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梦红城 > 第160章 光明之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水上飞机降落在达尔文港时,澳大利亚的烈日几乎令人眩晕。林梦瑶踏上码头,手中紧握那只承载着无数生命的行李箱。美军情报官员已在等候,态度公事公办而谨慎。

“林女士,麦克阿瑟将军已获悉您的情况。”领头的军官说,“请随我们来,这里不安全。”

车队驶过达尔文尘土飞扬的街道,这座城市刚经历日军空袭不久,废墟随处可见,但生活仍在顽强继续。林梦瑶注意到许多亚洲面孔——华侨、菲律宾难民、东南亚各国流亡者,战争让这里成了奇怪的熔炉。

安全屋是郊外一栋不起眼的平房,但内部设施完善,甚至有无线电通讯设备。负责接待她的史密斯少校直入主题:“我们需要验证证据的真实性。”

林梦瑶打开行李箱,展示文件原件。史密斯和专家团队仔细检查数小时后,面色凝重。

“这些如果属实,将彻底改变战争格局。”史密斯说,“但我们需要更多佐证。”

林梦瑶想起杜邦的交代:“上海、香港还有证人幸存,我可以提供联络方式。”

突然,警报响起。史密斯接听电话后脸色大变:“日军空袭预警!必须立即转移!”

达尔文上空已传来防空警报的凄厉声音。车队在混乱中驶向更深的内陆,林梦瑶在颠簸中紧抱证据箱,仿佛抱着易碎的希望。

转移目的地是艾丽斯斯普林斯附近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在这里,她见到了改变命运的人物——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本人。

将军已不年轻,但眼神锐利如鹰。他仔细聆听林梦瑶的叙述,不时提问,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高桥一郎,我听说过这个名字。”麦克阿瑟在听到高桥的部分时说,“东京帝国大学的明星学者,没想到是特高课核心人物。”

审查持续数日。最终,麦克阿瑟做出决定:“这些证据将通过外交渠道送交华盛顿和伦敦。同时,我们将安排你在美国国会作证。”

林梦瑶愣住了:“我只是个信使,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人。”

“但活着的人有责任为死者发声。”将军坚定地说,“你的证词将赋予这些文件生命。”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旋风。在严密保护下,她乘军机前往美国。当旧金山金门大桥出现在舷窗外时,她有种超现实感——从上海到香港,从澳门到马尼拉,最终抵达这片新大陆。

华盛顿的安排更加周密。她住进乔治城一栋安全屋,每天有专家帮她准备国会听证。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证词细节,每个环节都需精心打磨。

听证会前夜,林梦瑶难以入眠。她站在窗前,望着波托马克河对岸的林肯纪念堂,那个伟人坐在石椅上,仿佛在凝视着这座充满权力与矛盾的城市。

“紧张吗?”负责她安全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安德森问。

“我害怕辜负那些牺牲的人。”林梦瑶轻声说,“他们的故事应该被更好地讲述。”

安德森沉默片刻:“我哥哥在珍珠港去世。明天你不仅为中国人说话,也为所有受害者发声。”

这个认知让她感到沉重的责任。当晚,她梦见高桥、杜邦、山本、小周、阿琳...所有人在一片迷雾中向她挥手,然后消失在光芒里。

国会听证会当天,气氛庄严肃穆。林梦瑶穿着简单的黑色西装,如同哀悼的仪式。当她用中文陈述,通过翻译传达给满堂议员时,会场鸦雀无声。

展示文件证据时,闪光灯此起彼伏。有议员质疑,有议员愤怒,有议员落泪。当人体实验照片投射在屏幕上时,惊呼声四起。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林梦瑶最终说,“真相不会因为掩盖而消失,正义不会因为延迟而缺席。”

听证会持续三天。结束时,参议院领袖宣布将成立特别委员会深入调查。国际媒体蜂拥而至,但林梦瑶选择了沉默。

“使命完成了。”她对安德森说,“现在我想回家。”

“中国还在日军占领下。”安德森提醒,“蒋介石政府想邀请你去重庆。”

林梦瑶摇头:“我的战场不在那里。”

她心中已有计划。在美期间,她秘密复制了所有证据,通过华侨渠道送往延安。无论政治立场如何,中国人民都应该知道真相。

离开华盛顿前,她最后一个拜访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在东亚部,她将高桥的部分日记捐赠给馆藏——不是作为罪证,而是作为人性复杂的见证。

“这是他的字迹。”她轻抚日记页面,想起那个既是导师又是恶魔的人,“在另一个时空,我们或许能成为真正的师生。”

返回澳大利亚的航班上,林梦瑶回顾这段漫长旅程。证据已公之于众,但战争远未结束。日军在太平洋节节败退,但中国战场依然艰苦。

麦克阿瑟将军在送别时的话萦绕耳际:“有时最艰难的不是战斗本身,而是战斗后的重建。你准备好了吗?”

飞机降落在达尔文时,塔加尔游击队的信使已在等候。阿琳康复了,与游击队一起在菲律宾继续战斗。随信附来的照片上,她站在丛林中微笑,眼中重燃光芒。

史密斯少校带来新任务:盟军需要熟悉亚洲情况的情报人员,协助反攻规划。林梦瑶婉拒了。

“我的战争方式不同。”她说,“我要去帮助那些被战争创伤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

她前往墨尔本,那里有中国难民社区。在红十字会协助下,她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援助中心,帮助流离失所的亚洲人。

工作平凡而艰辛,但每个得到帮助的人眼中重燃的希望,都是对牺牲者的最好纪念。夜深人静时,她会给杜邦、山本、卡尔森等所有逝者写信,诉说战争后的世界,虽然知道这些信永远无法寄出。

1945年8月,原子弹落下,战争终于结束。消息传来时,林梦瑶正在照顾一个在空袭中失去全家的中国孩子。

“结束了。”志愿者欢呼相拥。

林梦瑶却感到复杂的情绪。胜利来临,但代价太大;和平降临,但创伤永存。

战后数月,她继续在澳洲工作,直到收到一封特殊来信——阿琳邀请她前往马尼拉,参与重建工作。

站在驶向菲律宾的轮船甲板上,林梦瑶回望澳大利亚海岸线。这片土地给了她暂时的避风港,但现在该回到亚洲了。

浪涌香江的旅程结束,但人生的航行仍在继续。战争改变了无数生命的轨迹,但人性中的光明永远指引方向。

船首破开蔚蓝海水,如同破开过往与未来的界限。林梦瑶知道,重建之路漫长,但只要手中还有力量,心中还有希望,每一步都是通向光明的足迹。

在马尼拉湾的夕阳中,她看到阿琳在码头挥手。新的一页即将翻开,而这次,笔握在幸存者手中。

【第十六卷 浪涌香江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