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三十五章 静默之网

“星钥计划”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在全球几个经过精密计算的耦合点上悄然铺开。位于西部无人区的首个前哨站(代号“昆仑”)持续传回令人振奋的数据,不仅验证了耦合点模型的正确性,更在一次罕见的行星连珠天体事件中,捕捉到了比之前强烈数十倍的空间曲率扰动和背景辐射异常。数据流中蕴含的那段无法解码的随机信息,也变得更加清晰,虽然依旧无法理解,但其结构的复杂性,远超人类现有任何编码体系。

这证明,“昆仑”站并非偶然捕获信号,而是真正找到了一条稳定的、 albeit极其微弱和隐蔽的宇宙信息通道。

基于“昆仑”站的经验,后续的前哨站建设速度加快。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冻原(代号“北极星”)、在南太平洋的某个孤岛(代号“深渊”)、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边缘(代号“烈日”),以及安第斯山脉的高处(代号“天脊”),一个个伪装巧妙的监测点被建立起来。它们如同地球伸向宇宙的敏感触须,静静等待着与特定星辰的“约会”。

林凡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星钥计划”的推进和对捕获数据的分析中。他亲自审阅每一个前哨站的选址报告和设备配置,与“溯源”小组讨论每一次异常数据背后的物理意义。那种一步步揭开宇宙面纱的成就感,远比在商业上击败一个对手更让他着迷。

然而,就在他专注于编织这张“静默之网”时,现实世界的涟漪并未停止。

王漫妮汇报,之前那些试图用“软刀子”驯化dSm的跨国咨询机构,策略再次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提供泛泛的建议,而是开始针对dSm的“星系计划”组织架构,提出了大量关于“分权制衡”、“风险隔离”、“子公司独立融资上市”的具体方案,其核心目的,似乎是想促使dSm从一个高度集权的整体,演变成一个结构松散、更容易被外部资本和势力渗透影响的联盟。

“他们想把dSm拆散,”王漫妮一针见血地指出,“哪怕不能完全掌控,也要让它变得不再铁板一块。”

林凡对此嗤之以鼻。dSm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技术的超前性和资源的整合能力,分散意味着力量的削弱。他指示王漫妮,可以表面上听取这些建议,甚至在某些非核心领域进行试点,以迷惑对手,但核心技术和战略决策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总部手中。

与此同时,安迪监测到,网络上关于“科技伦理”和“AI威胁”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并且开始有意识地将话题引向“拥有无限能源的超级AI可能带来的失控风险”,其影射对象不言而喻。虽然dSm目前并未公开进行强AI的研发,但对手显然在提前布局,为未来可能的技术竞争设置道德障碍。

“他们在试图给我们套上枷锁,在我们甚至还没有拿出产品之前。”安迪冷静地分析。

“那就让他们说去吧。”林凡并不十分在意,“技术的进步不会因聒噪而停止。当我们拿出真正造福人类的产品时,这些噪音自然会消散。”

他更关注的,是“星钥计划”的进展,以及那来自沈家的、若有若无的后续联系。

蒋南孙偶尔会通过顾佳,传递一些沈老太爷关于某些历史典故或风水格局的“闲谈”,看似随意,但林凡总能从中品出一些对“地脉”理解的微妙补充。这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流,沈家在持续投资,也在持续观察。

这天,林凡接到了“北极星”前哨站的首份月度报告。报告显示,在该站点,监测到了与“昆仑”站完全不同频率特征的背景噪声,这种噪声与当地极光活动存在某种非线性关联。又是一个新的发现!

林凡站在dSm总部的顶层,看着下方灯火通明的城市,心中却想着那分布在荒原、深海、沙漠和高山的寂静前哨。它们如同一个个孤寂的守望者,记录着宇宙的呼吸。

静默之网已经张开。

它在等待。

而林凡,则是那个守在网中央,准备接收来自亘古星海信息的……捕手。

他知道,当第一声清晰的“回响”真正被破译时,整个世界,乃至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认知,都将被彻底颠覆。

(第一百三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