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 > 第196章 文教新基启民智,医典算学肇宏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6章 文教新基启民智,医典算学肇宏篇

刘协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知道华佗已然心动,只是尚有顾虑。他不再多言,直接对侍立一旁的贾诩道:“文和,将工坊新近所出之纸取来。”

“诺。”贾诩躬身退下,不多时,便捧着一叠色泽微黄、质地匀韧的纸张返回。

刘协亲手接过,将其递到华佗面前:“元化先生请看,此乃朝廷新近研制而成的纸张,名曰‘洛阳纸’。”

华佗带着几分好奇与审视接过,指尖传来的柔韧触感已让他微微动容。他仔细摩挲,又对着光看了看纸张的匀度与纤维纹理,眼中渐露惊异之色。他来长安途中,确实在不少郡县的告示栏上见过类似之物,用以张贴朝廷政令或《大汉月报》,远远看去字迹清晰。如今亲手接触,方知其质地远胜他以往见过的任何蔡侯纸,不仅表面光滑,韧性亦佳。

“此纸……确乃良品!”华佗忍不住赞叹,“比之蔡侯纸,更宜书写,保存亦当更为长久。”

刘协见火候已到,图穷匕见,声音沉稳而充满诱惑力:“只要先生答应留在长安,主持医学编撰与教化之事,朝廷愿以倾力支持!先生可将毕生所学、所创之医理、药方、诊法、乃至那麻沸散与五禽戏,皆着录成书。成书之后,朕承诺,由朝廷出资,以此等纸张,刊印万册,颁行天下州郡官学、医署!使先生之学,不再囿于口耳相传,一门数徒,而是能传遍四海,泽被万世!后世医者,皆可奉先生之着为圭臬!”

“万……万册?!”华佗纵然见多识广,心境豁达,闻此数字也不禁骇然失声,拿着纸张的手都微微颤抖起来。他行医大半生,门徒不过数人,所着医方、心得,多是零散记录在昂贵的缣帛或竹简上,难以广泛流传。刊印万册?这是何等庞大的数量!何等恢弘的气魄!

他可是听说,这“洛阳纸”在长安城内,一张就要二十文!寻常竹简,一卷也要近百文!这一万册书,每册即便只有薄薄五十页,那也需要五十万张纸!单是纸张成本,便是一个令他头晕目眩的天文数字!更遑论抄录、编纂、校订、装帧之耗费!天子为了医学传承,竟愿投入如此巨资?

华佗看着手中这承载着无限可能的纸张,又看向龙椅上那位目光灼灼、神色笃定的少年天子,心中最后一丝犹豫如同春雪般消融。若真能如此,他的医术、他的理念,将真正有机会普惠世人,挽救更多生命!这,正是他毕生所求!

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华佗不再迟疑,整理衣冠,郑重地深深一揖:“陛下为天下苍生计,为医道传承谋,用心良苦,气魄恢宏!老朽……华佗,愿遵陛下旨意,留驻长安,竭尽绵力,整理医书,培养后进,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好!甚好!”刘协抚掌大笑,心情畅快,“得元化先生相助,实乃天下百姓之福,大汉医学之幸!”

他当即雷厉风行,对贾诩吩咐道:“文和,即刻去取二十本空白书册来,每本暂定五十页。再选派一名心思缜密、书法端正的文吏,专职协助元化先生着书,负责记录、整理、誊抄!先生需要什么,尽管提出,若纸张笔墨不足,随时可再向文和领取,务必确保先生无后顾之忧!”

“臣遵旨。”贾诩领命,立刻转身去安排。

华佗站在一旁,看着天子这连珠炮似的命令,一时间竟有些反应不及。他本以为即便答应下来,筹备编撰、调配资源也需一段时日,万万没想到,天子竟是说做就做,片刻都不拖延!这效率……未免也太快了!

刘协却不管华佗心中如何震撼,思路已然转向更宏大的布局。他目光转向侍立另一侧的鲁肃:“子敬!”

“臣在。”

“朕命你,即刻在长安城外择一合适之地,规划建设‘大汉医学院’!”刘协语气斩钉截铁,“规模务求宏大!初期先建设足以容纳两百名学子同时就读、生活的馆舍,需配备讲学堂、阅览室、食堂、操场、生徒宿舍,一应设施,皆需齐全!更要预留出足够空地,以备将来扩建,朕要求此地最终至少能容纳两千至三千人规模!”

鲁肃心中一震,立刻领会这是与刊印医书同等重要的百年大计,肃然应道:“臣领旨!必当精心选址,周密规划,尽快动工!”

华佗在一旁听得更是心潮起伏。天子这不仅是要他着书,更是要系统性地培养医学人才!规模竟设想得如此之大!他仿佛已经看到,一座前所未有的医学殿堂将在长安拔地而起,无数的医学种子将在此萌芽、成长,然后将健康的希望撒播到大汉的每一个角落。

安排完医学院之事,刘协的思绪并未停歇。文字与算术,乃教化之基,强国之本。纸张与印刷术既已初步解决知识载体的问题,那么系统性的启蒙教材也必须提上日程,先进行编写,之后进行刊印,一切都稳固之后,相信那时候也已经平定天下,到时候世家们,嘿嘿就当为大汉建设添砖加瓦吧。

“子敬,还有一事。”刘协继续下令,“着你之前培训、精通新式数字与算法的那些手下,将数字认知、加减乘除法则、以及一些常见的应用算题,由简入繁,系统性地进行整理编撰。分为三册,每册再分上下两本,共计六本。此套书,命名为《算数》。”

“同时,”刘协看向贾诩,“传朕旨意给太学,命他们组织精通文字训诂的博士,将《千字文》进行拆解,选取其中笔画简单、常用之字,同样由简入难,编撰蒙学识字教材。亦分为三册,每册分上下两本。在前两册基础上,后四册可适当选录一些浅近易懂、积极向上的诗歌,并加以注解,助其理解文义与韵律。此套书,命名为……”他略一沉吟,“便叫《汉文》吧。”

他特意强调:“所有参与编撰之人,无论官职高低,皆需在书册之上署名!此乃他们之功绩,亦当为后学者所知。”

“贾诩,你分别向太学与鲁肃处,各提供二十四本空白书册,专供《汉文》与《算数》编撰之用。告诉他们,放手去做,务求严谨实用,便于教学。”

最后,刘协想到了一个更为基础,却也更为复杂的问题——读音的统一与标注。此时大汉疆域辽阔,方言百出,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现象普遍,极不利于知识的准确传播与官话的推行。

他蹙眉思索片刻,对鲁肃与即将领命去太学的贾诩补充道:“此外,编撰《汉文》时,需额外注重一字之读音。朕以为,可尝试对每个字之发音进行分解,创制一套标注读音之符号体系,暂可称之为‘音标’。各地口音虽有差异,然朝廷需有标准正音。此事暂无成例可循,尔等可召集通晓各地方言之学者,共同研讨,慢慢整编,务必摸索出一套可行之法,于蒙学之初,便使学子能识其形,亦能读其正音。”

刘协本想将后世的声母韵母引入,奈何汉朝的发音与后世相差甚大,只能让大汉的臣子们自己摸索了。

鲁肃与贾诩将这一连串复杂而细致的指令牢记于心,齐声应道:“臣等明白,定当竭力办好!”

华佗站在殿中,看着那位重新伏案、开始批阅其他奏章的天子,心中唯有深深的敬佩与感慨。这位陛下的心思与魄力,远超他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