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涟漪
“时空涟漪推进”理论的提出,如同在“远航者”计划停滞的深潭中投入了一块巨石。尽管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但至少有了一个明确且令人振奋的攻坚方向。dSm和“守夜人”的资源开始向这个代号“曲率”的子项目倾斜,大量的计算和模拟在“方舟”知识库的支撑下日夜不停地运行。
与此同时,林凡对意识共鸣的探索也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在多次进入“静默室”后,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聆听”星球的交响,开始尝试更主动地引导自身的意识,去细微地“触碰”和“感受”周围空间的能量场结构。这是一种玄而又玄的体验,仿佛在触摸水流无形的纹理。
在一次深度共鸣中,当他将意识高度聚焦于指尖前方微小的空间区域时,一种奇异的感知出现了——他“感觉”到那片区域的时空结构,似乎变得……略微“柔软”了一些?仿佛无形的绷紧的薄膜,被他的意念轻轻按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凹陷。
这种感觉转瞬即逝,无法复现,甚至可能只是高度专注下的幻觉。但林凡却将其默默记下,与“曲率”项目组正在研究的时空涟漪理论联系了起来。意识,难道真的能对最基础的物理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哪怕只是亿万分之一的变化?
他没有声张,这太过惊世骇俗,也缺乏任何实证。但这颗怀疑的种子,已经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外部世界,GR3联盟框架下的全球合作结出了更多硕果。基于dSm技术标准的智能电网覆盖了更多区域,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攀升,因能源引发的局部冲突显着减少。一种基于实际利益和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秩序,正在缓慢而坚定地取代旧有的地缘博弈。
然而,阳光之下总有阴影。
“暗影”团队监测到,“利维坦”支持下的数个私人航天公司,在近地轨道活动的频率和复杂度明显增加。他们发射了大量小型卫星,这些卫星不仅进行常规的地球观测和通讯,其轨道设计和信号特征,似乎更侧重于 对dSm“苍穹之盾”平台和“逐星者”飞船的监视与跟踪!
他们在绘制dSm在近地空间的力量部署图!其意图不言自明——为未来的潜在竞争或冲突做准备。
王漫妮也汇报,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些针对dSm供应链上某些关键材料供应商的恶意收购尝试,虽然被及时挫败,但显示出对方正在试图从多个层面削弱dSm的潜力。
竞争的白热化,已经从暗处逐渐浮上水面。
林凡对此的回应是强硬的。他下令“苍穹之盾”平台启动反制程序,利用其搭载的高能激光和电子干扰设备,对那些过于靠近的监视卫星进行“致盲”和“驱离”,明确划定了dSm的太空安全边界。同时,他授意王漫妮,利用dSm庞大的资本网络,对那几个充当马前卒的私人航天公司进行金融层面的精准打击,让其背后的金主付出惨重代价。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激烈的攻防战。
就在林凡忙于应对这些外部压力时,“曲率”项目组传来了一个突破性的消息——在消耗了海量计算资源后,他们终于完成了对“时空涟漪推进”原理的 首次实验室级别验证!
在一个高度屏蔽的真空腔内,研究团队利用强大的能量场发生器,成功在微观尺度上,制造出了一个持续了 零点三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的、可测量的时空曲率凹陷!
持续时间短到可以忽略不计,凹陷的程度也微乎其微,但这确确实实证明了,“时空涟漪”是可能被人工制造出来的!这为“远航者”探测器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消息被严格保密,但参与项目的所有科学家都激动不已。这是迈向星辰大海的…… 第一步!
林凡看着实验室传回的那短暂的数据峰值,心中同样波澜起伏。
他知道,从这微不足道的“涟漪”到能够推动探测器跨越星海的“波浪”,还有无比漫长的路要走。
但万事开头难。
涟漪已现,波浪可期。
人类的足迹,终将踏出摇篮,迈向那无垠的深空。
(第一百八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