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97我有超级阅读器爽翻天 > 第104章 能源困局与逐日之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4章 能源困局与逐日之路

“鹊桥”量子通信实验成功的欢呼,在“星辰深空”基地的走廊里还留着余温,就被一份油墨未干的能耗报告浇了盆冷水。能源问题像块烧红的铁,狠狠砸在所有人的心头,连空气都透着焦灼的烫。

刘洋捏着报告的手指节泛白,纸页边缘被掌心的汗浸得发皱,他脚步沉得像踩着沙砾,推开视频会议室门时,喉结滚了滚才发出声音。屏幕那头,林晓正低头审阅“轩辕”项目的进度表,指尖在虚拟屏上划过的动作一顿——他从刘洋的脸色里,已经读出了不对劲。

“林总,‘鹊桥’的能耗分析出来了。”刘洋把报告关键页投到共享屏幕,红色数字在冷光下跳得刺眼,“刚才那四十分钟的高纯度纠缠态维持,加一百公里的信息传输,峰值能耗……相当于朝阳区国贸商圈核心街区一整晚的总用电量。”

会议室里瞬间没了声。基地这边,负责电力调控的工程师猛地抬头,眼镜滑到鼻尖都没顾上扶;林晓那端,苏清雪的全息影像里,指尖飞快划过虚拟计算器,眉头越拧越紧,连呼吸都放轻了。

“更糟的是‘场共振推进’的模拟数据。”刘洋切换画面,新的图表让空气都仿佛凝固,“我们按‘星枢’给的理论模型算过,哪怕造一个最小的实验性推进器——就够让一颗50公斤的小卫星变轨那种,单次启动能耗……初步估算,要占全球电网日均发电总量的3%到5%。”

“3%到5%?”老航天工程师失声重复,声音发颤,“全球一天发的电,填进去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我们根本没资格碰啊!”

刘洋颓然坐在椅子上,后背抵着冰凉的靠垫,却暖不透心里的寒:“我们就像攥着根蜡烛,想把太平洋煮沸。量子通信刚看到点光,转头就被能源的坑给堵死了。”

林晓盯着屏幕上的数字,指尖在桌面轻轻敲击,节奏从平缓慢慢变沉。他早料到深空科技是“吞能巨兽”,却没料到差距会这么离谱——2型文明能把恒星当“充电宝”随意用,地球连自己星球的能源都没盘活,谈何深空探索?谈何对抗未知威胁?

“也就是说,能源不解决,后面的通信、推进、防御系统,全是纸上画的饼。”林晓的声音很沉,像压着块石头。

“是。”刘洋点头,语气里满是无力,“不管是未来的深空飞船,还是‘火种’方舟,需要的能量都是天文数字。现在的化石能源、裂变核能,就算将来搞出聚变,在这需求面前,都跟泼在沙漠里的水没区别。”

绝望感像潮水般漫进会议室,连空调吹出来的风都带着冷意。技术方向有了,理论框架齐了,最后却卡在最基础的“能量”上——这种看得见希望却摸不着的无力,比直面2型文明的威胁更磨人。

就在这时,林晓脑海里突然传来“星枢”温润却清晰的提示音,像破开迷雾的光:

【检测到管理者面临核心资源瓶颈。基于原初知识库与当前文明科技树,推荐终极能源方案:构建“戴森云”结构——通过环绕恒星的能量收集网络,捕获恒星输出的绝大部分能量。】

【过渡路径:启动“逐日”计划,分阶段突破空间能源采集与转化技术,为远期戴森云奠基,降低技术跨越难度。】

“戴森云……”林晓低声念出这三个字,指尖顿住。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是科幻小说里才有的“神级工程”,要在太阳周围织一张能量网。可对2000年初的地球来说,这跟“移山填海”没两样。

“星枢,以现有技术,‘逐日’计划能落地吗?”他在心里追问。

【可行。第一阶段建议:攻关高效率、轻量化的柔性空间光伏技术(目标转化率>45%),同步研发微波无线传电技术——确保能量传输效率>80%,且地面接收无辐射风险。该阶段可衔接现有航天与光伏产业,用验证性项目积累数据,降低后续风险。】

一条看似遥不可及,却每一步都踩在现实土壤上的路,突然在眼前铺展开来。

林晓立刻通知苏清雪、叶依云,还有核心技术与战略团队,紧急加开会议。当“戴森云”的终极构想和“逐日”计划的初步方案投到屏幕上时,会议室里的反应像炸了锅。

“戴森云?那不是阿西莫夫《基地》里的东西吗?”资深材料工程师扶了扶老花镜,眼睛瞪得溜圆,“就算理论成立,需要的钛合金、碳纤维,还有发射成本,把全球的航天公司捆一起都扛不动!”

“近地轨道能源中继站?单是两颗验证卫星的发射费,就够我们把‘鹊桥’的研发再推进半年!”财务总监手指飞快划过虚拟报表,眉头拧成死结,“集团现金流会断的!”

苏清雪关掉报表,语气带着顾虑:“林晓,‘逐日’第一阶段至少要投两百亿,这会把地面生态项目刚打开的东南亚市场给挤掉,甚至要抵押我们在海南的新能源基地。”

林晓没急着反驳,只是让“星枢”播放了一段模拟动画:屏幕上,近地轨道先飘起两座银色的能源站,光伏板像展开的翅膀;接着数量慢慢增多,连成环形网络;再后来,网络向外延伸,一点点靠近太阳,最终在恒星周围织成一张泛着微光的“网”,无数能量波束从网上射向地球,照亮了大陆的黑夜。

“我知道这听起来疯狂。”林晓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但大家想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是能随意‘摘’太阳能量的2型文明。难道靠我们现在烧煤、裂变的这点能量,去跟他们对话吗?靠这点能量,去保住我们的家园吗?”

他顿了顿,指尖点向屏幕上的太阳:“‘逐日’不只是为了深空探索。它是人类文明能不能从0.7型跳出去,迈向下一个阶段的关键。空间能源一旦成了,地球的能源危机、温室效应都能解决,还能掀动新一轮科技革命——这也是‘星辰方舟’的根基,是我们扎根现实、对抗‘筛选’的底气。”

这番话像一道光,刺破了会议室里的绝望。叶依云攥着笔的手微微发抖,眼睛亮得像含了星:“如果真能做成……我们就是在给人类造未来啊!这比任何商业项目都酷!”

苏清雪沉默了片刻,重新打开财务模型,指尖敲击键盘的速度快了起来:“如果这是唯一的路,我会砍掉三个非核心的地面项目,对接国家航天基金,再找几家战略投资机构,凑出第一阶段的研发资金。”

会议最终拍板:正式启动“逐日”计划,不贪大求全,分三步稳扎稳打——

第一步(0-12个月):集中攻关柔性空间光伏板(转化率>45%,厚度<0.5mm,抗辐射寿命>10年),同步研发微波传电系统,完成地面接收站的选址与设计;

第二步(12-18个月):发射两颗验证性能源中继卫星,在近地轨道完成“采集-传输-接收”全流程测试,验证技术稳定性;

第三步(18-36个月):根据测试结果,搭建由10颗卫星组成的近地轨道能源网络,优先为“鹊桥”升级、“轩辕”项目供能,逐步向地面输送清洁电力。

与此同时,地面核聚变、高效储能技术的研发也同步推进,多条腿走路,避免把所有赌注压在一条路上。

战略定下来,星辰集团这台精密机器立刻全速运转——材料实验室紧急调配团队,研究抗宇宙射线的光伏涂层;航天部门开始绘制验证卫星的结构图纸;财务部门的人抱着方案,连夜飞往北京对接基金。

夜深了,林晓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脚下的城市灯火连成一片星海。他抬头望向东方,天际已泛起淡淡的鱼肚白,那颗孕育了地球生命的恒星,正带着万丈光芒,准备跃出地平线。

“逐日……”他轻声念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的符号。上古夸父追日,是凭着一腔孤勇,最终渴死在虞渊;而他们今天“逐日”,是拿着图纸、握着公式,一步一步朝着太阳走去,要把那束光,真正攥在人类自己手里。

这条路肯定比商战更难,更漫长,甚至可能要几代人接力。但林晓知道,这是人类文明走向深空、对抗未知威胁的唯一出路——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