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时光织就的网 > 第30章 佳节启幕人声沸,老巷新声传四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章 佳节启幕人声沸,老巷新声传四方

九月末的梧桐巷,像是被造物主打翻了蜜罐,连空气里都飘着化不开的甜香。周爷爷家那棵三百年老桂树的枝桠,被金瓣压得微微下垂,风一吹,花瓣就像金色的雪片般簌簌落下,在青石板路上铺出一条软软的花径。巷口的公告栏早已被红绸布装饰起来,“梧桐巷首届桂花文化节”的烫金大字在阳光下闪着光,旁边贴着的节目单上,每一项活动都被红笔圈了圈,透着满满的期待。

天刚蒙蒙亮,巷里就热闹起来。吴叔推着小推车从老面馆出来,车上装着刚卤好的酱鸭,油亮的鸭皮裹着浓郁的卤汁,还没走到忆槐亭,香味就飘了半条巷。“吴叔,酱鸭好香啊!”早起扫街的李伯凑过来,抽了抽鼻子,“今天肯定有不少客人,要不要我帮你搭把手?”吴叔笑着点头:“那可太好啦!我这就去把桂花糖芋苗的炉子架起来,等会儿游客来了,就能喝上热乎的。”

文渊书坊里,苏晚正和夏冉、林澈忙着整理文创产品。浅灰色的联名帆布包被整齐地摆放在最显眼的货架上,旁边是“梧桐巷味道大礼包”——酱鸭装在印着青瓦白墙的真空袋里,桂花糕用浅黄的油纸裹着,桂花糖芋苗的速食盒上印着小小的桂花图案,每一样都透着精致。“苏晚姐,你看这个!”夏冉突然举起一个钥匙扣,上面是缩小版的忆槐亭模型,亭檐下还挂着个迷你红灯笼,“这是厂家昨天刚送过来的桂花节限定款,我觉得肯定受年轻人喜欢。”苏晚接过钥匙扣,轻轻晃了晃,红灯笼跟着摆动,可爱极了:“赶紧摆到前台去,再放几个在忆槐亭的摊位上,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到。”

正忙着,巷口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铛声,一辆挂着“上海老洋房文创”标牌的大巴车缓缓驶进来,车身上还贴着梧桐巷老桂树的照片。车门打开,林先生带着陈婉清老师和评弹团的成员走下来,后面跟着一群扛着摄像机的工作人员。“苏晚女士,我们来啦!”林先生快步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这是今天的活动流程表,咱们再核对下,保证不出差错。对了,上海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想全程记录桂花节,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故事。”

苏晚接过流程表,仔细看了起来:九点剪纸比赛开始,十点南北老巷记忆展开幕,十一点王爷爷和陈老师的合奏演出,下午两点“梧桐巷味道”尝鲜会,傍晚还有老物件分享会……每一项活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却又井井有条。“没问题!”苏晚笑着说,“张奶奶已经在忆槐亭摆好剪纸摊位了,孙爷爷也去记忆馆准备了,就等游客来啦!”

说话间,巷口又传来一阵喧闹声,不少游客举着相机走进来,有的还戴着印着桂花图案的帽子,一看就是特意赶来参加桂花节的。“快看!那棵桂花树好大啊!”一个小姑娘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周爷爷家的老桂树,兴奋地跳起来。小姑娘的妈妈拿出手机,对着老桂树拍照,嘴里还念叨着:“早就听朋友说梧桐巷的桂花好看,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苏晚赶紧迎上去,笑着说:“欢迎大家来梧桐巷!前面忆槐亭正在举办剪纸比赛,大家可以去试试,张奶奶还会教大家剪桂花图案呢!”游客们一听,纷纷朝着忆槐亭的方向走去,不一会儿,忆槐亭周围就围满了人。

张奶奶坐在石凳上,面前摆着一叠彩纸和剪刀,看到游客过来,热情地招呼:“大家别着急,每个人都有份!咱们先把纸对折,再沿着画好的线条剪,很简单的。”说着,她拿起一张红纸,灵巧的手指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朵层层叠叠的桂花就剪好了,还在花瓣上沾了点金粉,在阳光下闪着光。“哇!奶奶好厉害!”游客们纷纷赞叹,拿起彩纸跟着学了起来。

一个穿着汉服的姑娘拿着剪好的桂花剪纸,兴奋地说:“我从来没剪过剪纸,没想到第一次剪就这么成功!这个我要好好保存,当作今天的纪念。”张奶奶笑着说:“姑娘剪得真好!要是喜欢,还能参加咱们的剪纸比赛,一等奖是我亲手剪的‘梧桐巷全景图’呢!”姑娘眼睛一亮:“真的吗?那我一定要参加!”

九点整,剪纸比赛正式开始。游客们拿着彩纸和剪刀,认真地剪着,有的剪桂花,有的剪忆槐亭,还有的剪老桂树,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想象。苏晚和夏冉当起了评委,一边看大家剪纸,一边给大家提建议。“你看,这里的花瓣可以剪得再尖一点,这样更像真的桂花。”苏晚指着一个小朋友的剪纸说,小朋友点点头,赶紧拿起剪刀修改起来。

与此同时,南北老巷记忆馆前也热闹起来。孙爷爷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站在记忆馆门口,手里拿着那个铁皮饼干盒,给游客们介绍着里面的故事。“这是我老伴当年从上海带回来的陪嫁,里面装着她绣的桂花手帕,还有我们年轻时的照片。”孙爷爷打开饼干盒,拿出淡蓝色的手帕,上面的桂花绣得栩栩如生,引得游客们纷纷拍照。

记忆馆里,林先生带来的上海老物件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老式唱片放在留声机上,婉转的评弹声缓缓流出;西式台灯的玻璃罩上刻着精致的花纹,和旁边张奶奶的剪纸工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一本泛黄的上海老洋房画册,里面的每一栋建筑都印着详细的介绍,游客们一边看,一边听林先生讲解老洋房的历史。

“原来上海的老洋房和梧桐巷的老房子,虽然风格不一样,却都藏着这么多故事啊!”一个阿姨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在上海住过老洋房,今天看到这些老物件,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的事了。”林先生笑着说:“阿姨要是喜欢,可以参加咱们的‘南北老巷双城游’线路,再去上海看看老洋房,重温小时候的记忆。”阿姨立刻点头:“好啊好啊!我回去就跟我老伴商量,下次一定要去!”

十一点整,王爷爷和陈婉清老师的合奏演出在忆槐亭准时开始。王爷爷穿着绣着桂花的中式长衫,坐在石凳上,手里拿着二胡;陈婉清老师穿着镶着白玉兰的旗袍,手里拿着三弦;评弹团的成员们也都穿着整齐的演出服,站在一旁准备着。

随着王爷爷的手指落下,悠扬的二胡声立刻飘了起来,正是那首改编过的《茉莉花》。陈婉清老师跟着琴声,轻轻唱了起来,评弹的婉转和二胡的悠扬混在一起,像是江南的流水,又像是上海弄堂里的吴侬软语。游客们纷纷围过来,有的拿出手机录像,有的跟着轻轻哼唱,还有的小朋友跟着节奏摇摆,整个忆槐亭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

一曲结束,台下响起阵阵掌声。“太好听了!”一个游客大声喊道,“再来一首!”王爷爷笑着点头,拿起二胡,拉起了《槐巷春声》。琴声里,仿佛能听到春天的脚步声,能看到老槐树上冒出的新叶,能感受到梧桐巷的温暖和生机。陈婉清老师也跟着琴声,唱了一段《珍珠塔》的选段,两种艺术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引得掌声更加热烈。

演出结束后,游客们纷纷围上来,和王爷爷、陈婉清老师合影。“王爷爷,您拉得太好啦!”一个小朋友拿着笔记本,递到王爷爷面前,“您能给我签个名吗?我以后也要学二胡,像您一样厉害!”王爷爷笑着接过笔记本,认真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还在旁边画了一朵小小的桂花:“好孩子,只要你喜欢,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以后肯定能比爷爷拉得好!”

中午时分,“梧桐巷味道”尝鲜会开始了。吴叔的老面馆前摆了几张桌子,上面放着刚做好的酱鸭、桂花糖芋苗、桂花糕,还有林先生带来的上海特色小吃——鲜肉月饼和梨膏糖。游客们排着队,拿着一次性餐具,每样都想尝尝。

“这个酱鸭太好吃了!”一个男士咬了一口酱鸭,忍不住赞叹,“卤汁浓郁,肉质还特别嫩,比我在上海吃的酱鸭还香!”吴叔笑着说:“这酱鸭我卤了三个小时,还用了咱们巷里的桂花卤,所以才这么香。要是喜欢,可以买份‘梧桐巷味道大礼包’带回家,里面还有桂花糖芋苗和桂花糕呢!”男士立刻点头:“那我要两份大礼包,一份自己吃,一份送给朋友!”

夏冉和林澈在旁边忙着给大家介绍文创产品,浅灰色的联名帆布包成了最受欢迎的单品,不少游客买了帆布包,还顺便买了钥匙扣和明信片。“这个帆布包的图案太好看了!”一个姑娘拿着帆布包,翻来覆去地看,“正面是忆槐亭,背面是上海老洋房,还印着‘一巷一屋,皆是记忆’,太有意义了,我要多买几个送给同事。”

下午两点,老物件分享会在记忆馆举行。孙爷爷、王爷爷、张奶奶和吴叔都来了,还有几个游客主动分享了自己带来的老物件。一个阿姨拿出一个老式收音机,说:“这是我爸爸当年用的收音机,已经有几十年了,现在还能听呢!我小时候就是靠它听评弹,今天在这儿听到陈老师的演出,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的事了。”

孙爷爷接过收音机,仔细看了看,笑着说:“这个收音机和我家的那个差不多,都是当年的老牌子。那时候没有电视,收音机就是咱们最重要的娱乐工具,每天晚上,全家人都围着收音机听戏、听新闻,可热闹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整个记忆馆都充满了温暖的氛围。

傍晚时分,桂花节的活动渐渐接近尾声,可游客们依旧恋恋不舍。有的在老桂树下拍照,有的在书坊里挑选文创产品,还有的坐在忆槐亭里,听王爷爷拉二胡。夕阳西下,橘红色的晚霞洒在巷里,红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灯光映着满地的桂花,像是撒了满巷的碎金。

林先生握着苏晚的手,笑着说:“苏晚女士,今天的桂花节太成功了!上海电视台的记者说,要把梧桐巷的故事做成专题片,下周就在电视台播出,到时候肯定会有更多人来梧桐巷。咱们的‘南北老巷记忆展’和‘双城游’线路,也受到了很多游客的欢迎,已经有不少人预约了下个月的双城游呢!”

苏晚笑着点头:“是啊,今天看到大家这么喜欢梧桐巷,我也特别开心。这离不开大家的努力,谢谢林先生,谢谢陈老师,也谢谢巷里的老人们。”

王爷爷笑着说:“谢什么啊!咱们都是为了梧桐巷好,只要能让更多人知道梧桐巷的故事,感受到老巷的温暖,再累也值得!”

张奶奶也跟着说:“是啊!今天看到那么多年轻人喜欢剪纸,我特别高兴,咱们的老手艺终于能传下去了。以后我还要教更多人剪剪纸,把梧桐巷的美,用剪纸的方式展现给更多人看。”

吴叔挠了挠头,笑着说:“我也没啥别的本事,就会做些家常菜。以后我会好好研究,把梧桐巷的味道做得更好,让更多人吃到咱们巷里的美食,记住梧桐巷的味道。”

孙爷爷看着大家,眼里满是欣慰:“咱们梧桐巷就像一个大家庭,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肯定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把梧桐巷的故事传得越来越远。”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浓郁的桂香,拂过每个人的脸颊。苏晚抬头望向天上的月亮,月光洒在老桂树上,洒在青石板路上,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她知道,梧桐巷的桂花节虽然结束了,但梧桐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新的篇章。

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人来到这里,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看老手艺的传承,感受南北老巷的文化碰撞;会有更多的文创产品从这里走向远方,带着梧桐巷的印记,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充满温暖和故事的老巷;会有更多的“双城游”游客,在上海的老洋房和梧桐巷之间穿梭,感受南北文化的魅力。

而她,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梧桐巷的故事,守护着老人们的笑容,也守护着与远方的约定。她相信,梧桐巷的未来,会像这满巷的桂花一样,越来越香甜,越来越美好,在时光的长河里,书写出更多温暖而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