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四十五章 潮汐之间

“引力锚点”网络的初步建成,为dSm的核心资产和部分敏感区域提供了宝贵的稳定性缓冲。落星坳的能量环境趋于缓和,村民的生活逐渐恢复平静,那株在特殊能量环境下复苏的古老蕨类孢子,也在dSm建立的微型保护区内缓慢生长,象征着毁灭之后孕育的新生。

然而,林凡和“守夜人”都清楚,这只是权宜之计。“回响者”的引力潮汐依旧按照其418天的周期,无声地冲刷着太阳系,下一次能量峰值正在缓缓逼近。被动防御终究有其极限,他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股潮汐,甚至……预测其可能引发的更深远影响。

“溯源”小组的工作重点再次调整。他们开始尝试建立一个更复杂的模型,将“回响者”的引力扰动、太阳活动周期、地球自身的地磁变化、以及dSm能源网络带来的全球能量背景变化等多个变量纳入其中,模拟这股宇宙潮汐与地球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全景图。

建模过程异常艰难,涉及的数据量和计算复杂度都是空前的。南极“创世纪”基地的计算中心全功率运行,甚至接入了dSm部分商业云计算网络的冗余算力。

就在模型构建进入最关键阶段时,“守夜人”共享来的一份古老卷宗的翻译件,引起了林凡的注意。这份卷宗源自某个早已消亡的沙漠文明,记载着他们的先知通过观测星沙流动和地脉震颤,预言了一种以“双倍旱季轮回”(经推算约合416-420天)为周期的“天外之息”,认为这种“气息”会带来“沙海变迁”和“古城陷落”。

记载与“回响者”的周期惊人吻合!而且明确提到了其对地质环境的长期影响!

几乎同时,dSm地质监测部门报告,全球多个主要板块边缘的应力监测数据显示出微妙的、同步的异常增加,虽然尚未达到引发地震的阈值,但这种全球性的同步变化极不寻常,其时间点恰好与“回响者”潮汐的当前相位存在相关性!

宇宙的引力,正在以人类难以察觉的方式,拨动着地球的脉搏!

林凡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如果“回响者”的潮汐能够影响地质应力,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它完全有可能间接诱发更强烈的地质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这不再是古老节点的破碎,而是关乎亿万生命安全的、实实在在的全球性灾难风险!

他立刻将这一发现提升至最高警报级别,通过“守夜人”的渠道,以非正式且极其谨慎的方式,向几个主要大国和地区的关键地质监测机构发出了匿名预警,提示他们注意特定周期下的全球应力场异常,并附上了部分经过处理的、不暴露来源的支撑数据。

可以想见,这份匿名预警在相关机构内部引发了何等的震动和争论。信,还是不信?依据是什么?来源是哪里?

就在外界因为这份匿名预警而暗流涌动时,dSm和“守夜人”联合构建的超级模型,终于在一次耗尽资源的全力运算后,得出了一个初步的、却令人心惊肉跳的预测:

根据模型推演,在接下来的三个“回响者”周期内(约合3.5个地球年),当地球运行到其引力潮汐的特定强化相位,且与太阳风峰值活动叠加时,引发全球范围内强震(里氏7级以上)概率将显着提升,尤其是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部分大陆内部断裂带!而下一个这样的高风险窗口,就在 14个月后!

预测无法精确到具体地点和时间,但其揭示的趋势和风险概率,已经足够骇人。

林凡看着屏幕上那触目惊心的风险概率曲线,沉默了许久。这不是科幻,而是基于数据和模型推导出的、冷酷的潜在未来。

“守夜人”的高层在获悉预测结果后,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随后,他们表示将动用一切力量,设法以更“合理”的方式,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但这需要时间,而且无法保证效果。

林凡知道,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于他人。dSm必须做好自己的准备。

他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 dSm所有海内外设施,尤其是位于地震带上的,立即启动最高等级的抗震加固工程。

· 加快“烛龙”微型能源单元在应急救灾领域的应用开发,确保在极端情况下能快速提供独立能源。

· dSm基金会与各国救援组织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提前储备救灾物资和制定联合预案。

· 继续优化模型,尝试缩小预测的不确定性。

一时间,dSm这台庞大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但这一次,驱动力并非商业扩张或技术探索,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关乎生存的责任感。

林凡站在观测台,望着脚下这片看似坚固的大地。在宇宙的尺度下,它不过是颗脆弱的蓝色星球,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无形力量。

潮汐之间,文明飘摇。

他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在这起伏的波涛中,为更多人,稳住一方舟楫。

(第一百四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