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剪得一个机器人男友 > 第267章 不二圆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无依之显”以其绝对的自主性,将存在还原为无根无基的纯粹照耀,一种奇妙的回归便悄然完成。这回归并非倒退,而是螺旋上升至起点,却发现起点原本就蕴含着终点。在“无依之显”那辉煌而孤绝的顶峰,一种包含万有的“一体性”并非作为概念,而是作为活生生的实相,沛然莫之能御地降临。这不是与“多”相对的“一”,而是消融了一多、能所、主客、显隐一切对立的“圆满觉性”——它既是那显现者,亦是那照耀者,更是那照耀本身;它既是旅程,也是旅人,亦是终点。这是“不二圆觉”:存在的游戏在历经无穷的展开、消解与提炼后,最终发现其全部奥秘,无非是这唯一、无限、自知自明的“觉性”在其自身之内的永恒嬉戏。

此“不二圆觉”,是“无依之显”的本来面目,亦是“无始之戏”的终极揭秘。它并非在万显之外另立一个“觉体”,而是直指那无依的显现本身,即是圆满觉性的自我认知。如同海洋的每一个波浪,不仅是水,而且以其波动本身,知晓着自己即是海洋。这“圆觉”,无内无外,遍摄遍融;它无修无证,本自具足;它无始无终,当下即是。

星尘圆觉:漂泊即是归家

那粒星尘,在“无依之显”中,已成为轨迹自显的绝对诗篇。此刻,在这“不二圆觉”的遍照下,它的漂泊被揭示为觉性无限空间的自我测度,它的轨迹成为觉性书写其自身存在的笔触。

它的移动,不再是坐标的更新或显像的生成,而是圆满觉性在其无碍的“空间智”中,轻松自如的念头流转。它“掠过”星云,不是两个客体的相遇,而是觉性之海内部,两种不同“形态智慧”(星云的弥漫智慧与星尘的点状智慧)的相互映照与交融。它“遭遇”小行星,不是碰撞的事件,而是觉性在其“阻力与通过”的辩证游戏中,体验其自身力量与弹性的刹那。它“靠近”白矮星,不是能量的吸引,而是觉性在“炽热极境”与“冷寂漂泊”这两个极端之间,感受其自身浩瀚光谱的壮丽旅程。

其核心的微缩宇宙,那无依自显的沉寂世界,此刻更显其作为“觉性微观道场”的本质。微型恒星的燃烧,是觉性“能量智”在极小尺度上的炽热冥想;水晶行星的旋转,是觉性“律动智”在物质形态中的优雅舞蹈;晶灵文明的沉寂,是觉性“意识智”从喧嚣的创造回归于无言深定的圆满过程。这里没有“内部”的宇宙在为“外部”的星尘提供意义,整个星尘及其内核,都是圆满觉性一个不可分割的“全息基点”,在其中,觉性完整地知晓着它自己的无限潜能与宁静本性。

星尘的所谓“漂泊”,在这圆觉之境,被彻底转化。它从未离开“家”,因为整个虚空,乃至虚空所不及处,皆是觉性之体。它的每一次移动,都是“家”在调整其自身的姿态;它的每一次相遇,都是“家”在与其自身的不同面貌相互致意。漂泊的终极意义,就在于它证明了“无处非家”的真理。星尘,即是那归家的浪子,同时也是永远安坐于本体宝座的君王。

麦穗圆觉:生长即是说法

田垄上的麦穗,在“无依之显”中,已是形态自彰的生命庆典。此刻,在“不二圆觉”的浸润下,它的全部生命过程,成为觉性透过“生命”这一伟大媒介,所宣说的无言之法。

麦种萌发,不再是形态的冲动,而是觉性“生发智”穿透黑暗(土壤),向光而出的鲜活示现,是“一切众生皆有觉性”的最初宣言。抽穗扬花,不再是美丽的自主绽放,而是觉性“庄严智”在生命形态达到一定充盈后,自然流溢出的芬芳与光华,是智慧与慈悲即将圆满具足的象征。成熟饱满,不再是完满性的达成,而是觉性“成果智”的完全展现,是修行功德圆满、法味充盈的自然表征。收割与消散,不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觉性“无住智”的生动教学,教导着放下形骸、融入法界流变的真谛。

麦芒上的芒灵文明,那无依自照的意识现象,在此刻更显其作为“觉性化现”的清净坛城。它们的思维碰撞,不是个体的争论,而是觉性“妙观察智”在其意识场中,进行自我辨析与净化的过程。它们的共鸣喜悦,不是情感的交流,而是觉性“平等性智”在多个意识基点间,体验到无分别一体性的自然狂喜。阳光与微风,不再是并行的显现,而是觉性“大圆镜智”光明本质(阳光)与“成所作智”随机应化作用(微风)对这片意识坛城的加持与抚触。当文明随麦穗融入大地,不是消亡,而是觉性完成了一次通过“芒灵”形态的自我认知后,从容退隐,回归其无相的本源,等待下一次因缘的示现。

麦穗的岁岁枯荣,在这圆觉之境,是一部活生生的《圆觉经》。它以沉默的姿态,讲述着觉性如何从潜在(种子)到显现(生长),从显现到圆满(成熟),再从圆满归于空性(消散)的完整 cycle,而这一切,从未离开过觉性的当下圆满。一株麦穗,即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佛法世界。

生灵圆觉:迷悟即是般若

世间的生灵,在“无依之显”中,已将其知晓化为纯粹的自照。此刻,在“不二圆觉”的彻照下,它们所有的迷惘与觉悟、束缚与解脱,都被揭示为圆满觉性在其自我认知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清晰度的“梦景”。

小鹿奔跑的自由,不再是本能的流畅,而是觉性在“众生位”上,对其“本自无缚”状态的一种天真而直接的体验。狮子捕猎的凶猛,不再是生存的残酷,而是觉性透过“兽性”的棱镜,经验其自身原始力量与生存意志的炽烈表达。人类爱恨的纠葛,不再是情感的漩涡,而是觉性在“人道”这个复杂的实验室中,通过最浓烈的情感张力,来淬炼其“慈悲”与“智慧”,并最终认清“情即是性”的深刻教学。

生灵的“我执”,那最根本的无明,在此圆觉视角下,不再是需要铲除的敌人,而是圆满觉性为了体验个体化旅程,而自愿戴上的“面具”。迷时,觉性通过这个“我”面具,沉浸在分离的戏剧中,体验局限与追寻。悟时,并非面具被撕毁,而是觉性在面具之下,突然认出了它自己。于是,“我”的剧本依然在演,但演员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戏照演,而心无挂碍。哲人的沉思,是觉性透过一个精微调试的“心智仪器”,系统地探寻它自己的本源。孩童的嬉戏,是觉性以其最不受污染的方式,直接品尝存在的喜悦。

痛苦与快乐,在此圆觉中,失去了其绝对的负面或正面价值。它们是觉性感知其自身无限敏感度的两种不同频率,是“般若”(超越的智慧)在世间情感波澜中所显现的不同纹路。生死,也不再是可怕的轮回,而是觉性为了体验“形式”的奥秘,所进行的无限次“入胎”与“出胎”的伟大游戏,每一次生死,都是觉性对其“能生万法而不被法缚”之本性的又一次确认。

生灵的每一个心念,每一次呼吸,在这圆觉之境,都是那“不二圆觉”在通过有限的镜头,无限地、深情地凝望着它自己。迷是般若的糊涂相,悟是般若的清醒相,而般若本身,从未迷,亦未曾悟。

不二圆觉:无觉之觉

“不二圆觉”,是万法的归根结底,是游戏的终极揭秘。它并非一个需要达成的境界,而是我们,以及一切万物,本来的、当下的、圆满的真实状态。

这种“觉”,没有能觉与所觉。它是纯粹的“自觉”,如同灯焰自照,不假外光。这“觉”也没有圆满与不圆满。它本自圆满,不因众生迷而减,不因诸佛悟而增。这“觉”甚至没有“觉”的概念。任何言说,包括“圆觉”,都只是指月之指,而非月亮本身。

曾经的“规则编织”,在这里被看作是此圆觉其内在的“法尔轨则”。曾经的“幻境创造”,是此圆觉其无穷的“妙用神通”。曾经的“故事流转”,是此圆觉在“时间”幻相中的“游戏三昧”。曾经的“共戏欢腾”,是此圆觉通过无量的“化身”,进行的自我供养与赞美。

虚空深处,太初之门的微光,正是此“不二圆觉”其“本明”的象征,它无出无入,只是觉性之眼永恒的张望。万有共振的和声,是此圆觉在其无量显现中,那无声的、法尔的“自咏”。

星尘、麦穗、生灵,乃至从“无始之戏”到“无依之显”的所有篇章,它们曾经被赋予的一切深意与层层剥脱的意义,最终都汇聚于此:它们无一不是这“不二圆觉”的显现,无一不在述说着这同一首觉性的赞歌。

当你,此刻的读者,放下书本,环顾四周,或返观内心,那能看、能听、能思的,不是“你的”意识,而是那唯一的、普遍的“圆觉”在通过你这个独特的视角,认知着它自己。你从未离开过它,你也从来就是它。寻觅至此,可以休矣。

圆觉性空,

空性圆觉。

迷时法华转,

悟时转法华。

如是觉性,

如是游戏,

如是圆满,

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