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时光织就的网 > 第12章 老巷年味与藏在墨香里的旧时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章 老巷年味与藏在墨香里的旧时光

元旦过后的梧桐巷,年味像温水泡开的茶叶,慢慢在巷子里散开。墙角的积雪还没完全化尽,家家户户的窗台上就多了晒着的腊肠、腌鱼,红亮亮的一串挂在木架上,风一吹就晃悠着,把咸香的味道送得满巷都是。苏晚背着书包走过巷口时,总能看见张奶奶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针线缝补着红色的福字,阳光落在她银白的头发上,暖得像老书店里的炭火。

“晚晚,上学去呀?”张奶奶抬头看见她,笑着招手,“过来看看奶奶刚剪的窗花,给你留了张牡丹的,贴在窗户上好看。”

苏晚停下脚步,走到张奶奶身边。竹篮里摆着好几张剪好的窗花,有胖嘟嘟的福娃抱着鲤鱼,有缠绕着藤蔓的梅花,最精致的是那张牡丹,花瓣层层叠叠,边缘还剪着细碎的花纹,阳光一照,像真的要开出香气来。“奶奶您手真巧,这牡丹剪得比画的还好看。”她拿起窗花,指尖碰到红纸,还带着点浆糊的黏腻。

“这手艺还是我年轻时跟巷尾的李婆婆学的,那时候过年,整条巷的窗花都是我们俩剪的。”张奶奶放下针线,拍了拍苏晚的手,“等过几天奶奶教你剪福字,咱们把你家窗户都贴满,热热闹闹迎新年。”

“好呀!”苏晚把窗花小心地放进书包夹层,“对了奶奶,上次跟您说的梧桐巷文化节,您愿意来分享故事吗?林澈说要把您讲的老集市的事整理成文字,到时候还能做成展板呢。”

张奶奶眼睛亮了亮,手里的针线都停了:“愿意愿意!能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事,是好事。我还能把我年轻时用的绣花绷子带去,那可是我嫁过来时我娘给我的陪嫁,上面还绣着我和你爷爷的名字呢。”

“那太好了!”苏晚心里一阵欢喜,“等周末我们去您家拿老物件,顺便帮您整理故事,您看行吗?”

“行,你们随时来,奶奶给你们煮糖水蛋。”张奶奶笑着点头,又拿起剪刀,“快上学去吧,别迟到了,放学了来奶奶家拿腊肠,刚晒好的,让你妈给你炒青菜吃。”

苏晚跟张奶奶道别,背着书包往学校走。梧桐树上的雪已经化得差不多了,光秃秃的枝桠上开始冒出一点一点的绿芽,像撒了把碎玉。她想起昨天在老书店,爷爷从柜子里翻出的那本泛黄的《梧桐巷志》,里面夹着一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照片上的梧桐巷比现在热闹,青石板路上挤满了人,巷口的集市里有挑着担子卖糖葫芦的,有推着小车卖馄饨的,最显眼的是老书店门口挂着的木招牌,上面写着“文渊书坊”四个墨字,遒劲有力。

“这招牌还是我太爷爷亲手写的,”当时爷爷用布擦着照片,声音轻轻的,“那时候书坊里不光卖书,还能租书,街坊邻居吃完晚饭就来这儿坐着,有的看话本,有的听我太爷爷讲历史,暖炉里的炭火能烧到后半夜。”

苏晚想着这些,脚步不由得慢了些。她忽然觉得,梧桐巷就像一本摊开的老书,每一块青石板都是书页,每一户人家都是文字,而那些老故事、老物件,就是书里最珍贵的插图,等着他们一页一页去翻找,去珍藏。

下午放学,苏晚刚走进巷口,就看见林澈推着自行车站在老书店门口,车筐里放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你怎么在这儿?”她跑过去,看见文件夹上贴着张便签,写着“梧桐巷文化节资料”。

“刚去图书馆查了梧桐巷的历史,找着几篇民国时期的报道,还有一张1938年的老地图,上面标着文渊书坊的位置,比现在的老书店大两倍呢。”林澈打开文件夹,拿出那张复印件地图,手指着上面的红点,“你看,这里原来是书坊的后院,爷爷说以前种着两棵桂花树,每到秋天,满巷都是桂花香,现在后院改成了储物间,不过桂花树还在,就是长得不怎么旺了。”

苏晚凑过去看地图,泛黄的纸面上画着细密的街道,除了文渊书坊,还有“李记茶馆”“王记糖画”的标注,甚至还有一个小小的戏台,标注着“每月初一、十五演皮影戏”。“原来以前巷子里还有戏台呀?我从来没听说过。”她指着戏台的位置,现在那里是一家小小的超市。

“我问了图书馆的管理员,她说以前的戏台是木头搭的,抗战的时候被炸毁了,后来就没再重建。”林澈把地图放回文件夹,“周末咱们去问爷爷戏台的事吧,他说不定还见过皮影戏呢。对了,夏冉说她周末要把她奶奶的旧缝纫机搬到老书店,咱们一起帮忙,顺便整理展览的东西。”

“好啊,我跟我妈说好了,周末去张奶奶家拿老物件,还能学剪窗花呢。”苏晚想起张奶奶的糖水蛋,忍不住笑了,“到时候咱们把收集到的老物件都放在老书店,先摆个临时的展览,看看有没有要补充的。”

林澈点点头,推着自行车和她一起往巷里走。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青石板路上,像两条手拉手的线。路过夏冉家时,窗户开着,能看见夏冉正趴在书桌上画画,手里拿着彩笔在纸上涂涂画画,旁边放着一个老式的缝纫机,机身是暗红色的木头,上面还刻着花纹。

“夏冉!”苏晚朝着窗户喊了一声。

夏冉抬头看见他们,立刻挥手:“你们回来啦!快进来看看我奶奶的缝纫机,我刚擦干净,上面的花纹可好看了!”

两人走进夏冉家,客厅里摆着的缝纫机果然亮眼。夏冉奶奶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块蓝色的土布:“这缝纫机是1956年买的,那时候我在纺织厂上班,攒了半年工资才买下的,当时整条巷就我家有这么一台,街坊邻居要做衣服都来借,我一夜一夜地帮她们缝,现在想想,那时候虽然累,但是热闹。”

“奶奶,这缝纫机上的花纹是您刻的吗?”林澈蹲下来,看着机身上缠绕的牡丹花纹,刻痕虽然浅了,但还能看清线条。

“是呀,那时候年轻,爱折腾,没事就拿着小刀刻着玩,没想到还能留到现在。”夏冉奶奶笑着摸了摸缝纫机,“你们文化节要带过去,我放心,这机子结实着呢,这么多年都没坏过。”

夏冉拿起桌上的画纸,上面画着文化节的展览布置图:“我想把老物件分区域摆,文渊书坊的东西放左边,老集市的放中间,还有大家的手工艺品放右边,比如张奶奶的窗花、苏晚织的围巾,这样看起来清楚。”

苏晚凑过去看,画纸上还标着每个区域的说明:“文渊书坊区——旧账本、砚台、《梧桐巷志》;老集市区——绣花绷子、缝纫机、旧粮票;手工艺品区——窗花、围巾、时光盲盒。”“夏冉你想得真周到,还可以在每个区域放个小喇叭,循环播放大家讲的故事,这样参观者一边看物件,一边听故事,肯定更有意思。”

“这个主意好!”林澈眼睛一亮,“我家有个旧的录音笔,周末我带来,咱们去录张奶奶和爷爷的故事,到时候就能放了。”

三人围在桌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夏冉奶奶端来一盘炒瓜子,放在桌上:“你们年轻人脑子活,把文化节办得热热闹闹的,我们这些老人也跟着开心。”

离开夏冉家时,天已经黑了,巷子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落在青石板上,把积雪融化的水洼照得像碎镜子。苏晚和林澈并肩走着,手里还拿着夏冉奶奶给的瓜子,嗑着嗑着,就想起元旦那天在老书店喝的老白茶,枣香的暖意好像还在喉咙里。

“周末去张奶奶家,咱们顺便把文化节的邀请函写了吧?”林澈忽然说,“写在红色的纸上,再让张奶奶剪点花纹贴上去,送给巷里的街坊,让大家都来参加。”

“好啊!”苏晚点头,“我家还有上次买的洒金红纸,写出来肯定好看。对了,还要邀请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让他们也来看看梧桐巷的故事。”

两人聊着天,不知不觉就到了苏晚家门口。“明天早上要不要一起去买早餐?巷口的早餐铺新出了豆沙包,听说特别甜。”林澈停下脚步,手里还捏着半颗瓜子。

“好呀,还是老时间,七点在巷口见?”苏晚笑着问。

“嗯,我去占位置。”林澈点头,推着自行车转身,“快进去吧,外面冷。”

苏晚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路灯下,才转身进门。客厅里,妈妈正在厨房煮饺子,热气从厨房飘出来,带着韭菜的香味。“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妈妈端着一盘饺子走出来,“刚张奶奶送了串腊肠来,我给你蒸了半根,快尝尝。”

苏晚坐在餐桌前,咬了一口腊肠,咸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的暖意。“妈,周末我要去张奶奶家学剪窗花,还要帮她整理文化节的故事,可能要晚点回来。”

“行,你去吧,记得帮张奶奶多干点活,她年纪大了,别让她累着。”妈妈给她夹了个饺子,“对了,你爷爷昨天打电话来,说让你周末去他那儿拿点老白茶,说你上次说喜欢喝,他给你装了一小罐。”

“知道啦!”苏晚心里一暖,爷爷总是记着这些小事,就像林澈会记得她怕辣,夏冉会记得她喜欢草莓一样。

周末很快就到了。周六早上,苏晚起得很早,穿上厚厚的羽绒服,背着书包就往张奶奶家走。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只麻雀在树枝上跳着,叽叽喳喳地叫着。张奶奶家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剪刀剪纸的声音。

“奶奶,我来啦!”苏晚推开门,看见张奶奶坐在窗边,手里拿着红纸,剪刀在纸上飞快地移动着,不一会儿,一只展翅的蝴蝶就剪好了。

“来啦,快坐,奶奶给你煮的糖水蛋刚端上桌,趁热吃。”张奶奶放下剪刀,指了指桌上的白瓷碗,“里面放了桂圆和红枣,补气血。”

苏晚走到桌边,碗里的糖水蛋冒着热气,桂圆和红枣浮在水面上,甜香的味道扑鼻而来。她拿起勺子,小口小口地吃着,糖水滑进喉咙,暖得像揣了个小暖炉。“奶奶,咱们今天先整理故事还是先学剪窗花呀?”

“先整理故事吧,等会儿林澈和夏冉也来,人多热闹。”张奶奶拿出一个木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放着几张旧照片,还有一本蓝色封面的笔记本,“这笔记本里记的都是我年轻时的事,有集市的热闹,有跟你爷爷谈恋爱的事,你们看看,能用就拿去。”

苏晚拿起笔记本,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里面的纸页泛黄,字迹是用蓝色钢笔写的,有些地方已经晕开,但依然能看清。“1958年10月,今天跟阿明去集市,他给我买了串糖葫芦,酸得我牙都快掉了,他却笑得像个傻子……”她轻声念着,仿佛看到了年轻的张奶奶和爷爷在集市上牵手走着的样子,糖葫芦的甜味好像都飘到了眼前。

“阿明就是你爷爷,那时候他在巷口的木工房干活,手巧得很,给我做过木梳子,上面还刻着我的名字。”张奶奶坐在旁边,眼睛里满是回忆,“那时候的集市可热闹了,有卖的,有耍猴的,还有卖小泥人的,你爷爷第一次跟我表白,就是在卖泥人的摊子前,他给我买了个捏着花的小泥人,说以后要像泥人一样,跟我永远在一起。”

苏晚把笔记本小心地放进书包,又拿起一张旧照片。照片上的张奶奶穿着蓝色的布拉吉,扎着两个麻花辫,手里拿着一个绣花绷子,旁边的爷爷穿着中山装,手里拿着木工刨子,两人站在木工房门口,笑得特别灿烂。“奶奶您年轻时真漂亮,爷爷也很精神。”

“那时候穷,没什么好衣服穿,但是心里高兴。”张奶奶摸了摸照片,“后来木工房拆了,盖了现在的超市,你爷爷还难过了好几天,说那是他待了一辈子的地方。”

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夏冉和林澈走了进来。夏冉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文件夹,林澈背着一个黑色的包,里面装着录音笔和笔记本。“奶奶好!”两人齐声问好,把手里的东西放在桌上。

“快坐快坐,奶奶给你们拿瓜子。”张奶奶笑着起身,给他们倒了杯热水。

“奶奶,我们今天来帮您整理故事,还要录您讲的老集市的事,到时候文化节上放给大家听。”林澈打开录音笔,按下开关,“您现在方便讲吗?”

“方便,你们想问什么就问。”张奶奶坐在椅子上,喝了口热水,开始慢慢讲起来,“那时候的集市在巷口的空地上,每天天不亮就有人来占位置,卖菜的都是周边村里的人,挑着担子来,菜上还带着露水。我最喜欢去卖小吃的摊子,有炸糖糕、煮凉粉,还有我最爱吃的芝麻糊,五分钱一碗,稠得能挂住勺……”

林澈认真地录着音,夏冉则在旁边记笔记,把关键的信息都写下来:“1. 集市位置:巷口空地;2. 摊位类型:蔬菜摊、小吃摊、手工艺品摊;3. 特色小吃:炸糖糕、煮凉粉、芝麻糊;4. 物价:芝麻糊五分钱一碗……”苏晚则拿着相机,把张奶奶的旧照片、绣花绷子都拍下来,打算做成展板。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张奶奶要留他们吃午饭,苏晚看了看时间,说:“奶奶,我们还要去老书店拿爷爷的老物件,下次再来吃您做的饭,好不好?”

“行,那你们路上小心,记得下次来学剪窗花。”张奶奶把他们送到门口,又塞给他们每人一袋炒花生,“路上吃,香得很。”

三人背着东西,往老书店走去。巷子里的年味更浓了,有户人家正在贴春联,红色的对联在风中飘着,“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的字迹格外醒目。夏冉忍不住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照:“这对联写得真好,咱们文化节也可以请人写对联,送给参观者。”

“这个主意好!”林澈点头,“我认识学校书法社的老师,到时候可以请他来帮忙,写点跟梧桐巷有关的对联。”

苏晚看着他们,心里满是欢喜。原来办一场文化节需要这么多事,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好像再麻烦的事也变得简单了。就像元旦那天准备火锅,她负责蛋糕,夏冉负责水果,林澈负责底料,每个人都出一点力,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

到老书店时,爷爷正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一本旧书,暖炉里的炭火还在燃烧,冒着淡淡的青烟。“你们来啦,快进来烤烤火。”爷爷看见他们,笑着起身,“我把要带去文化节的老物件都整理好了,在里屋的箱子里。”

三人跟着爷爷走进里屋,墙角放着一个棕色的木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摆满了老物件:有一个墨色的砚台,上面刻着“文渊”两个字;有一本泛黄的账本,就是上次爷爷给苏晚看的1925年的那本;还有一个铜制的书签,上面刻着梅花图案;最特别的是一个木质的书箱,上面有个小小的铜锁,里面放着几本民国时期的线装书,书页都已经脆了,爷爷用牛皮纸小心地包着。

“这个书箱是我太爷爷用来装珍贵书籍的,里面的书都是当时的孤本,比如这本《梧桐巷杂记》,里面记着很多梧桐巷的传说,现在已经找不到第二本了。”爷爷拿起书箱,小心地放在桌上,“这个铜锁还是我太爷爷亲手做的,钥匙只有一把,我都保管了几十年了。”

林澈拿出相机,把每个老物件都拍了下来,还特意拍了书箱上的铜锁和线装书的封面。“爷爷,这些老物件我们会小心保管的,文化节结束后就还给您。”

“不用急着还,放在你们那里我放心。”爷爷笑着说,“我还想在文化节那天,给大家讲讲文渊书坊的历史,讲讲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让年轻人知道,咱们梧桐巷不光有老房子,还有这么多珍贵的回忆。”

夏冉拿出展览布置图,递给爷爷:“爷爷,您看我们这样布置行吗?把文渊书坊的东西放在左边,旁边放您讲的故事的录音,参观者一边看物件一边听故事。”

爷爷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行,这样布置好。我还可以把我太爷爷写的字挂上去,他的字写得好,当时很多人都来书坊求他的字呢。”

“那太好了!”苏晚心里一阵激动,“有了这些老物件和故事,文化节肯定会特别精彩。”

从老书店出来,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三人背着老物件,往苏晚家走,打算把东西暂时放在她家,等文化节的时候再带去展览。路过巷口的文具店时,林澈忽然停下脚步:“咱们去买些红色的纸吧,写邀请函要用,顺便买些彩笔,装饰邀请函。”

“好啊!”夏冉立刻点头,拉着苏晚走进文具店。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颜色的纸,有洒金的红纸,有带花纹的彩纸,还有透明的玻璃纸。苏晚拿起一张洒金红纸,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纸上,金粉闪闪的,特别好看。“就买这种吧,写邀请函肯定漂亮。”

林澈买了一大卷洒金红纸,还有几支金色的马克笔,夏冉则买了些蕾丝花边和小珠子,打算贴在邀请函上。“咱们今晚就写邀请函吧,在苏晚家写,她家桌子大,还能煮点热饮喝。”

“好呀,我回家跟我妈说,让她煮点姜枣茶,暖和。”苏晚笑着说。

回到苏晚家,妈妈已经做好了晚饭,看到他们背着这么多东西,连忙帮忙收拾:“这些老物件可真珍贵,你们要小心放,别磕着碰着了。”

“知道啦妈,我们把它们放在书房的柜子里,锁起来。”苏晚说着,和林澈、夏冉一起把老物件搬进书房,小心地放在柜子里,还在每个物件下面垫了软布。

吃完晚饭,三人坐在客厅的桌子前,开始写邀请函。苏晚负责写文字,她拿起金色的马克笔,在红纸上写下:“亲爱的街坊邻居、老师同学:您好!梧桐巷将于1月20日举办‘老巷记忆’文化节,诚邀您前来参加,一起分享老巷的故事,欣赏老物件展览,还有剪窗花、写对联等活动,期待您的到来!——梧桐巷文化节筹备组 2025年1月10日”

夏冉负责装饰邀请函,她把蕾丝花边贴在红纸的边缘,再用小珠子粘成梅花的形状,贴在邀请函的角落,瞬间就把邀请函变得精致起来。林澈则负责折叠邀请函,他把红纸对折,再折成信封的形状,还在封口处剪了个小小的福字,插进去当封口。

“你们看,这样是不是特别好看?”夏冉举起做好的邀请函,金色的字迹配着蕾丝花边,还有闪闪的小珠子,像一件小小的艺术品。

“太好看了!”苏晚忍不住赞叹,“街坊邻居收到这样的邀请函,肯定会来参加的。”

三人一边写一边聊,妈妈煮的姜枣茶在桌上冒着热气,甜辣的味道飘满了客厅。夏冉忽然想起什么,说:“咱们还可以在邀请函里夹一张小卡片,上面印着梧桐巷的老照片,比如文渊书坊的老招牌,这样更有纪念意义。”

“这个主意好!”林澈点头,“明天我去照相馆把老照片印成小卡片,夹在邀请函里。”

苏晚看着桌上堆得越来越高的邀请函,心里满是期待。她仿佛已经看到了文化节那天的场景:老书店门口挤满了人,大家围着老物件展览,听爷爷和张奶奶讲老故事,孩子们在旁边学剪窗花、写对联,巷子里满是笑声和墨香,就像回到了爷爷说的那个热闹的文渊书坊时期。

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十点,邀请函终于写完了。三人收拾好东西,夏冉和林澈准备回家。“明天早上咱们一起去发邀请函吧?先发给巷里的街坊,再送到学校去。”林澈说。

“好呀,还是老时间,七点在巷口见。”苏晚点头,送他们到门口。

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巷口,苏晚回到客厅,收拾着桌上的红纸和彩笔。妈妈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你们这几个孩子,为了文化节这么用心,真是好孩子。”

苏晚笑着点头,心里忽然觉得,这个冬天虽然冷,但因为有这些温暖的人和事,变得格外有意义。就像老书店里的老白茶,越煮越香;就像张奶奶剪的窗花,越看越暖;就像他们一起做的邀请函,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心意。

第二天早上,苏晚、夏冉和林澈早早地就集合在巷口,手里拿着邀请函和小卡片。他们从巷头开始,挨家挨户地送邀请函。住在巷头的王爷爷接过邀请函,打开一看,笑着说:“你们这邀请函做得真精致,爷爷肯定去,还能给你们讲讲我年轻时在文渊书坊看书的事。”

“太好了王爷爷!”苏晚开心地说,“到时候我们给您留个位置,您慢慢讲。”

送完巷里的街坊,三人又骑车去学校。校长办公室里,校长接过邀请函,看着上面的内容,笑着点头:“梧桐巷文化节是个好活动,既能传承老文化,又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学校会支持你们的,到时候组织学生去参加。”

“谢谢校长!”三人齐声说,心里充满了感激。

从学校出来,阳光已经升得很高了,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夏冉看着手里剩下的邀请函,笑着说:“咱们的邀请函送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等着文化节那天吧。”

“嗯,咱们还要再检查一下展览的东西,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再跟爷爷和张奶奶确认一下故事的内容。”林澈说。

苏晚看着身边的好朋友,心里忽然想起元旦那天在老书店,爷爷说的话:“时光就像老白茶,越煮越香,而那些美好的回忆,就像茶里的枣香,永远留在心里。”她想,他们一起筹备文化节的这些日子,也会像老白茶一样,成为永远留在心里的美好回忆。

回到梧桐巷时,巷口的集市已经开始热闹起来,虽然不是以前的老集市,但也有卖菜的、卖小吃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张奶奶坐在门口,看见他们回来,笑着招手:“邀请函送完啦?快过来,奶奶教你们剪福字。”

三人跑过去,围在张奶奶身边。张奶奶拿起红纸,对折了几下,剪刀在纸上飞快地移动着,不一会儿,一个大大的福字就剪好了,还带着长长的飘带。“来,你们试试,剪坏了没关系,奶奶再教你们。”

苏晚拿起剪刀,学着张奶奶的样子,把红纸对折,小心翼翼地剪着。虽然剪得不如张奶奶的精致,但也是一个完整的福字。“奶奶您看,我剪好啦!”她举起福字,开心地说。

“好,剪得好!”张奶奶笑着点头,“等文化节那天,咱们把大家剪的福字都挂起来,做成一个福字墙,肯定好看。”

阳光落在他们身上,落在剪好的福字上,落在巷子里的每一个角落。苏晚看着身边的好朋友和慈祥的张奶奶,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文化节那天一定会很热闹,而这些温暖的人和事,会像梧桐巷的青石板一样,永远留在她的记忆里,陪着她走过一个又一个冬天,一个又一个春天。

而此刻,老书店里的暖炉还在燃烧,爷爷正坐在藤椅上,整理着太爷爷写的字,每一张纸上都带着墨香,就像梧桐巷的故事,永远不会褪色。窗外的阳光照在书坊的老招牌上,“文渊书坊”四个字在阳光下,闪着温暖的光,仿佛在诉说着百年的时光,也在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属于梧桐巷的热闹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