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常遇春听得背后一阵发凉。

朱棡所说的,与他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

若不是燕王殿下如天神下凡般出现,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便将计就计。”

朱棡的语气很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我向父皇请命,率领三万铁骑,从大宁卫出关,抄了他们的后路。”

“与其等你中计,不如我先一步,把他们的陷阱,变成他们的坟墓。”

常遇春沉默了。

他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年轻了近二十岁的年轻人,心中除了敬畏,再无他想。

这份算无遗策的智谋,这份胆魄,简直……不是人。

就在这时,李文忠、冯胜、傅友德等一众将领也走了过来。

“殿下!”

李文忠显得很是激动。

“此番大捷,尽歼北元主力,收复和林,实乃我大明开国以来,前所未有之武功!”

“臣以为,当效仿前汉冠军侯故事,在此杭爱山封禅祭天,勒石记功!”

“封狼居胥,燕然勒石!”

冯胜也跟着大声附和。

“对!要让后世子孙都知道,我们大明的军队,曾经打到过这里!”

“让那些蒙古鞑子永远记住,犯我大明者,是个什么下场!”

“臣等附议!”

傅友德等将领齐齐抱拳,声震云霄。

朱棡看着群情激奋的众将,点了点头。

“准。”

“传令下去,明日清晨,于杭爱山顶,设坛祭天。”

“我要亲自撰写碑文,告慰上天,也宣告天下。”

次日。

杭爱山之巅。

朱棡身着王爵礼服,亲率常遇春、李文忠等一众高级将领。

在临时搭建的祭坛前,神情肃穆。

山下,是整齐列阵的明军将士,旌旗招展,刀枪如林。

朱棡亲自宣读祭文,声音洪亮,传遍山谷。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今奉天命,率天下之师,扫清朔漠,复我疆土……”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

朱棡转身,面向山下的十万大军,振臂高呼。

“犯我大明者!”

山下的将士们,用尽全身的力气,发出了震天的怒吼。

“虽远必诛!!!”

声浪滚滚,直冲云霄,仿佛要将这片草原的天,都给捅出一个窟窿。

祭天仪式结束,山巅的风依旧凛冽,吹得旌旗猎猎作响。

那震天的呐喊声,似乎还回荡在山谷之间,久久不曾散去。

朱棡转身,目光扫过山下那片军队。

每一个士兵的脸上,都还残留着未曾褪去的激动。

他们的胸膛剧烈起伏,眼神明亮得吓人。

“殿下。”

常遇春走到他身边,声音里带着颤抖。

“我们……接下来是直接班师回朝吗?”

朱棡摇了摇头。

他伸手指着脚下这片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

“不急。”

“传令下去,全军将士,就地开山凿石。”

“本王要在这里,立一块碑。”

立碑?

勒石记功的碑不是已经立下了吗?

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面面相觑,眼中都带着困惑。

朱棡看出了他们的疑惑,嘴角微微上扬。

“刚才那块,是刻给后世看的。”

“接下来这块,是刻给我们自己的。”

“我要立的,是大明的界碑!”

“从今往后,这杭爱山以南,皆为我大明国土!”

此言一出,众将领呼吸都为之一滞。

开疆拓土!

这四个字的分量,足以压得任何一个武将喘不过气来。

这可是足以名留青史的无上功勋。

朱棡的声音还在继续,平淡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这块碑上,不刻本王的名字,也不刻你们的名字。”

“要刻,就刻上此次北伐,所有参战将士的名字。”

“包括那些已经战死的兄弟。”

“一个都不能少。”

他顿了顿,目光从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人脸上缓缓滑过。

“封狼居胥的荣耀,不属于我一个人。”

“它属于血战沙场的十五万大明将士。”

“属于每一个为国尽忠的英魂。”

山巅之上,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将领都怔怔地看着朱棡,大脑一片空白。

他们戎马一生,见过赏赐金银的,见过加官进爵的。

却从未见过,有哪位主帅,会将这不世之功,分给麾下的每一个普通士卒。

山下的士兵们或许听不清山顶的对话。

但命令,很快通过传令兵,一层层地传递了下去。

短暂的寂静之后,是冲天的哗然。

“什么?要把我们的名字也刻在石碑上?”

“俺……俺一个大头兵,也能把名字留在功劳簿上?”

“还有战死的兄弟们……”

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兵,嘴唇哆嗦着,怎么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他身旁一个年轻的士兵,突然扔掉了手中的兵器,重重地跪了下去。

朝着山顶的方向,磕了一个响头。

“砰!”

额头与冻得坚硬的土地,发出了沉闷的声响。

他没有说话,只是又磕了一个。

“砰!”

一个,又一个。

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宣泄出胸中那股几乎要炸开的情绪。

他的举动,带动了身边所有的人。

“哗啦啦——”

那是甲胄摩擦碰撞的声音。

十数万大军,在这一刻,齐刷刷地跪了下去。

“为殿下效死!”

不知是谁,用嘶哑的嗓音喊了一句。

“为殿下效死!!!”

山呼海啸般的咆哮,再次响彻云霄。

这一次,比刚才的“虽远必诛”,更加震撼人心。

……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杭爱山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将士们的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山,凿石,打磨。

没有人抱怨辛苦。

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光彩。

他们不是在做苦力。

他们是在铸就属于自己的不朽丰碑。

一块高达十丈的巨大石碑,被缓缓地立在了杭爱山的主峰之巅。

上面用最苍劲的笔法,刻着六个大字。

大明帝国界碑。

而在它的周围,密密麻麻地立起了一百多块稍小的石碑。

上面,按照军队的番号,整整齐齐地刻满了十五万个名字。

每一个名字,都被细心地检查过,确保没有任何遗漏。

那些冰冷的石头,在这一刻,仿佛被注入了滚烫的灵魂。

……

金陵。

皇宫,奉天殿。

大朝会的气氛有些沉闷。

龙椅之上,朱元璋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正在汇报着秋粮入库的事宜。

可朱元璋却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他的手指,在龙椅的扶手上,无意识地敲击着。

一下,又一下。

透露出主人内心的焦躁。

北伐大军出征,已经快两个月了。

除了最开始的一些零星战报,主力大军的消息,就如同石沉大海。

尤其是常遇春的中路军,更是彻底断了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