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这本易经超有料 > 第4章 九四 · 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章 九四 · 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爻辞: 出嫁延误日期,迟归终有适时之时。

含义: 婚姻延期(归妹愆期),看似不顺,但迟归终会等到合适时机(迟归有时)。象征结合中需坦然面对变故,相信时机。

九四故事:

凯旋的号角响彻震国都城,却未能立刻将妹带回那片她已开始熟悉的宫阙。

太子班师回朝,百废待兴。清算姜氏余党、稳定朝局、抚恤将士、与戎部落谈判……千头万绪,让他如同绷紧的弓弦,无暇他顾。对于远在泽国的妹,他只能派遣使者,送去厚重的赏赐和一句“安心等待,不日迎归”的口信。

妹在泽国宫殿中,接到了太子的赏赐和口信。她神色平静,叩谢恩典。老嬷嬷却有些着急:“公主,我们何时回震国?殿下既然已经……”

妹轻轻摇头,目光掠过窗外泽国熟悉的山水。

“嬷嬷,急不得。”她声音温和却坚定,“殿下初定大局,内外皆需梳理。此时回去,非但帮不上忙,反而可能因我‘援手’之功,令殿下在群臣面前……处境微妙。”

她看得明白。太子感念她的功劳,但一个过于倚仗外援、且有恩于自己的侧妃,在政权初稳时,容易成为政敌攻击的借口,也可能会让太子那骄傲的内心产生一丝不易察觉的微妙。与其回去面对可能的风波,不如暂留母国。

归妹愆期。

她的归期,就这样主动或被动地延误了(愆期)。

起初,震国上下对这位搬来救兵的侧妃还充满感激。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妹始终没有回归。各种猜测和流言,如同雨季的霉菌,开始在震国都城的角落里滋生、蔓延。

“泽国公主莫非是仗着有功,拿捏姿态,想让殿下以更隆重的礼仪迎她回去?”

“我看未必,怕是泽国另有打算,想用公主吊着咱们殿下,好多要些好处。”

“听说她在泽国深得民心,会不会……不想回来了?毕竟当初嫁过来也是被迫……”

“一个侧妃,滞留母国这么久,于礼不合啊!莫非是与殿下生了嫌隙?”

流言蜚语,通过各种渠道,也隐隐传到了太子的耳中。他忙于政务,起初并未在意,但听得多了,心中也难免掠过一丝阴霾。他赏赐丰厚,也明确表达了迎归之意,她为何迟迟不归?难道真如流言所说……

而在泽国,妹对这一切仿佛不辩不解。

她没有上书解释,没有催促归期,甚至没有打探震国朝堂的风向。她将太子赏赐的财物,大部分都用于泽国的民生。

她换下了宫装,穿上了简便的衣裙,整日忙碌在泽国的田间地头和王室的药圃之间。

她带回来的、在震国初步试种成功的耐寒谷种,被她在泽国不同的土地上精心培育,筛选更适合本土的变种。她将震国学到的更先进的农耕之法,与泽国传统的灌溉技术结合,指导农人改进。

她带回来的医书和药方,被她与泽国传承已久的医术融会贯通。她深入民间,收集药草,诊治病人,尤其专注于改良针对小儿和妇人的常见病症的方子。她主持整理了泽国散乱的医药典籍,编撰成更系统、更实用的《泽国药典》。

她如同一个辛勤的农夫和医者,将她在异国他乡学到的、观察到的一切,反哺给自己的故国。她的身影出现在哪里,哪里就充满了希望与生机。泽国的百姓,愈发爱戴他们的公主,她的威望,在故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切,自然也通过某些途径,传回了震国。

有些别有用心的臣子,趁机向太子进言:“王上,泽国公主久不归国,却在母国收买人心,威望日隆,其心叵测啊!长此以往,恐成我国之患!”

太子听着这些言论,看着案头关于妹在泽国所为的密报,眉头紧锁。他承认,她的所作所为,于泽国而言,是莫大的功绩。但于他,于震国呢?那份因时间流逝和空间阻隔而产生的疑虑,如同藤蔓,悄然缠绕心头。

三年光阴,弹指而过。

就在震国上下几乎要将这位滞留母国的侧妃渐渐淡忘,连太子心中的疑虑也积攒到一定程度时,一场罕见的大灾荒,如同狰狞的巨兽,猝然降临在震国北部的数个郡县。

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饥民哀嚎,瘟疫的阴影随之蔓延。朝廷开仓放粮,却仍是杯水车薪。震国以武立国,于应对此等天灾,经验与储备都显不足。朝堂之上,一片焦头烂额。

就在这绝望的氛围中,一队来自泽国的、风尘仆仆的车马,抵达了震国都城。

没有华丽的仪仗,车上满载着一个个结实的麻袋和密封的陶罐。

带领车队的,是妹身边那位忠心耿耿的老嬷嬷。她手持妹的亲笔书信,求见太子。

朝堂之上,在众臣疑惑的目光中,老嬷嬷打开了麻袋,里面是金灿灿的、颗粒饱满的谷物种子。

“王上,”老嬷嬷跪奏道,“此乃我家公主三年来,依据震国北部水土气候,精心培育出的抗旱耐寒良种‘泽震一号’,成熟期短,产量稳定。公主言,或可解今冬明春之饥。”

她又指向那些陶罐:“此内是公主依据震国北部常见疫情,改良配制的‘清瘟避瘴散’与‘固本培元汤’药方,及首批成药。公主已命人在泽国大量配制,后续将源源不断运来。”

满朝文武,顿时哗然!

太子猛地从王座上站起,快步走下丹墀,抓起一把那金黄的谷种,又拿起一个陶罐,打开密封,闻到那熟悉的、带着泽国气息的药香。

他展开妹的信笺,上面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丝表功,只有关于良种习性、种植要点和药方用法、禁忌的详细说明。字迹工整清秀,一如她的人。

信的末尾,只有简单一句:“闻北地有难,心急如焚。此物此方,乃妹三年所积,愿助殿下解民倒悬。妹在泽国,日夜祈佑震国平安,殿下康泰。”

一瞬间,所有的流言,所有的猜疑,在这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的义举面前,轰然倒塌!

太子握着那封信和那把谷种,手竟微微颤抖。他想起这三年来听到的关于她在泽国“收买人心”的谗言,此刻看来,是何等的可笑与卑劣!她哪里是在收买人心?她是在真正地积蓄力量,研究能够帮助震国、帮助他的实在之物!

这延误的三年,不是疏远,不是野心,而是为了在更合适的时机,以更恰当的方式回归!

迟归有时!

迟到的回归,终会等到它最恰当的时机(迟归有时)!

太子抬起头,目光扫过殿中那些曾非议过妹的臣子,声音沉痛而坚定,清晰地传遍大殿:

“愆期非过,迟归有时!”

“延误婚期并非她的过错,这迟来的回归,正逢其时!”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虚空,仿佛穿透宫墙,看到了那个在泽国田野间、药圃中忙碌的沉静身影,语气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敬重与叹服:

“妹之德,堪配国母!”

“传孤旨意!以迎王后之最高礼仪,筹备仪仗,遣使赴泽,迎侧妃妹……不,迎我震国未来之王后,归国!”

当浩荡隆重的迎亲仪仗,带着太子“堪配国母”的至高评价,抵达泽国时,整个泽国沸腾了。

妹穿着泽国公主的礼服,拜别父王与故土,登上了那比初嫁时华丽百倍的车驾。

这一次,她的回归,不再是屈辱的“献祭”,而是荣耀的凯旋。

当她的车驾再次踏入震国都城时,看到的不是当年的审视与轻蔑,而是万民空巷的迎迓。人们跪在道路两旁,高呼着“王后千岁”,感激她带来的救命良种与药方。

婚仪更盛于初。

太子为她举行了震国建国以来,最为盛大、最为隆重的婚礼与册封大典。他要用这场仪式,向天下宣告她的地位,洗刷她曾经作为“娣”嫁入时的一切委屈。

在漫天绚烂的焰火和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妹身着华美的王后礼服,与太子并肩站在高高的祭台上。

她看着身边这个眼神炽热、充满敬意的男人,看着脚下这片她曾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土地,如今以最热烈的怀抱接纳了她。

她的等待,她的“延误”,她的积蓄,终于换来了这“适时”的、圆满的回归。

讲述了妹在助太子解围后,因政局未稳与个人考量,并未立刻返回震国,导致婚期延误(归妹愆期)。震国内部流言四起,质疑她的忠诚与用心。面对非议,妹不辩解,不焦虑,安心留在母国泽国,利用三年时间,潜心投入农业改良与医药研发,将所学反哺故土。当震国突遭特大灾荒,陷入困境时,她及时送去精心培育的良种和研制的药方,解了燃眉之急。这一雪中送炭的义举,彻底粉碎了所有流言,证明了她的德行与价值。太子由衷感叹“愆期非过,迟归有时。妹之德,堪配国母”,并以最高礼仪迎其归国,举行盛大婚仪(婚仪更盛于初)。这深刻阐释了归妹卦九四爻辞的深意:在结合的道路上,有时会遭遇看似不顺利的延期或耽搁。此时,无需焦虑抱怨,更不必强行推动。关键在于保持镇定和信心,利用这段“延误”的时间,专注于提升自我、积累实实在在的价值与能力(迟归有时)。只要心怀诚意,持续努力,当合适的时机来临,你所积累的一切将成为最有力的证明,让“迟归”变得比“早归”更具价值,最终赢得更圆满的接纳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