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明率领郡兵班师回陈留郡府复命,琰堡并未因强援离去而陷入空虚,反而洋溢着一股劫后余生、奋发向上的气象。

胜利的果实需要巩固,官方认可的“名分”更需要善加利运用。

数日后,陈留郡守的正式公文送达琰堡,不仅再次嘉奖了蔡琰及堡内军民“保境安民、力挫贼寇”的功绩,更重要的是,正式承认了“琰堡”作为地方自卫力量的合法性,并授予蔡琰一个更具实质意义的头衔——“陈留郡圉县义兵校尉”,准许其在圉县范围内招募乡勇,维护地方治安,必要时需听从郡府调遣。

同时,郡府还拨付了一批有限的粮秣和军械作为犒赏。

“义兵校尉”虽仍是临时性的差遣官职,非朝廷正式命官,但比起之前虚无的“琰堡督”,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它赋予了蔡琰合法组建和指挥武装力量的权力,使其行为从单纯的家族自卫,提升到了带有部分官方色彩的层面。

这意味着,琰堡的武装不再是私兵,而是“义兵”,在道义和法理上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

这份公文,在蔡琰看来,其价值远超那点物资赏赐。她深知“名正言顺”在乱世中的重要性。

有了这个名分,她可以更公开地吸纳流民、扩编军队、与地方豪强乃至官府打交道,阻力会小很多。

“毛先生,即刻将郡府公文誊抄,张贴于堡内及圉县市集,晓谕民众。”蔡琰吩咐道,她要让所有人都知道,琰堡如今是得到官方背书的合法存在。

“是,堡主……不,现在该称校尉大人了。”毛玠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他辅佐蔡琰,一路见证这个十岁少女创造奇迹,如今见到她获得正式认可,深感与有荣焉。

蔡琰微微摇头:“先生还是唤我堡主或琰儿便好,校尉之称,对外即可。

眼下名分已定,接下来便是要借此东风,做实我们的实力。”

她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参与者除了毛玠、蔡谷、单福等核心,还包括了新近表现出色、被提拔起来的几名庄客头目以及负责工匠、农事的主要管事。

议会上,蔡琰提出了“战后重建与发展规划”:

一、 军事上,精兵与扩编并行。

1. 整编现有力量: 将参与守堡的庄客、青壮进行正式编伍,设立明确的等级和职责。以此次战斗中表现优异者为骨干,组建一支约两百人的“琰堡锐士”作为核心常备军,由蔡谷直接统领,加强训练,装备优先保障。

2. 合法扩招: 利用“义兵校尉”身份,公开在圉县乃至陈留郡范围内,招募慕名而来的勇壮之士,以及妥善安置投奔的流民中适宜从军者,目标是将总武装力量逐步扩充至五百人以上。

3. 技术强化: 工匠坊全力运转,不仅修复损耗的兵甲,更要依据实战经验,改进弩箭、研发更有效的守城器械(如改进型投石机、夜叉擂等),并尝试小规模打造质量更高的刀枪。蔡琰根据前世记忆,提出了一些关于冶铁淬火和兵器形制的模糊方向,引导工匠探索。

4. 骑兵雏形: 将此次缴获的马匹和陆续购买的马匹集中,组建一支小规模的斥候骑兵队,负责更远距离的侦察和通信。

二、 内政上,固本培元,吸引人口。

1. 安抚抚恤: 隆重安葬战死者,厚恤其家属,确保人心凝聚。对伤者全力救治,由单福负责指导医庐扩大规模,培养医护人手。

2. 鼓励生产: 将缴获的部分物资和郡府赏赐分发给堡民,激励士气。组织力量开垦堡外更多荒地,兴修小型水利,确保粮草自给能力提升。鼓励工匠、妇孺开展纺织、编织等副业,活跃内部经济。

3. 吸纳流民: 打出“义兵校尉保境安民”的旗号,有选择地吸纳周边可靠的流民入户,充实人口,增加劳动力和社会。制定严格的入堡审查和安置流程,由毛玠负责。

三、 外交上,扩大影响,广结善缘。

1. 巩固与郡府关系: 由毛玠执笔,以蔡琰的名义,向陈留郡守及周明等官员呈送谢函,并定期汇报地方安宁情况,维持良好互动。适时送上一些琰堡特产(如精工打造的器物或猎获的野味),以示敬意。

2. 结交地方豪强: 主动与圉县及周边信誉较好的豪强、士绅联络,互通有无,建立初步的合作关系,形成潜在的地方互助网络。

3. 厘清潜在之敌: 继续暗中调查并州方向那股不明势力的背景,做到知己知彼。

单福在听完蔡琰的规划后,颔首道:“堡主深得‘韬光养晦,广积粮,缓称王’之精要。如今名分已正,正可默默积蓄实力。然需注意,树大招风,扩张之余,内部整固尤为关键,谨防根基不稳。”

蔡琰深以为然:“先生提醒的是。琰堡根基尚浅,每一步都需脚踏实地。首要之事,便是将这‘义兵校尉’的职责履行好,真正护得一方安宁,方能赢得民心,立稳脚跟。”

会议结束后,琰堡这台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但这一次,目标更加明确,步伐更加稳健。

招募壮丁的告示贴出后,应者络绎不绝,不仅有本县青壮,还有邻近郡县听闻琰堡战绩和蔡琰“神童”之名前来投效者。

工匠坊的炉火日夜不息,新的营房和开垦的田地里人头攒动。

蔡琰并未因地位的提升而懈怠,她每日依旧巡视各处,亲自过问新兵训练、工匠打造、农田开垦等事宜。

她年龄虽小,但见识不凡,处事公允,又能体恤下情,很快赢得了新老堡民发自内心的拥戴。“蔡校尉”或“女公子”的称呼,开始带着真正的敬意在人们口中传颂。

与此同时,蔡琰也并未忘记学问。她定期向单福请教经史子集,但更多的,是与单福探讨兵法谋略、治国安邦之道。

单福惊异于蔡琰的理解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许多一点就透,甚至能提出颇具深度的见解,这让他更加确信此女绝非池中之物。

在忙碌的间隙,蔡琰也再次提笔,给远在吴地的父亲蔡邕写了一封长信。

信中详细汇报了御敌经过、郡府封赏以及琰堡现状,表达了对父亲暗中斡旋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自己对于乱世将临、欲保境安民的志向。

这封信,既是对父亲的交代,也是一种理念的交流。

她相信,以父亲的智慧,能理解她的选择,并可能在未来给予更关键的支持。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琰堡的故事,正从一个家族的自救,逐步走向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十岁的蔡琰,站在这个舞台的起点,目光已然投向了迷雾重重的未来。

她知道,黄巾的烽火即将燃遍大地,而她的琰堡,必须在那场更大的风暴来临前,变得足够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