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翌日清晨,钟鸣鼎食,奉天殿内,文武百官依序肃立。

龙椅依旧空悬,朱标端坐于御阶之下的监国位,面色沉静,目光扫过殿下群臣,不怒自威。

只见前几日还称病告假、闭门不出的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今日竟赫然出现在朝堂之上。

垂首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脸色看起来有些苍白,神情平静,百官发现,今日胡相脸上甚至带着一丝恭顺。

“替身”已然就位,戏台已经搭好。

朱标不动声色,仔细观察着堂下百官的神情。

早朝按部就班地进行,处理了几件日常政务后,朱标清了清嗓子,将话题引向了核心。

目光看向武官班列中的曹国公,沉声问道:

“曹国公,父皇与母后圣驾的行程,如今到了何处?可有最新消息传来?”

李文忠立刻出列,躬身朗声答道:“回禀太子殿下!臣刚接到急报。”

“陛下与娘娘圣驾已安全抵达江浦县行在,一切安好。”

“预计今日午时正刻,便可抵达应天城外!”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顿时一阵轻微的骚动,许多人脸上露出了安心的表情。

也有人露出决绝之色!甚至眼中还有轻蔑!

皇帝皇后平安归来,无疑是给近日平静的朝局投入一颗石子,渐起波澜。

朱标闻言,点了点头:“好!父皇母后平安归来,实乃我大明之福!传令下去,沿途务必加强戒备,确保万无一失!”

“臣遵旨!”李文忠领命退下。

就在这时,胡惟庸上前一步,躬身奏道:“太子殿下,陛下与娘娘圣驾归銮,乃普天同庆之大喜事。”

“然,近日因圣驾暂离,应天府内百姓难免人心惶惶,流言四起。”

“臣以为,为安民心、定社稷,殿下当亲率文武百官,出城相迎,并昭告天下,以彰陛下威仪,示我大明国祚永固,使万民皆知圣主已在朝,可安心乐业矣!”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句句在理,完全是一副忠心为国、为君分忧的贤相模样。

朱标心中暗赞这“胡惟庸”演技精湛,脸上却露出深以为然的表情,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击了两下,随即果断下令:

“胡相所言,深合孤意!” 看向礼部尚书,“刘尚书!”

“臣在!”礼部尚书出列。

“着你礼部即刻着手,筹备迎驾大典!所有在京官员,三品以上者,随孤一同前往西门外二十里处,恭迎父皇母后圣驾!仪式务求庄重肃穆,彰显我皇家威仪!”

“臣遵旨!”礼部尚书躬身领命。

“退朝!”朱标一挥袖袍。

“臣等恭送太子殿下!”百官齐声山呼,依次退出奉天殿。许多人经过胡惟庸身边时,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退朝之后,胡惟庸正欲随众臣离去,却被一名小太监悄悄拦住,低声道:

“胡相,太子殿下请您至乾清宫偏殿一叙。”

胡惟庸目光微闪,点了点头,跟着小太监来到了僻静的乾清宫偏殿。

殿内只有朱标一人负手而立。见到胡惟庸进来,朱标屏退了左右,殿门被轻轻关上。

“殿下。” “胡惟庸”躬身行礼。

朱标转过身,不再有朝堂上的温和,直接问道:“情况如何?各方调度可都到位了?”

“胡惟庸”压低声音,语气肯定:“回殿下,一切均已按计划布置妥当。”

“该来的,基本上都来了。只等陛下圣驾抵达,信号发出,便可收网。”

朱标眼中寒光一闪,又问:“吕府那边,可有异动?”

“胡惟庸”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丝疑惑:“回殿下,这正是蹊跷之处。”

“吕府上下却异常平静,大门紧闭,并无人员频繁出入,也未见有人试图探查相府或与其他势力接触。”

“仿佛……仿佛吕家对此事毫不知情,或者……已然放弃了吕本。”

朱标闻言,眉头微蹙,沉吟片刻,冷笑道:“要么是藏得太深,要么就是断尾求生。孤明白了。”

不再纠结此事,走到一个柜子前,取出一件泛着特殊光泽的背心,递给了“胡惟庸”。

“胡惟庸”接过背心,入手感觉轻盈却坚韧,不由一愣:“殿下,这是……?”

朱标神色凝重地看着他:

“此乃防弹衣,乃海外奇物,可抵御寻常刀剑箭矢,甚至能削弱火铳弹丸之威。”

“今日场面,虽已周密布置,难免有狗急跳墙之徒。你身为‘目标’,处境最险。换上它,贴身穿着,以防万一。”

“记住,孤既用你,便会尽力保你性命无虞。”

“胡惟庸”心中一阵激动,连忙躬身:

“臣……谢殿下厚恩!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殿下所托!”

就在这时,屏风后转出一人,正是徐明。

上前,熟练地帮助“胡惟庸”脱下外袍,将防弹背心贴身穿上,再重新整理好朝服。

穿戴整齐后,“胡惟庸”感觉身上并无太多不适,只是心里多了几分底气。

再次向朱标行礼:“殿下若无其他吩咐,臣便先行告退,去准备迎驾事宜了。”

“去吧。一切小心。” 朱标点了点头。

“胡惟庸”躬身退出偏殿,小心翼翼地离开了乾清宫。

走出宫门时,自然又吸引了不少仍在宫门外徘徊、观察风向的官员的目光。

送走“胡惟庸”后,朱标对侍立在角落的心腹太监王忠吩咐道:

“王忠,传秦王、晋王、燕王、周王,即刻来乾清宫见孤。”

“是,殿下!”王忠领命,快步离去。

不久,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四位亲王便相继来到乾清宫偏殿。

殿外的文武百官,只看到四位王爷神色严肃地进入乾清宫,不久后又带着一口箱子和一名陌生的大太监匆匆离去。

没有人知道,这兄弟五人在这偏殿之中谈了些什么,只是发现四王身边的那位‘大’太监不同寻常。

纷纷互相打听着,就连路过的宫女都脸红心跳的悄悄看着这个高大的太监,心中幻想能与这位做个“对食”也不错…………

殊不知,今日便是改变大明朝堂格局最重要的一天,也是文武百官首次看到朱元璋首次拔刀的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