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远航前夕
“星槎”的工程制造在“彼岸”岛高度保密的船坞内全面展开。每一个部件都凝聚着dSm和“守望者”技术的结晶,从能够承受星际尘埃撞击的纳米复合外壳,到为“曲率核心”提供澎湃动力的微型“烛龙”聚变炉,再到集成了自适应通讯协议的“接触AI”核心处理器。
林凡几乎每天都会通过加密线路,查看制造进度。看着那个流线型的银色纺锤体在工程师们手中一点点成型,一种混合着期待与沉重的责任感在他心中萦绕。这不仅仅是一艘探测器,这是人类文明伸向宇宙的第一根真正意义上的触须,它承载着求知的目光,也背负着可能引发未知后果的风险。
“星海之约”项目组的伦理辩论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他们最终为“星槎”设定了三条最高行为准则:
1. 隐匿原则:非必要不主动暴露地球文明的存在和具体位置。
2. 观察优先:以被动接收和信息分析为主,仅在确认安全且对方可能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有限回应。
3. 自毁授权:在面临被捕获、解析或可能引导威胁指向地球的极端情况下,“接触AI”拥有启动自毁程序的最高权限。
这些准则被刻入“接触AI”的逻辑底层,如同给这艘即将远航的孤舟系上了保险绳。
与此同时,外部世界似乎也感应到了某种变化。GR3联盟框架下的科技合作愈发紧密,一种基于共同发展和应对未来挑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精英阶层中悄然萌芽。dSm通过“滤网”释放的技术,如同涓涓细流,持续提升着全球的科技基底和生活水平,社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稳定。
连一向针锋相对的“利维坦”及其代理人,也似乎进入了战略观望期。他们在近地空间的活动更加规范,深海勘探更是彻底偃旗息鼓。或许“海神号”事件的威慑仍在,或许他们在等待“星槎”远征可能带来的变数。
王漫妮向林凡汇报了一个有趣的趋势:全球范围内,天文学、航天工程和宇宙社会学成为了最热门的专业领域,无数年轻人将目光投向星空,梦想着成为下一代“星槎”的建造者或驾驶员。dSm基金会设立的奖项和基金,收到了雪片般的申请。
“我们点燃了火种。”王漫妮感慨道。
林凡点点头。文明的延续,需要这样的梦想和热情。
这天,他回到了久违的君悦府。许子言已经长高了不少,正在自己的房间里,对着一个dSm出版的儿童版太阳系模型,喃喃自语地规划着“未来星际航线”。顾佳坐在客厅,看着财经新闻,脸上带着平和的笑意。
家的温暖,冲淡了林凡肩头的沉重。他陪着儿子聊了会“星际航行”,又和顾佳聊了聊家常。
“感觉你最近轻松了些。”顾佳给他倒了杯水,轻声说。
“只是风暴眼中的短暂平静。”林凡接过水杯,笑了笑,“很快,就要送一个‘孩子’出远门了。”
顾佳了然,没有多问,只是握了握他的手:“无论多远,家里总有一盏灯。”
第二天,林凡收到了“星槎”项目组的最终报告——“星槎”探测器,已完成全部建造和初步系统联调,随时可以进入发射准备阶段!
林凡站在dSm总部的指挥中心,看着大屏幕上“星槎”在船坞中的最终影像。它通体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线条流畅而优雅,仿佛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却又蕴含着跨越星海的伟力。
他深吸一口气,接通了所有核心参与者的通讯频道。
“各位,‘星槎’已准备就绪。”他的声音透过网络,传达到每一个为之付出心血的人耳中,“我们即将开启的,是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前方是未知,是希望,也可能潜藏着风险。”
“但探索,是文明的天性。我们不能因为恐惧,就永远困守在摇篮之中。”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屏幕上每一张或激动、或凝重、或期待的面孔。
“我宣布,‘星槎’发射程序,启动!目标——比邻星!”
命令下达。
人类文明迈向深空的倒计时,正式开始。
(第一百八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