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 > 第134章 寒冬砺刃与新星归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4章 寒冬砺刃与新星归途

建安元年的冬天(公元195年),格外的寒冷。

凛冽的北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抽打在泰山郡南下的蜿蜒道路上。

蔡琰站在装饰着皇室徽记的马车前,身披厚裘,目光沉静地扫视着行进中的队伍。

这并非溃逃,而是一次充满力量感的战略转移。

队伍虽显漫长,但核心的禁军、赵云的白马义从依旧建制完整,铠甲鲜明,总兵力仍近三万。

加上誓死相随的十余万军民,构成了一股令人无法忽视的洪流。

天子銮驾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象征着汉室法统依然在此。

“蔡大家,前方便是鲁国,进入徐州彭城郡后,如何安置,还需与刘使君仔细商议。”

陈宫在一旁低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对未来的审慎。

蔡琰微微颔首,声音清晰而冷静:

“公台先生所言极是。我等非是寄人篱下,而是携天子以令不臣,与刘使君共扶汉室。青州新定,吕布、张辽站稳脚跟,我军实力未损,此去徐州,是合作,亦是制衡。”

她很清楚,手中的天子、完整的军事力量以及新得的青州地盘,是她与刘备平等对话的底气。

“报——”一骑快马驰来,信使滚鞍下马,呈上军报,“青州急报!吕将军、张将军已攻克临菑,阵斩袁绍所署青州刺史焦和!现正招抚各郡,臧霸旧部望风归附!另,已与幽州公孙瓒取得联络,公孙将军表示愿遵朝廷号令,共抗国贼!”

好消息!帐前文武闻言,精神都是一振。

青州的迅速平定,不仅获得了一块重要的根据地,更与北方的公孙瓒连成了一气,对袁绍形成了实实在在的牵制。

几乎同时,另一路探马带来兖州方向的消息:

“曹操主力已绕过山阳,直扑彭城以北!其意图在于拦截我军南下!”

气氛瞬间又紧张起来。

刘备得知消息,立刻带着张飞、陈登赶来商议。

此刻的刘备,态度更为敬重。

他深知,眼前的蔡琰代表的朝廷,并非空架子,而是拥有强兵、占据地盘、手握大义名分的强大盟友。

“蔡大家,曹操来势汹汹,意在沛国、彭城一线。备在徐州虽有些根基,然恐难堪大任。不知朝廷大军,作何打算?”

刘备言辞恳切,将问题摆上了台面。

是合兵一处,还是分头御敌?

这涉及到指挥权和未来的势力划分。

蔡琰与陈宫、徐庶交换了一个眼神,从容开口:

“皇叔,曹操此来,意在陛下,亦在徐州。我等既为同盟,自当同心御敌。然兵贵神速,需明确权责。我可令赵云率本部八千,并禁军五千,即刻南下,抢占傅阳、武原等要地,构筑第一道防线,阻曹军先锋。皇叔可速率徐州兵马,稳固彭城、下邳防线,并保障我军后勤补给通道。如此,前军据险而守,后方稳固支援,方可万全。”

这番话,既表明了合作的态度,也清晰地划定了各自的防区和责任,朝廷军队负责前线硬仗,刘备负责后方支撑与策应,隐隐占据了主导地位。兵力是蔡琰出的,险要也是蔡琰去守,刘备自然难以反对。

“如此甚好!”

刘备当即同意,“备即刻回彭城调度粮草,并令云长加强小沛方向戒备,以防夏侯渊。前方战事,便仰仗子龙将军与朝廷将士了!”

赵云得令,毫无迟疑,率一万三千精锐,脱离大队,如利箭般射向南方傅阳。

这支生力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与寻常溃兵不可同日而语。

流亡的队伍继续南下,虽然寒冷艰苦,但核心武力犹在,青州捷报频传,使得军民心中有了主心骨,秩序井然,并无溃散之象。

然而,就在这战略布局初定,双方合作抗曹的大幕拉开之际,一丝意想不到的变数,正从南方悄然临近。

荆州,南阳地界,风雪弥漫。

一辆青篷马车在数名精锐护卫下艰难北行。

车内,郭嘉裹着厚厚的皮裘,脸色苍白如纸,咳嗽声撕心裂肺。

他对面,医圣张仲景正凝神为其诊脉,眉宇间忧色深重。

旁边是张仲景之女张清漪(张姜子),熟练地递上热水与药囊。

“郭祭酒,你之痼疾已深入肺腑,本当隔绝尘嚣,静心休养。如此舟车劳顿,风雪兼程,无疑是饮鸩止渴啊!”张仲景叹息道。

郭嘉勉强压下咳嗽,嘴角扯出一丝虚弱的笑意:“张先生……咳咳……死生有命。然北方局势已到关键之时,她……他们需要我。嘉若不能在此刻赶到,纵活百年,亦与朽木无异。”

他透过车窗缝隙,望向北方,眼神锐利依旧,“文若兄助我离开颍川,此恩不知何日能报……但北方,我必须回去。”

他虽在病中,却通过荀彧等渠道,大致掌握了北方剧变。

蔡琰果断弃陈留,东向入徐,联合刘备,北取青州……每一步都走得险峻,却又在绝境中硬生生劈开了一条生路。

他欣慰于她的成长与果决,但也深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与刘备的合作如履薄冰,曹操的威胁近在眼前,袁绍、孙策皆虎视眈眈。

他必须回去,用自己最后的才智,为她,也为这飘摇的汉室,再谋划一番。

“根据前日消息,她们应已至鲁国,将与刘备汇合于彭城一线……曹操主力疾进……赵云虽勇,然曹孟德用兵诡谲……内部整合,外交纵横,处处皆需计较……”郭嘉喃喃自语,脑中已飞速运转起来。

张清漪轻声劝道:“郭先生,您还是先歇息片刻吧。蔡大家聪慧过人,麾下能人辈出,必能应对当前局面。”

郭嘉缓缓摇头,闭上眼,不再说话,只是那微微颤抖的指尖,显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与此同时,天下的棋局仍在急速变化。

江东,孙策已基本肃清袁术在淮南的残余势力,兵精粮足,目光灼灼地望向北方。

朝廷的诏书给了他名分,但也限制了他立刻撕破脸北上争徐的借口。

他暂时按兵不动,却在历阳囤积重兵,如同一把悬在徐州头顶的利剑。

宛城,张绣在贾诩的谋划下,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和刘备的结盟,但更多的是为了自保和趁机扩张。

他的势力在南阳悄然增长,对曹操的南部构成了潜在威胁,但也远未到能实质性牵制曹军主力的地步。

河内张杨依旧首鼠两端,北方的公孙瓒则与青州吕布互为声援,牢牢吸住了袁绍的大量精力。

风雪更紧,南下的队伍与北归的马车,都在与时间赛跑。

赵云能否在傅阳顶住曹操的雷霆一击?

蔡琰与刘备的联盟,在共同的敌人面前能维持多久的默契?

而郭嘉的归来,这枚足以影响天下大势的棋子,又将在这复杂的局面中,投下怎样的变数?

寒冬虽厉,却也是砺刃之时。

真正的权力游戏,刚刚进入中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