肉,使腹部向内凹陷,如同“将腹部的气向上、向内挤压”。此时,气息不再像顺腹式呼吸那样沉入丹田(土位),而是被引导至胸腔(金位)与背部(水位)——胸腔微微扩张,背部肌肉有轻微的紧绷感,仿佛气息被“吸”进了胸腔和背部的经络之中。

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吸气时的身体感受:“吸气时,腹部向内收缩,肚脐向脊柱方向靠拢,同时感受胸腔向两侧扩张,背部有‘充气’般的充实感。气息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气管,一路向上、向后,填充肺部与背部经络,金气(肺)与水气相(肾)在此汇聚,得到滋养。”

同时,日记中也提醒:“吸气时不可过度用力收缩腹部,以免导致腹部肌肉酸痛或气机滞涩;也不可吸得过满,以免憋闷不适,以‘气满而不胀,收腹而不僵’为度。”

呼气环节:以鼻子或嘴巴呼气均可,初学者推荐用嘴巴呼气,要求“缓慢、均匀、彻底”。呼气时,嘴巴微微张开,嘴唇呈“o”形,或自然放松,同时放松腹部肌肉,让腹部自然地向外隆起,如同“被挤压的弹簧恢复原状”。此时,胸腔与背部的气息被缓缓挤压出来,顺着气管、咽喉、口腔排出体外,体内的浊气(主要是火气与水湿之气)也随之排出。

日记中详细描述了呼气时的身体感受:“呼气时,腹部从凹陷状态逐渐恢复,向外隆起,回到自然位置,同时感受胸腔与背部的肌肉慢慢放松,气息从肺部缓缓流出,如同‘流水下山,缓缓流淌’。浊气排出时,能感受到胸口的憋闷感消失,背部的紧绷感缓解,身体变得轻松舒畅。”

日记中提醒:“呼气时不可急促,以免浊气排不彻底;也不可过度放松,以免气息流失过快,以‘气尽而不泄,松腹而不软’为度。”

(三)节奏把控:吸长呼短,聚气固精

逆腹式呼吸法的节奏与顺腹式呼吸法恰好相反,顺腹式是“吸短呼长”,而逆腹式是“吸长呼短”,核心目的是“延长吸气时间,充分吸纳清气,汇聚于体内;缩短呼气时间,减少气息流失,巩固精气”。

对于初学者,日记中推荐了具体的时间参考:吸气时间为6秒,呼气时间为4秒;待熟练后,可逐渐调整为吸气8秒,呼气5秒;有一定基础后,可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延长吸气时间,但需以“舒适无憋闷”为原则,不可强行延长。

日记中解释了“吸长呼短”的原理:“吸气为纳清聚气,属阳,阳主升、主聚,故时间宜长,以充分吸纳天地清灵之气,汇聚于胸腔(金)与背部(水),增强金气与水气相;呼气为排浊固精,属阴,阴主降、主藏,故时间宜短,以快速排出浊气,同时减少体内清气的流失,巩固肾精。吸长呼短,阳聚阴藏,气足精固,五行自和。”

为了帮助修炼者掌握节奏,日记中还记载了一种辅助方法:“初修者可默数数字,吸气时默数‘1、2、3、4、5、6’,呼气时默数‘1、2、3、4’,通过数数来控制呼吸的速度与时长。同时,吸气时可配合轻微的提肛动作(肛门轻轻收缩),有助于固精;呼气时可配合放松提肛,让精气自然下沉。”

四、逆腹式呼吸的核心要点:三调合一,五行调和

日记中特别列出了逆腹式呼吸修炼的核心要点——“三调合一”,即调身、调息、调心三者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同时结合五行之道,才能达到最佳的修炼效果。

(一)调身:身正体松,为气开路

“调身”是逆腹式呼吸的基础,核心是“身体正直,肌肉放松,经络通畅”。日记中记载:“调身者,正其形,松其体,通其经络也。身体正直,则脊柱通畅,气息能顺利运行至背部(水位);肌肉放松,则无阻滞,气息能自由流转;经络通畅,则五行之气能顺利调和,无一处阻滞。”

具体要求包括:

1.腰背挺直,脊柱保持自然生理曲线,不可弯腰驼背,也不可过度僵硬;

2.双肩放松下沉,颈部放松,下颌微收,避免耸肩、低头、仰头;

3.腹部肌肉在吸气时主动收缩,呼气时自然放松,不可始终紧绷或过度松弛;

4.全身肌肉逐部位放松,从头顶到脚尖,排除一切紧张感,让身体处于“松弛有度”的状态。

我在练习时,按照“调身”的要求,先调整坐姿,腰背挺直,双肩放松,然后逐部位放松肌肉,从头顶的头皮,到面部的肌肉,再到颈部、肩部、背部、腹部、四肢,最后到双脚,确保每一处肌肉都处于放松状态。身体调整好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气息的流转变得更加顺畅,没有了以往的滞涩感。

(二)调息:息长气匀,聚气纳清

“调息”是逆腹式呼吸的核心,核心是“呼吸细匀深长,吸长呼短,聚气纳清”。日记中记载:“调息者,调其呼吸之节奏、深度、力度也。呼吸细匀,则气不妄动;呼吸深长,则能纳清聚气;吸长呼短,则能气足精固。”

具体要求包括:

1.呼吸节奏稳定,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例严格按照“吸长呼短”执行,不可忽快忽慢;

2.呼吸深度足够,吸气时能将气息引入胸腔与背部,呼气时能将浊气彻底排出,不可浅尝辄止;

3.呼吸力度适中,吸气时腹部收缩有力但不僵硬,呼气时腹部放松自然但不无力,做到“刚柔并济”;

4.呼吸与腹部肌肉的运动完全同步,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无丝毫脱节。

在练习“调息”时,我按照“吸气6秒,呼气4秒”的节奏,配合默数数字,同时专注于腹部肌肉的收缩与放松。起初,呼吸与腹部肌肉的配合并不默契,常常出现“吸气时收腹过晚”或“呼气时鼓腹过快”的情况,但随着反复练习,渐渐找到了节奏,呼吸变得细匀深长,腹部的收缩与放松也变得自然流畅。

(三)调心:心专注念,引气固精

“调心”是逆腹式呼吸的关键,核心是“心神专注,意念引导,守住精气”。日记中记载:“调心者,收其杂念,聚其精神,引其气息,守其精气也。心神专注,则能感知气之运行;意念引导,则能掌控气之方向;守住精气,则能防止精之外泄。”

具体要求包括:

1.摒弃一切杂念,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腹部肌肉的运动以及气息的流转上,不被外界干扰;

2.吸气时,意念引导天地清灵之气从鼻腔进入,顺着咽喉、气管,一路向上、向后,沉入胸腔(金位)与背部(水位),滋养肺与肾,同时意念腹部肌肉收缩,将气向上挤压,助力聚气;

3.呼气时,意念胸腔与背部的气息缓缓流出,带着体内的浊气(火气与水湿之气)排出体外,同时意念腹部肌肉放松,让精气自然下沉,藏于丹田(土位)与肾脏(水位),守住精气不外泄;

4.整个修炼过程中,始终保持“神清气定”,不焦虑、不急躁,让意念与气息、身体完全融为一体。

“调心”是我练习逆腹式呼吸法时遇到的最大挑战。起初,我的思绪总是会飘远,或是担心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或是焦虑自己的呼吸节奏是否标准,导致意念无法集中,气息也随之紊乱。但我想起日记中“守一”的要诀,每当杂念升起,便轻轻将注意力拉回到“吸气收腹、呼气鼓腹”的动作上,同时专注于气息在胸腔与背部的流转。

渐渐地,我的心神越来越专注,意念也能清晰地引导气息的运行。吸气时,我能“看到”天地间的清灵之气如同青金色的溪流,从鼻腔进入,顺着经络向上、向后,填充胸腔与背部,金气(肺)与水气相(肾)在气息的滋养下愈发充盈;呼气时,我能“看到”体内的浊气如同黑色的烟雾,随着气息缓缓排出,同时精气如同温润的泉水,顺着经络下沉,藏于丹田与肾脏,被牢牢守住。

这种“三调合一”的状态,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逆腹式呼吸法的玄妙——身体的动作、呼吸的节奏、意念的引导,三者完美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气息在体内的运行不再是被动的流转,而是主动的掌控,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气的汇聚与精的稳固。

五、逆腹式呼吸与五行五脏的关联:金生水旺,气聚精固

逆腹式呼吸法之所以能实现“聚气固精”的效果,核心在于它能精准作用于五行中的金、水二气,通过“金生水”的五行相生关系,实现“气聚而精固”,同时调和其他三行之气,达到五行平衡、五脏调和的目的。

(一)吸气纳清,增强金气(肺),滋养水气相(肾)

肺属金,主气司呼吸,是人体与天地交换气的主要器官;肾属水,主藏精,是人体生命本源的所在。五行相生中,“金生水”,即肺的功能强盛(金气足),能为肾提供充足的气,促进肾的藏精功能(水气相旺)。

逆腹式呼吸的吸气环节,通过“吸气收腹,引气入胸背”的动作,能极大地增强肺的纳气功能:

1. 吸气时,胸腔扩张,肺部被充分拉伸,能吸入更多的天地清灵之气,增强肺气(金气)的充盈度;

2. 气息被引导至背部,而背部是肾的“对应区域”(中医认为“背为阳,肾为阳中之阴”,背部经络与肾脏紧密相连),气息在背部的停留与滋养,能直接作用于肾脏,增强肾的藏精功能(水气相);

3. 腹部肌肉的收缩,能挤压腹腔内的脏腑,间接按摩肾脏,促进肾脏的气血循环,进一步增强肾的藏精能力。

在练习逆腹式呼吸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吸气时胸腔的扩张与背部的充实感——那是金气与水气相被滋养的表现。随着吸气的深入,肺部感到清润舒畅,背部也传来一股温润的暖意,这种暖意随后缓缓下沉至肾脏,让肾脏感到充盈饱满,仿佛有一股能量在肾脏中积聚。

(二)呼气排浊,泄火祛湿,调和木火土气

逆腹式呼吸的呼气环节,通过“呼气鼓腹,排浊外出”的动作,能有效排出体内的浊气,主要是多余的火气(心属火)与水湿之气(肾属水的浊气),同时调和木气(肝属木)与土气(脾属土),维持五行平衡:

1. 泄火(心火):心属火,主血脉,若心火过旺,会导致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呼气时,胸腔与背部的气息被挤压排出,带着体内的火气一同排出,起到“降火安神”的作用,让心神变得平静;

2. 祛湿(水湿之气):体内的水湿之气过多,会损伤脾胃功能(脾属土),导致腹胀、便溏等症状。呼气时,腹部鼓腹,能挤压腹腔内的湿气,将其与浊气一同排出,起到“祛湿健脾”的作用,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土气);

3. 调和木气(肝气):肝属木,主疏泄,若肝气郁结,会导致气机不畅、情绪低落等症状。逆腹式呼吸的“吸气收腹、呼气鼓腹”动作,能带动腹腔内的气机升降,促进肝气的疏泄,调和木气,让肝气顺畅运行。

在练习逆腹式呼吸时,呼气的过程让我感受尤为明显。每当我缓慢呼气时,能感受到胸口的憋闷感(心火)与腹部的沉重感(水湿之气)随着浊气一同排出,身体变得轻松舒畅;同时,肝脏部位也传来一股舒缓的感觉,原本因肝气郁结而有些烦躁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

(三)五行循环,五脏调和,气聚精固

综合来看,逆腹式呼吸的一吸一呼,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五行循环:

- 吸气时,增强金气(肺),滋养水气相(肾),通过“金生水”实现气的汇聚与精的稳固;

- 呼气时,泄去多余的火气(心)与水湿之气(肾的浊气),调和木气(肝)与土气(脾),维持五行平衡。

这种循环往复的呼吸,让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在体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金气足则能生水,水气相旺则能涵木(水生木),木气顺则能生火(木生火),火气调则能生土(火生土),土气盛则能生金(土生金),形成一个完美的五行相生循环。

五行平衡,则五脏调和;气聚精固,则元气充盈。长期修炼逆腹式呼吸法,能让人体的气与精得到充分的滋养与稳固,实现“气足精满,神清气爽”的状态,为后续的丹道修炼(如灵葫化腹、青球凝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日记中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这个过程:“逆腹式呼吸,如同一台精密的五行炼气仪。吸气为‘纳金生水’,聚气藏精;呼气为‘泄火祛湿’,调和五行。一吸一呼,五行循环,五脏调和,气聚而不散,精固而不泄,如同筑堤蓄水,积水成渊,方能滋养万物,延年益寿。”

六、逆腹式呼吸的修炼实践与感悟

理论学习之后,我在春分时节的清晨,开始了逆腹式呼吸法的实践。我选择了洞外一块平整的青石,盘膝而坐,按照“调身”的要求,调整好姿势——腰背挺直,双肩放松,双手放在丹田处,掌心向下,双目微闭,舌抵上腭,全身肌肉逐部位放松。

起初,一切都显得有些艰难。我按照“吸气6秒,呼气4秒”的节奏,尝试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但无论我如何努力,腹部肌肉的收缩与呼吸的配合总是不够默契:要么是吸气时收腹过快,导致气息无法充分吸入;要么是呼气时鼓腹过慢,导致浊气无法彻底排出。而且,由于这种呼吸方式与人体的自然本能相反,我感到有些憋气,胸口发闷,背部也传来轻微的酸痛感。

“初练逆腹,憋气、不适,皆为常态。”我想起日记中的话,便不再焦虑,而是放慢节奏,先专注于“调心”,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上,不再刻意追求呼吸的深度与时长。

我开始一遍遍地练习:吸气时,缓慢地用鼻子吸气,同时有意识地收紧腹部肌肉,感受腹部向内凹陷,肚脐向脊柱方向靠拢;呼气时,缓慢地用嘴巴呼气,同时放松腹部肌肉,感受腹部自然地向外隆起。每一次呼吸,我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调整,让呼吸与腹部肌肉的运动逐渐同步。

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时辰,也许是一个时辰,我渐渐找到了感觉。腹部肌肉的收缩与呼吸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吸气时,腹部能自然地向内凹陷,气息也能顺利地被引导至胸腔与背部,带来一股充实的感觉;呼气时,腹部能自然地向外隆起,浊气也能顺畅地排出体外,胸口的憋闷感与背部的酸痛感也渐渐消失了。

我开始配合意念引导:吸气时,意念天地间的清灵之气(青金色的气流)从鼻腔进入,顺着咽喉、气管,一路向上、向后,沉入胸腔与背部,滋养肺与肾;呼气时,意念体内的浊气(黑色的烟雾)随着气息排出,同时意念精气下沉,藏于丹田与肾脏。

随着练习的深入,我的心神越来越专注,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呼吸的节奏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吸气时,胸腔扩张,肺部被充分滋养,金气愈发充盈;背部传来温润的暖意,水气相也在不断积聚;呼气时,浊气被彻底排出,心火与水湿之气得到调和,肝气与土气也变得顺畅。

大约练习了一个时辰后,我缓缓睁开双眼,深吸一口气,满是清灵之气的空气涌入体内,让我感到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原本有些疲惫的身体,此刻充满了力量;原本有些浮躁的心情,此刻变得平静而安宁。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体内的气比以往更加充盈,精气也仿佛被牢牢地守住,不再有以往那种“气息散乱”的感觉。

我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腹部,虽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我能感受到,腹部肌肉比以往更加紧实,核心力量也有所增强。我知道,这只是逆腹式呼吸法修炼的一个开始,距离真正的“气聚精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七、逆腹式呼吸的注意事项与进阶方向

日记中对逆腹式呼吸法的注意事项与进阶方向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确保修炼安全、避免走弯路的重要保障。

(一)注意事项

1. 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逆腹式呼吸法是高阶呼吸法,初练者切勿追求快速进步,强行延长呼吸时长或加深呼吸深度,以免导致胸闷、头晕、心慌、腹痛等不适。应从每日15分钟开始,每周增加5分钟,直至达到30分钟,呼吸节奏也应从“吸气6秒,呼气4秒”开始,逐步调整为“吸气8秒,呼气5秒”。

2. 顺腹为基,不可本末倒置:逆腹式呼吸法必须以熟练的顺腹式呼吸为基础,若顺腹根基不牢,应先巩固顺腹式呼吸,待气息能自然沉丹田、意念能自由掌控后,再开始练习逆腹式。

3. 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修炼过程中,若出现憋气、头晕、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停止,恢复自然呼吸或顺腹式呼吸,待身体恢复后再继续练习。不可硬撑,以免损伤身体。

4. 择时选地,事半功倍:除了春分时节,秋分时节也可练习逆腹式呼吸法。修炼地点应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静之地,忌在闹市、坟茔、污水旁修炼,以免浊气干扰,影响修炼效果。

5. 心态平和,摒弃杂念:修炼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可焦虑、急躁,摒弃一切杂念,专注于呼吸与气息的流转。心态浮躁会导致气机紊乱,影响修炼效果。

(二)进阶方向

1. 延长呼吸时长,增强聚气效果:熟练掌握“吸气6秒,呼气4秒”的节奏后,可逐步延长呼吸时长,如吸气8秒,呼气5秒;吸气10秒,呼气6秒,直至能做到“吸气12秒,呼气8秒”,但需以“舒适无憋闷”为原则。

2. 配合提肛动作,强化固精效果:吸气时,在收腹的同时,配合轻微的提肛动作(肛门轻轻收缩),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强化固精效果;呼气时,在松腹的同时,放松提肛,让精气自然下沉。

3. 增加修炼次数,巩固修炼成果:每日可增加修炼次数,如清晨、午后、日暮各练习一次,每次30分钟,持之以恒,才能巩固修炼成果,实现“气聚精固”的目标。

4. 过渡到“胎息”入门,迈向更高境界:逆腹式呼吸法是“胎息”的入门之法。当逆腹式呼吸修炼熟练后,可尝试在呼吸之间增加“闭息”环节(吸气后短暂闭息,呼气后短暂闭息),逐步减少对口鼻呼吸的依赖,培养“腹式呼吸”的本能,为后续的胎息修炼打下基础。

八、结语:以逆为用,迈向纳气固精之路

春分的阳光渐渐升高,天地间的气息愈发平和,金气与木气在平衡中相互滋养。我坐在洞外的青石上,感受着体内充盈的气息与稳固的精气,心中充满了感慨。逆腹式呼吸法,这种看似违背人体本能的呼吸方式,却蕴含着深刻的五行养生之道,是从“养气”迈向“炼气”的关键一步。

它让我明白,养生修行并非一味地“顺应自然”,更需要“主动掌控”——顺应自然是为了打下坚实的基础,主动掌控是为了提升修炼的层次。顺腹式呼吸与逆腹式呼吸,二者相辅相成,顺腹为体,逆腹为用,体用结合,才能实现“气足精满,神清气爽”的状态。

日记的末尾,有一行小字批注:“逆腹式呼吸,逆其本能,顺其五行。吸气聚气,呼气固精,一吸一呼,气聚精固。春分时节,阴阳平衡,正是修炼佳时。每日坚持,日久功深,必能气足精满,为丹道修炼打下坚实基础。”

我将这句话牢记于心,收拾好行囊,准备返回居所。从今日起,我将以逆腹式呼吸法为核心,每日坚持修炼,在“吸气聚气,呼气固精”的节奏中,增强金气与水气相,调和五行,巩固精气。我知道,这只是纳气固精之路的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修炼法门要学习,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以逆为用,以聚为要,以坚持为翼,在五行养生的道路上,一步步迈向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