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荒野求生获传承之大医通天 > 第43章 西医名手的挑战——当“科学仪器”遭遇“人体小宇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章 西医名手的挑战——当“科学仪器”遭遇“人体小宇宙”

刘一手“踢馆”反被“技术收服”的余波还没完全平息,通天阁又双叒迎来了新的挑战者。这一次,画风更加“现代化”,来者不善,且自带“科学buff”。

临安府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权威专家,李振华,李医生。

李医生年富力强,留洋博士归来,是医院引进的高端人才,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造诣颇深,尤其擅长介入治疗,是典型的“技术流”西医代表。他戴着金丝眼镜,穿着熨帖的白大褂(即使不在医院也习惯性穿着),手腕上戴着能监测心率血氧的智能手表,整个人散发着“数据驱动”“理性至上”的气场。

他对中医的态度,一向是“谨慎的怀疑论者”,认为其缺乏大规模随机双盲试验数据支持,很多理论无法用现代科学原理解释,疗效多归于“安慰剂效应”或“个体差异”。之前听闻通天阁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本就心存疑虑,等到“古武暗伤”“真气疗愈”这些越来越玄乎的说法传到他耳朵里时,这位坚定的科学主义者终于坐不住了。

这简直是在挑战他多年建立的科学世界观!他决定亲自去会一会这个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朱神医”,用科学的武器,揭开其“神秘面纱”。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李振华医生没有带任何助手,独自一人,开着他的特斯推,来到了古色古香的通天阁门口。那科技感十足的流线型车身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他下车,整理了一下白大褂的领子,推了推眼镜,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进去。

“请问朱北先生在吗?”他的声音平和,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感。

正在柜台后整理病历的林晓雅抬起头,看到李医生的装扮和气场,心里又是“咯噔”一下。【又来?这次是西医大佬?看这打扮,是走‘科学打假’路线的?】她脸上迅速挂起职业微笑:“李医生?您好,朱先生正在里面看诊,您稍等,我这就去通报。”

阿强也注意到了这位气质独特的来访者,悄声对林晓雅说:“这哥们看起来不好惹啊,跟刘老头那种不一样,感觉更……更硬核。”

林晓雅点点头,快步走进内堂。

朱北刚为一位失眠患者做完针灸,正在洗手。听到林晓雅的描述,他擦干手,笑了笑:“看来咱们通天阁真是块‘试金石’,什么领域的专家都想来验证一下。请李医生进来吧。”

【西医权威李振华医生孤身前来踢馆(考察)!科学VS玄学(他认为的)之战一触即发!】

【晓雅&阿强:熟悉的剧情,不同的配方,这次是科技风!】

【朱北:淡定,都是探索人体奥秘,只是路径不同。】

第一节:“科学主义者”的质疑与“维度差异”

李振华被请进静室。他没有像刘一手那样东张西望,目光直接锁定在朱北身上,锐利而审视。

“朱先生,幸会。”李振华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我是临安府人民医院的李振华。听闻朱先生医术独特,治愈了许多……嗯,常规医疗手段难以处理的病例。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我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也存在一些疑问。”

他措辞严谨,但语气中的质疑毫不掩饰。

“李医生请讲。”朱北做了个请的手势,神色坦然。

“首先,是关于诊断。”李振华扶了扶眼镜,“据我所知,朱先生诊断往往极为迅速,甚至无需过多问询。我很好奇,您是基于何种生理指标、影像学证据或者实验室数据做出判断的?比如,您如何确认一位患者是‘经脉阻塞’而非器质性病变?‘经脉’这个概念,在现代解剖学上并无对应实体。”

这个问题非常核心,直指传统中医(包括医修)理论与现代医学体系的根本差异。

朱北沉吟了一下,决定用一种对方可能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李医生,现代医学精于研究人体的‘硬件’,也就是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如同研究一台精密的机器,关注的是零件的结构和功能。”

李振华点头,表示认同。

朱北继续道:“而我所传承的古医之道,更侧重于研究人体的‘软件’和‘能量系统’,也就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与调控。‘经脉’可以理解为一种能量和信息的传导通道,它并非由单一解剖结构构成,而是一个功能性的网络系统。它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硬件’的功能状态。”

他指了指李振华手腕上的智能手表:“就像您这块表,可以监测心率血氧这些‘硬件’数据。而我的方法,更像是直接感知和评估您身体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能量流’,包括一些尚未被现有仪器捕捉到的‘软指标’。”

“能量流?软指标?”李振华眉头微蹙,“这听起来很抽象,如何量化?如何证明其存在和影响?”

“目前确实难以用现有仪器完全量化。”朱北坦诚地说,“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或无效。就像空气,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通过风、通过呼吸感知其存在和作用。我的‘感知’,就是通过长期修炼和特殊传承获得的,一种对生命能量场的敏锐洞察力。而治疗效果,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振华沉默了。朱北的解释,试图在两种体系间搭建桥梁,但“能量”“感知”这些词汇,依然触及了他科学认知的边界。他无法证伪,但也难以立刻相信。

“那么治疗呢?”李振华换了个角度,“您所谓的‘真气’‘针灸通络’,其作用机理是什么?是刺激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还是某种我们尚未知的生物效应?”

“可能兼而有之,但更深层次,是能量的引导与调和。”朱北说道,“‘真气’可以视为一种高度有序的生命能量,通过特定方式(如针灸)输入体内,能够调节能量场的平衡,修复‘软件’层面的紊乱,从而促进‘硬件’的自愈和功能优化。”

“听起来……很像某种生物能量疗法或者心理生理学干预的加强版。”李振华试图用自己知识体系内的概念去理解,但总觉得隔了一层,“但您如何保证这种‘能量’的精准性和安全性?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情,如何控制‘剂量’和‘靶点’?”

“这依赖于施术者的‘修为’和对人体能量系统的深刻理解。”朱北指了指自己的头和心,“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感悟,难以标准化。就像顶级的外科医生,其手术的精准和艺术性,也并非完全依赖于仪器,更多是经验、手感与判断力的结合。”

李振华再次陷入思考。他承认朱北逻辑自洽,也承认现代医学并非万能,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但他骨子里的科学训练,让他对一切无法重复验证、无法数据化的东西保持警惕。

这场对话,仿佛是两条平行线上的交流,各自都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却难以真正交汇。

【李医生发动技能:科学质疑!要求提供Rct数据和分子机制!】

【朱北发动技能:体系差异解释!试图用系统论和能量观搭建桥梁!】

【双方陷入‘维度差异’僵局!谁也说服不了谁!】

【围观群众(脑补版):感觉两位大佬在跨服聊天!】

第二节:提议公开比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眼见理论探讨难以达成共识,李振华做出了和刘一手类似的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朱先生,”李振华目光坚定,“理论之争,或许难有定论。但医学最终要看疗效。我提议,我们进行一次公开的、有限度的比试,如何?”

“哦?”朱北挑眉,“李医生想如何比试?”

“我们各自选择一位患有明确诊断、且病情相似的疑难杂症患者进行治疗。”李振华显然早有腹稿,“为了公平起见,患者由我们共同从医院的疑难病例库中筛选,确保病情真实、诊断明确。治疗过程和结果,邀请第三方医学专家团队进行全程见证和评估,并使用尽可能客观的指标,比如影像学改变、实验室数据、标准化量表评分等。”

他顿了顿,强调道:“整个过程,可以允许部分媒体(他指的是正规的医疗或科技媒体)进行客观记录,以确保透明性。朱先生,您敢接受这样的挑战吗?”

他这个提议,比刘一手的街头pK严谨了无数倍,充满了现代科研的“范儿”,试图将朱北拉入他熟悉的“主场”——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林晓雅在一旁听得直咋舌:【好家伙!直接从江湖pK升级为学术对垒了!还要第三方公证和媒体报道?这玩得也太大了吧!】

阿强则有点担心地看着朱北,怕他应付不来这种“科学范儿”的挑战。

朱北看着李振华眼中那份对科学和真相的执着,以及那份想要“验明正身”的强烈愿望,并没有感到被冒犯,反而觉得有点意思。这或许是一个向更多人展示医修之道、促进不同医学体系交流的机会?

“可以。”朱北几乎没有犹豫,点了点头,“我接受李医生的提议。不过,我也有个条件。”

“请讲。”

“评估标准,不能完全局限于现有的仪器和数据。”朱北平静地说,“患者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的改善、长期预后的稳定性,这些同样重要。毕竟,医学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恢复健康,而不仅仅是让‘数据’变得好看。”

李振华思考片刻,点了点头:“合理。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评估,可以纳入。我们会采用国际通用的相关量表。”

“好。”朱北伸出手,“那就这么说定了。具体细节,我们再商议。”

李振华看着朱北坦然的眼神和伸出的手,稍微愣了一下,也伸出手与他握了握。他没想到朱北答应得如此干脆,心中对这个年轻人的评价,不由得调高了几分。

不管结果如何,敢于接受这种严谨的公开检验,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自信。

【李医生抛出‘科学对决’邀请函,规则严谨,自带公证团!】

【朱北爽快接招,并成功为‘主观感受’争取到话语权!】

【一场传统(医修)与现代医学的公开对决即将上演!】

【吃瓜群众(扩大版):已经开始期待了!这比看医学纪录片刺激多了!】

第三节:选定病例——“植物人”唤醒计划?

经过几天的沟通和筛选,李振华和朱北共同选定了一位极具挑战性的病例。

患者是一位名叫陈静的年轻女性,二十五岁。一年前因一场严重车祸导致重度颅脑损伤,虽然经过紧急手术保住了性命,但陷入了持续的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她能够自主呼吸,有睡眠-觉醒周期,但对外界刺激缺乏有意识的反应,无法与人交流,日常生活完全依赖鼻饲和护理。

这一年里,家人带她辗转多家顶级医院,尝试了各种促醒治疗和康复手段,包括药物、高压氧、神经调控等,但收效甚微。最新的脑功能成像显示,她的大脑皮层活动极其微弱,仅存部分脑干功能。

李振华选择这个病例,是因为其诊断明确(植物状态),病情严重且稳定(一年未醒),西医治疗手段几乎穷尽,预后极差。如果朱北真有能力创造奇迹,这无疑是最好的试金石。同时,这也符合他设定的“明确诊断、客观评估”的原则——患者能否苏醒,是有明确行为学标志的。

当李振华将这个病例情况告知朱北时,连他都觉得这个挑战难度有点过高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甚至有点担心朱北会退缩。

然而,朱北在仔细了解了陈静的情况(包括查看她的影像资料和病历)后,再次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可以一试。”朱北的语气依旧平静,但眼神中多了一丝凝重,“她的大脑并非‘死亡’,只是主要的意识网络连接被切断了,如同断网的电脑。而且,她的‘神’(意识本源)并未完全消散,只是被困在了深处。或许,可以通过特殊方式,尝试重新‘连接’和‘唤醒’。”

“重新连接?唤醒?”李振华无法理解这种描述,“您打算怎么做?用金针刺激特定脑区?这风险极高!”

“不仅仅是物理刺激。”朱北摇了摇头,“更重要的是‘神’的层面的沟通与引导。这需要极其精细的能量操控和对生命本质的理解。我会尽力,但无法保证成功。”

李振华看着朱北,感觉他说的每一个字都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围。但他从朱北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不同于盲目自信的、基于某种深层认知的笃定。

“好。”李振华压下心中的疑虑,“那就定这个病例。治疗地点可以放在我们医院的康复科,方便监测生命体征和进行即时评估。专家团队和媒体方面,我来联系安排。”

“可以。”朱北同意,“治疗可能需要多次,且每次耗时较长,需要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

“我会安排好。”

一场关乎医学边界、牵动人心、注定会引起轰动的公开治疗,就此敲定。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医疗圈和关注此事的人群中引爆。

有人认为朱北是不自量力,挑战医学极限;有人期待奇迹发生;更多人则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等待最终的结果。

通天阁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这次,挑战的难度,远超以往。

【挑战病例确定:沉睡一年的植物人!难度直接拉满!】

【李医生:这题超纲了,我看你怎么解。】

【朱北:断网了?试试能不能手动重连一下灵魂wiFi。】

【外界舆论炸锅:支持者与质疑者展开激烈‘云辩论’!】

【北渊盟上下进入备战状态,全力支持盟主迎接终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