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夏日,蝉鸣阵阵。

陈留郡却无半分慵懒,处处透着革故鼎新的忙碌气息。

自蔡琰定下“陈留尹”名号,并决心广纳贤才后,以徐庶、陈群为首的文官体系便高速运转起来。

数日之内,一份精心草拟、措辞恳切而又胸怀大志的《陈留尹招贤令》,便被抄录数百份,不仅张贴于陈留郡各县城门、市集要道,更由精干信使携往兖州、豫州、乃至荆州、徐州等邻近州郡的交通枢纽、士人聚集之处。

这份招贤令,与寻常征辟文书大不相同,其文由蔡琰亲自定调,陈群执笔,徐润色,字里行间,既显露出求贤若渴的诚意,又隐约透出不凡的志向:

“陈留尹琰,谨告天下贤达志士:

呜呼!皇纲失统,社稷颠危,豺狼窃柄,四海鼎沸。

琰本女流,遭逢乱世,岂敢有妄图?

然目睹生民涂炭,乡梓丘墟,肝肠寸断,痛何如哉!

今幸赖将士用命,士民协力,暂得安守陈留一隅,保境息民。

然琰才疏德薄,常恐力有不逮,负百姓之望,违上天好生之德。

窃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

昔燕昭筑黄金台,而乐毅自魏至;齐桓设庭燎之礼,而宁戚由卫来。

今天下板荡,正志士立功之秋也!

琰虽不敏,愿效先贤,开诚心,布公道,虚席以待四方英杰。

凡有:

通晓政务,明于律令,能理赋税、安黎庶者;

韬略在胸,勇武兼备,能整军旅、卫疆场者;

明察秋毫,持身中正,能断狱讼、肃奸邪者;

精于算术,善于经营,能掌府库、通有无者;

熟知农时,善治沟洫,能劝耕桑、丰仓廪者;

巧思妙想,擅制器械,能利民用、强军备者;

乃至饱读诗书,明于典章,能宣教化、育人才者;

或有一技之长,于国于民有益者……

无论出身寒素,或是世族名门;

无论来自州郡,或是游学四方;

无论年长德劭,或是少年英锐;

更无论其为须眉男儿,抑或巾帼女子!

但有一才一艺,足以匡补时弊,造福生民,琰必倒履相迎,量才授职,厚禄以待,推心置腹,共图大业!

若贤士怀瑾握瑜,而困于泥途,琰愿为伯乐,助骋千里之足。

若高人身处草莽,而志在天下,琰愿筑高台,恭候凤凰来仪。

陈留虽小,愿与诸君共治之;前路虽艰,愿与诸君共辟之!

琰,拭目以待,扫径烹茶,静候君子之音。”

此令一出,果真在周边地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其内容之恳切,范围之广泛,尤其是打破门第、性别之限的魄力,实属天下罕见。

赞誉者有之,认为蔡琰有识人之明,用人之胆;非议者亦有之,讥其“牝鸡司晨”,行事乖张,坏了规矩。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评议,实实在在的效果,正在中牟的新府邸前显现。

数日之间,前来投效或试探者,便络绎不绝。

府前特意开辟的“招贤馆”一时人满为患。

徐庶、陈群、杜袭、石韬等人轮流坐镇,亲自接谈,初步甄别。

这一日,蔡琰正在后堂与夏侯令女核对新编练女兵的装备簿册,徐庶面带喜色,快步而入。

“主公,招贤令成效显着!今日来了几位颇有意思的人才。”

“哦?元直速速讲来。”蔡琰放下手中竹简,颇感兴趣。

“其一,乃颍川人士,姓枣名祗,字文恭。此人精于农事,对屯田之制颇有见解,言及如何分田、如何管理、如何激励,皆有独到之法,似可行之。”

(注:历史上枣祗是曹操屯田制的重要倡议者和执行者。)

“屯田?”蔡琰眼中一亮。

乱世之中,粮食就是命脉。

若能有效推行屯田,无疑是强基固本之策。

“此人务必留住,稍后我亲自见他。”

“其二,乃陈留本地士子,名叫卫臻,字公振。其家族在本地略有声望,其人熟稔律令,通晓政务,言辞稳健,可任地方或府署文书之职。”

(注:历史上卫臻是曹魏重臣。)

“卫臻……可先由长文考核,若才德兼备,可委以县务,历练一番。”

“还有一人,”

徐庶语气中带着一丝惊奇,“乃一女子,自称来自南阳,姓黄,并无表字。竟对军械制作,尤其是弓弩修缮、改良,颇有心得,能言其中窍要。今日在招贤馆当场画出几种改进弩机的草图,连郑浑先生看了,都称其构思精巧。”

“女子匠师?”

蔡琰闻言,非但不以为忤,反而露出赞赏之色,“我令中既言明不限男女,自当一视同仁。令女,此事由你接洽,带她去见郑浑,若真有实学,便在工匠营予她一席之地,专司军械改良。”

“是!”夏侯令女眼中也闪着光,同为女子,她更能感受到这份机会的珍贵。

接连收到几位有专长的人才,蔡琰心情愉悦。

这便是权力扩大后带来的好处之一,能够吸引到更广泛领域的人才。

她深知,战争的背后是综合实力的比拼,农事、律法、工匠,每一项都不可或缺。

然而,并非所有前来投效者都怀着纯粹的目的。

次日,陈群便面色凝重地前来禀报:

“主公,今日招贤馆来了一人,自称是荆州名士,言谈阔论,纵横捭阖,颇有气度。然细察其言行,对具体政务军务避而不谈,只空言天下大势,且隐隐有打探我军虚实之意。我怀疑……恐是其他势力派来的细作。”

蔡琰神色不变,对此并不意外。

招贤纳士,本就是泥沙俱下。

“无妨。真才实学者,我们虚位以待;心怀叵测者,正好借此机会,让元直麾下的暗探练练手,顺藤摸瓜,或可反制。长文,此事你与元直商议,加强甄别即可,不必因噎废食。”

“属下明白。”

处理完这些人事,蔡琰踱步至窗边,看着外面熙攘的景象。

招贤馆的人流,新设立的各类官署,往来传递文书的吏员……这一切都显示着她的势力正在步入正轨,像一个稚嫩却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在贪婪地吸收着养分,努力生长。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真正的大才,不会轻易被一纸文书打动,他们还在观望,观望她蔡琰能否在这乱世中真正站稳脚跟,能否给予他们施展抱负的舞台。

与此同时,曹操在东线的战事也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经过连续作战和招抚并用,声势浩大的青州黄巾主力终于溃散,部分被歼灭,部分逃散,更有大量精锐青壮,被曹操收编,择其精锐,组建成了日后威震天下的“青州兵”!

收编青州兵,使得曹操的军事实力瞬间暴涨,一跃成为中原最具实力的军阀之一。

他此刻,终于可以稍稍喘息,将目光投向兖州全境,包括西边那个已然成势的“陈留尹”蔡琰。

这一日,曹操的使者再次来到了中牟,送来的不再是索要粮草的信函,而是一封以兖州牧身份发出的,正式“认可”蔡琰“安抚陈留,保境安民”之功的文书,并“邀请”陈留尹派遣使者,前往昌邑,“共商州事”。

措辞客气,但背后的意味,却让蔡琰及其麾下,都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

曹操,这只猛虎,在饱餐一顿,舔净爪牙之后,终于要将视线,正式投向他们这片相邻的领地了。

蔡琰接过那封看似嘉许的文书,指尖能感受到绢帛的冰凉。

她知道,与曹操之间短暂的“蜜月期”已经结束,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

据探报,他已将目光投向兖州内部尚未完全臣服的势力,以及南边的豫州。

与这位日益强大的邻居如何相处,是战是和,将是接下来最严峻的考验。

凤已栖于陈留,但周围的天空,却开始有乌云汇聚。

她必须让这新生的势力,更快地茁壮成长,才能应对未来那不可避免的风暴。

她深吸一口气,感受着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招贤纳士,充实内部,是应对一切挑战的基础。

凤翼已展,唯有不断引来四方良材,方能铸就坚不可摧的骨架,支撑她在这乱世中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