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新梦红城 > 第164章 归途漫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上海虹桥机场,1946年初春。林梦瑶走出机舱,湿润的江风扑面而来,带着黄浦江特有的气息。五年流亡,这座城市既熟悉又陌生。

海关检查站,官员翻看她的护照,眉头紧锁:“林梦瑶...这个名字有些印象。”

她保持平静:“很常见的名字。”

官员抬头打量她,最终盖章放行。踏入境厅那刻,她看到接机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身影——老周,她曾经的管家,举着写有她名字的牌子,泪光闪烁。

“小姐,终于等到你了。”老周接过她的行李,手微微颤抖。

车上,老周讲述这几年的变化:林家的丝绸厂在战争中部分损毁,现在由他代为管理;法租界的洋楼幸免于战火,但住进了“新房客”。

“是国民党接收大员。”老周压低声音,“说是敌产清查,其实就是强占。”

洋楼外观依旧,内部却面目全非。精致的家具被廉价办公桌取代,墙上挂着蒋介石像。一个傲慢的军官要求查看她的身份证明。

“这房子是我的合法财产。”林梦瑶出示地契和产权证明。

军官冷笑:“战时与敌伪有往来者的财产,政府有权没收。”

僵持中,一个穿中山装的中年男子介入:“王处长,林女士是国际知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刚在日内瓦作证归来。”

军官立即变脸,讪讪告退。中年男子递上名片: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主任,陈志航。

“周恩来同志特别指示,要确保林女士在上海的安全与生活。”陈主任说,“这座房子会立即归还。”

政治风向的转变让她惊讶。更惊讶的是,陈主任带来了杜邦的骨灰盒。

“他在马尼拉的遗愿是归葬上海。”陈主任解释,“他说这里有过他唯一的家。”

捧着那个朴素的木盒,林梦瑶泪如雨下。老周默默接过,安置在临时布置的灵堂。

接下来的日子,林梦瑶忙于房产收回和工厂重整。工人们还记得“林家大小姐”,积极配合。但上海的商业环境已大不相同,官僚资本和投机商掌控市场。

一天,陈主任再次造访,带来特殊邀请:参加“日本战争罪行调查委员会”的工作。

“我们知道你掌握了重要证据。”陈主任说,“帮助同胞讨回公道,比经营丝绸厂更有意义。”

她犹豫时,老周轻声说:“小姐,杜邦先生生前常说,您注定要做更大的事。”

委员会设在原公共租界一栋建筑内,汇集了法律、历史、医学专家。负责人是着名法学家梅汝璈,刚从东京回来。

“国际法庭进展不顺。”梅先生直言,“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正在放宽对日本战犯的追究。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历史记录。”

工作沉重但必要。林梦瑶负责整理生物武器受害者的证词,每天面对的都是血泪控诉。许多受害者不敢公开作证,害怕报复或歧视。

一天,她接待了一个特殊访客——山本一郎的妹妹雅子。这个瘦弱的日本女子深深鞠躬,递上一本日记。

“哥哥的遗物。”雅子用生硬中文说,“他希望真相被知道。”

日记记载了山本在剑桥留学时的理想,以及回国后目睹军队暴行的痛苦。最后几页写道:“我必须赎罪,不是作为日本人,而是作为人。”

雅子还带来一个消息:小周在长崎的修道院被原子弹摧毁,她为保护孤儿牺牲。

又一个灵魂在救赎中找到归宿。林梦瑶邀请雅子参与翻译日文资料,这个曾经的“敌国女子”成为团队重要成员。

工作推进艰难。国民党政府对此态度暧昧,美国代表团施压要求“谨慎处理”,甚至有人暗中破坏调查。

一天深夜,委员会办公室遭窃,重要文件不翼而飞。林梦瑶立即复制所有证据的决定挽救了成果。

陈主任调查后告知:“中统的人干的。他们不想得罪美国主子。”

政治现实令人沮丧,但普通人的支持给了她力量。上海市民自发提供证据和证词,华侨从海外寄来资料。一条无声的抵抗阵线在形成。

春天来临时分,林梦瑶收到日内瓦转来的信件:国际法庭最终采纳了她的证词,七名生物战相关战犯被起诉。虽不是全部主犯,但已是重大突破。

那天傍晚,她带着杜邦的骨灰来到黄浦江边。江水依旧东流,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悲伤。

“我们做到了部分承诺。”她将花瓣撒入江中,“但路还很长。”

老周悄悄告诉她,工人们想恢复丝绸厂生产,但缺乏资金。林梦瑶做出决定:将工厂捐给工人合作社,自己只保留象征性股份。

“产业救国是父亲的梦想。”她对困惑的老周解释,“但救国方式不止一种。”

这个决定引起轰动。报纸赞扬她“无私奉献”,但也有人质疑“共产主义宣传”。陈主任代表组织向她致谢,但提醒她小心国民党特务的监视。

果然,洋楼外多了可疑的“报贩”和“黄包车夫”。一天,她甚至收到匿名恐吓信,画着棺材和手枪。

压力中,一个意想不到的人伸出援手——竹内亲王通过瑞士使馆转来资金,支持调查工作。

“这不是赎罪,而是责任。”亲王的信写道,“日本必须面对历史,才能真正重生。”

四月的一个雨夜,林梦瑶在回家路上遭袭击。幸亏老周及时带工人赶到,暴徒逃窜。警方调查草草了事,称是“普通抢劫”。

陈主任建议她暂时离开上海:“去延安吧,那里更需要你。”

她思考再三,拒绝了:“逃跑不是办法。如果在这里都不能坚持,去哪里都一样。”

她转而采取更谨慎的策略:证据分处存放,行程变化无常,重要会面在公共场所。雅子甚至教她简单的防身术。

坚持有了回报。五月,委员会发布中期报告,详细记录日军生物战罪行。虽然国民党政府试图封锁,但地下党组织秘密印刷传播,引发全国愤慨。

报告发布当晚,林梦瑶独自来到杜邦墓前。简单的墓碑上只刻着名字和生卒年月,如同他复杂一生的最后注解。

“我可能很快来陪你了。”她轻抚墓碑,“但在这之前,还有事情必须完成。”

远处传来警笛声,新一轮镇压开始。但她不再恐惧。在这条归途上,每一步都离真相更近,每一天都让牺牲更有意义。

上海的夜空少见地清澈,星光穿越战火硝烟,依然明亮如初。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重建的不仅是城市,更是民族的脊梁。

而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是流亡者,不是见证人,而是建设者——在战争余烬中,重建正义与记忆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