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六十四章 传承与萌芽

GR3联盟的运作逐渐步入正轨,灾后重建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着成效。dSm提供的技术和标准,如同一种新的世界语,开始在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领域普及开来,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一种基于高效、清洁能源和更强抗风险能力的新文明形态,正在废墟上悄然萌芽。

林凡在这个过程中,刻意地将dSm和他本人从台前推向幕后。他不再事必躬亲,而是更多地授权给王漫妮、安迪、樊胜美等核心成员,让他们在GR3和dSm的日常运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他自己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对长远未来的规划和对“守望者”遗产的深度研究中。

他意识到,个人或单一组织的强大,终究有其极限。文明的延续和进步,需要的是体系的健全和知识的传承。

在dSm内部,“文明韧性”计划衍生出了一个名为“薪火”的子项目。该项目旨在系统性地整理、研究并传授从“守望者”遗迹、古老智慧(如落星坳、沈家龟甲)以及dSm自身技术突破中获得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技术资料的归档,更侧重于思维方式、危机应对哲学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培养。

林凡亲自担任“薪火”项目的导师,定期从dSm全球体系内选拔最具潜力的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小范围的、超越当前公开科技水平的授课和研讨。他希望为人类文明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并驾驭这些超前知识的下一代领军者。

许子言似乎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熏陶。小家伙不再仅仅满足于玩模型,开始对林凡书房里那些复杂的星图和公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会指着星图上的“回响者”轨道,问出一些看似天真却触及本质的问题:“爸爸,那个大家伙(指回响者)是不是像钟摆一样,一直在摇动我们的星星?”

林凡耐心地给他讲解引力和轨道的概念,用他能理解的方式描述宇宙的宏大与精妙。他看着儿子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仿佛看到了文明火种在新一代心中点燃。

与此同时,外部世界对dSm的探究并未停止,但方式变得更加迂回和学术化。全球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向dSm抛出橄榄枝,希望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开展学术交流。他们看中的,是dSm在能源、材料、深空探测等领域展现出的、无法用现有理论完全解释的技术突破。

林凡对此持开放态度。他批准了数个非核心领域的合作项目,允许dSm的科学家在遵守保密协议的前提下,与外部同行进行有限度的交流。他相信,知识的碰撞能产生新的火花,而适度的开放,也能减少外界的猜忌和敌意。

然而,平静之下,依旧有杂音。

“暗影”团队发现,那个致力于搜寻远古遗迹的跨国组织“普罗米修斯之手”(背后隐约有“利维坦”的影子),似乎将注意力投向了一个新的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人迹罕至之处的某个古老寺庙遗址。根据墨老提供的线索和“守望者”星图的间接印证,那里可能存在另一个与地脉能量相关的古老节点。

“他们行动很谨慎,打着文化保护和地质研究的旗号。”安迪汇报,“但我们监测到,他们的设备中有非民用级别的能量探测仪。”

林凡沉吟片刻。“让墨老联系一下他在那边的旧识,了解情况。我们暂时按兵不动,但要密切关注。”他不想主动挑起冲突,尤其是在全球合作初见成效的当下。

处理完这些事务,林凡习惯性地走到生态园,看看那株古老的蕨类。令他惊喜的是,在蕨类旁边,一株新的、更加细嫩的幼苗破土而出,在模拟的远古能量环境中微微摇曳。

毁灭与新生,失去与获得,仿佛一个永恒的循环。

他看着那两株跨越了漫长时空、在此地重获新生的植物,又想起南极冰封下那沉默的遗迹,以及“回响者”那永恒不变的轨道。

文明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理解过去的基础上,萌发出属于自己的、面向未来的新芽。

他伸出手,极其轻柔地触碰了一下那株新生的嫩芽。

路还很长,但希望,已然扎根。

(第一百六十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