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元璋对那小小的对讲机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和战略眼光,让朱霖心中既感欣慰,又生出一丝疑惑。

待到关于对讲机可能带来的军事变革的初步讨论暂告一段落,朱霖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问。

看向仍沉浸在“千里传音”神奇之中的朱元璋,语气诚恳地问道:

“陛下,请恕我直言,这对讲机虽然后世也算常见,但其战略价值您一眼便看穿了,确非凡人。”

“只是…我有些好奇,为何您对昨日影片中展现的那些威力巨大的枪支、火炮、飞机坦克,反而没有过多追问呢?”

朱霖没有掩饰自己的疑惑。按理说,任何一位有抱负的帝王,见到那种足以摧城灭国的绝对武力,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朱元璋闻言,脸上的兴奋之色稍稍收敛,没有直接回答朱霖的问题,而是意味深长地反问道:“朱先生,依你之见,这武器之道,其根本,在于‘守护’,还是在于‘进攻’?”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的哲学问题。朱霖微微一怔,沉思片刻,谨慎地回答:

“陛下,草民认为……”话没说完,被朱元璋打断,“先生私下不必拘礼,今日之功,不可自称草民,咱虽暂时不能给予先生官职,用后世自称即可!”

朱霖应下,回答道:“陛下,武器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执器之人,以及使用它的目的。但若论其根本属性,或许是…攻守兼备,但进攻性往往更为直观和突出。”

朱元璋点了点头,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目光锐利:

“先生再想,武器越利,其锋芒所向,最先伤及的,往往是何人?”

朱霖下意识地回答:“自然是战场上的敌军,是阻碍我方目标的敌人。”

“敌军?”朱元璋轻轻摇头,语气带着一种深沉的悲悯,“先生可曾想过,敌军阵中,那些持戈披甲者,在放下武器之前,他们又是何人?”

“他们亦是百姓之子,是农夫之儿,是父母所生所养!一场大战过后,尸横遍野,十室九空,死的难道不都是我华夏子民,或是可能成为我大明子民的人吗?”

“兵法常言‘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

朱霖沉默了。没想到朱元璋会从这个角度切入。这位出身布衣、见惯了底层疾苦的皇帝,他的思考维度,与那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帝王截然不同。

史书常记其严苛狠厉,但那多是针对贪官污吏、勋贵权臣,而对于最底层的百姓,这位洪武大帝确实怀有一份难得的仁善与体恤。

“陛下,受教了!”朱霖拱手行礼,陷入了沉默。

朱元璋看着沉默的朱霖,继续缓缓说道,声音不高,却字字敲打在人心上:

“先生不必客气。咱确实是眼馋后世那些武器的威力,那等神威,说是仙家法术也不为过。

“但咱也明白,天道有常,过犹不及。”

“咱不知在后世史家笔下,咱算不算是个好皇帝,咱起于微末,亲身经历过元末乱世,亲眼见过百姓在面对屠刀时的绝望与无助!”

“咱比谁都清楚,刀兵一起,最苦的就是黎民苍生!”

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看到了曾经的烽火连天:

“后世之火炮,若配给如今的大明军队,攻城掠地,自是无坚不摧。”

“先生可知攻城向来不是最难的事,战后的收尾,废墟上的重建,流民的安抚,民心的争取,才是真正的王道,才是考验一个王朝是否长久的根基!”

转过身,目光扫过朱霖和朱标:“咱手下那些骄兵悍将,那些勋贵崽子们,若是手里掌握了远超时代的利器,你让他们如何把持得住?”

“届时,咱怕是要整日里为一座座被轻易摧毁、只剩焦土和冤魂的空城而头疼了!”

“杀戮太易,则仁心渐失;武力过盛,则必生骄狂。此非国家之福,更非百姓之幸!”

最后,他看向朱霖,语气变得平和而恳切:

“所以,先生,你的好意咱心领了。那些惊世骇俗的利器,或许天道亦不容其过早现世。”

“先生若真有法,为咱大明现有的火铳、火炮、刀甲、战船,稍作精进改良即可。”

“比如,让火铳打得更远更准些,让火炮更轻便更耐用些,让战船更坚固更快速些。”

“咱们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方是正途。如此,既能提升军力以御外辱、平内乱,又不至于因武器代差过大而滋生妄念,带来不可控的后果。”

听完朱元璋这一番肺腑之言,朱霖心中涌起巨大的敬意。

彻底明白了这位洪武皇帝的远见与克制。他起身,对着朱元璋,再次郑重地拱手一揖,心悦诚服地说道:“陛下胸怀天下,心系黎民,思虑深远,我,受教了!”

朱元璋上前虚扶一下,笑道:“先生能明白就好。治国如烹小鲜,火候、佐料,都得恰到好处。”

“利器虽好,亦需慎用。来,咱们再细细说说,如何用这对讲机,先把手头的事情办好!”

朱霖点头称是,心中对这位看似粗犷、实则内心细腻且极具政治智慧的洪武大帝,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这样的君主合作,或许,正是大明之幸,也是华夏之幸。

这时,殿外传来脚步声和马皇后的说笑声,看来是她们从乾西宫回来了。

朱元璋示意朱标将桌上有关盐策和朝政的笔记收好,谈话暂时告一段落。

马皇后和金萌萌、朱晴、常氏和燕王妃一同走进殿来,身后还跟着拉着马皇后衣角的朱福贞,以及一位眉眼英气、大约五六岁、好奇地打量着殿内情形的小姑娘——正是徐达的次女,徐妙清。

小雄英一看到徐妙清,立刻像受惊的小兔子一样,“哧溜”一下钻到了朱标身后,只露出半个小脑袋偷偷张望,引得众人莞尔。

马皇后笑着将方才在乾西宫,朱晴带着对讲机的趣事说了一番,燕王妃徐妙云胎象安稳,精神很好,徐妙清小姑娘更是伶俐可爱云云。殿内气氛重新变得轻松温馨起来。

pS: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这样的朱元璋,朱元璋其实最难塑造,皇帝不是莽夫,我觉得他有他的理智和克制。

接下来的篇幅,都是基本日常了,用一百章铺垫信任,哈哈,我也觉得我好啰嗦,但又舍不得改,没有爽剧情,我觉得慢节奏挺好,虽然数据表现不好,也希望慢节奏的宝子们,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