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老夫子之打工皇帝 > 第613集:媒体的深度聚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夫子走出会场时,阳光正好打在走廊的玻璃墙上。他抬手挡了一下,顺手把手机从裤兜里掏出来看了眼。那条短信还躺在收件箱里,没再更新。他合上手机,快步走向电梯。

刚进办公室,前台就追上来递了一叠纸:“陈小姐那边来了不少采访邀约,您看怎么安排?”

老夫子接过名单扫了一眼,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十几家媒体的名字。有财经周刊、产业频道、还有几个流量很大的短视频账号。他点点头,让前台先回去,自己坐到工位上打开电脑。

“老夫子”系统启动后,他把所有媒体名称批量导入舆情数据库。屏幕很快跳出分类结果:五家权威财经类,三家行业垂直类,剩下的是大众平台和自媒体。每家后面还跟着一行小字,是系统根据过往报道风格做的标签。

比如某周刊写着“重数据,喜深挖”,某主播账号则是“爱抓情绪点,倾向制造对立”。

他一条条看完,顺手给陈小姐发了条消息:“下午三点,会议室,聊聊采访的事。”

陈小姐回得很快:“好,我推掉了一个茶歇访谈。”

两点五十八分,她准时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老夫子正在打印一份简报,抬头看了眼说:“坐。”

他把打印好的纸递过去。上面是按媒体类型划分的应对建议。权威类要突出逻辑链条,少用形容词;大众类可以讲点故事,但别太技术化;至于那些喜欢炒话题的账号,能不接就不接。

“重点是这几个。”他指着名单上的三个名字,“他们之前写过几篇偏颇的产业分析,容易断章取义。”

陈小姐翻着材料,忽然笑了下:“你连哪家记者喜欢在结尾加感叹号都标出来了?”

“系统统计的。”老夫子面不改色,“连续三年,八十七篇文章,用了六十九个感叹号。平均每个采访结束都要来一句‘这难道不是警示吗!’”

陈小姐没忍住笑出声:“那我是不是该准备点震惊体回答?‘我们真的没想到!!’”

“别。”老夫子摇头,“你越正经,他们越难扭曲。记住一点,不管问什么,往‘可验证的事实’上拉。数据、案例、流程,这三个最安全。”

她点头记下,又问:“如果问起论坛上那个人呢?他后来有没有再出现?”

老夫子顿了下:“没看到。但他留下的问题有价值——不是所有人都能复制模式,这是事实。我们不用否认,只需要说明‘复制’不等于‘照搬’。”

“就像做菜。”陈小姐接道,“有人照菜谱一克不差,反而不好吃。但懂的人知道火候怎么调,食材怎么换。”

“对。”老夫子敲了下桌子,“你就这么说。”

三点四十分,第一场采访开始。来的是一家财经杂志的女记者,四十岁左右,穿着干练,设备架得很专业。镜头一开,问题也直接。

“您在论坛提到‘路径可复制’,但有地方政府反映落地困难,是否说明您的模式其实依赖特殊资源?”

老夫子虽然不在现场,但通过后台接入了直播信号。他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向陈小姐的平板发送了三个词:土壤、适配、框架。

陈小姐看了一眼,对着镜头说:“任何创新落地都需要适配本地条件,就像种树要先看土壤。我们提供的不是整棵树,而是种子和种植手册。”

记者微微一怔,显然没料到这个比喻。

“江苏溧阳的那个村级工业园,没有拿补贴,靠电费差价回本,十个月盈利。他们用的就是我们开源的技术框架,但做了本地化调整。这不是照搬,是演化。”

她说完,主动调出一张分布图:“目前采用类似协作模式的联合体已有四十七家,分布在七省。存活率高于传统园区十二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可以查到。”

记者在本子上快速记录,语气缓和了些:“所以您认为,关键不是资源多寡,而是方法能否灵活应用?”

“正是。”陈小姐点头,“我们不卖方案,只开放工具。能不能用好,取决于当地团队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采访结束,记者临走前说了句:“您刚才的回答,比我预想的清晰多了。”

等她走后,陈小姐立刻给老夫子发了条语音:“你还在线吧?刚才是不是你给我传了关键词?”

“嗯。”老夫子回了个字。

“下次多传几个,我差点卡住。”

“你发挥得很好。”他打字回复,“比预演还稳。”

接下来两天,陆续又有几家媒体前来采访。老夫子全程监控内容走向。每当发现提问偏向敏感方向,他就悄悄推送提示。陈小姐反应很快,总能自然地把话题引回实证层面。

到了第五场,是个网络视频主播,风格比较活泼。开场就问:“听说你在论坛怼了个专家,是不是觉得同行都在拖后腿?”

这话一出,摄像师都抬头看了眼。

老夫子立刻在后台标记“高风险”,同时发送新提示:拒绝站队,强调共建。

陈小姐笑了笑:“我没怼谁。那位先生提的问题很重要——如果模式不能推广,再漂亮的数字也没意义。所以我才花时间解释路径和机制。”

“而且。”她顿了顿,“质疑不是敌人,沉默才是。有人愿意花时间提问,说明他们在关注,这才是好事。”

主播愣了下,随即点头:“这话我可以剪进去吗?”

“当然。”她说,“原话放就行。”

采访结束后,老夫子调出系统监测面板。几小时内,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经突破百万。正面评价占了七成以上。他正准备关掉界面,突然发现一条异常动态。

某个自媒体账号刚发布预告标题:《专家承认模式难推广,所谓成功只是特例》。

发布时间就在十分钟前。

他立刻标记该账号,同步通知公关团队准备释放完整版访谈视频。同时给陈小姐发消息:“待会有人可能会问你为什么不回应负面解读,提前想好怎么说。”

她回得很快:“我说过的话都在那儿,不信的人不会因为多解释一句就信。但我得对得起听懂的人。”

老夫子看着这句话,停了几秒,然后敲下回复:“这句话别公开说,但你可以用行动表示。”

当天傍晚,陈小姐在行业社群里主动上传了全部访谈文字稿和数据来源链接。没有配文,只有一个文件夹压缩包。

不到半小时,群里就有二十多位从业者转发,并附上自己的验证过程。

“我们上个月刚上线轻量化模块,测试效果超出预期。”

“东北那个试点项目我们也参与了,成本比预估低百分之十五。”

消息一条接一条冒出来。

老夫子坐在办公室,看着舆情曲线从波动转为平稳上升。他关闭系统,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陈小姐的消息:“明天还有两家采访,你要不要来现场?”

他回:“不了,我在后台就行。”

“其实。”她回了个表情包,是一只戴眼镜的猫,“我觉得你现在像个幕后指挥官,动动手指就能改变战局。”

老夫子没回表情,只打了一行字:“只要你不被镜头晃瞎眼,我就放心。”

第二天上午,一家主流财经媒体的专访正式上线。标题是主编临时改的——《她为什么敢说“走得通”?》

节目组剪辑时特意保留了陈小姐说“这是我们一步步踩出来的印子”那一段。画面里她的神情平静,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很清楚。

视频发布三小时,播放量突破五十万。

老夫子正在看数据变化,前台突然打来电话:“陈小姐刚结束采访,现在在三楼咖啡厅,说请您上去一趟。”

他起身走出去,电梯门打开时,看见陈小姐正低头看手机。她抬头见是他,扬了扬手里的杯子:“刚收到一个合作方的消息,说想聊聊技术支持的事。”

老夫子坐下:“先别答应。”

“我知道。”她点头,“等你看过资料再说。”

两人正说着,旁边桌的两个年轻人低声议论起来。

“刚才那个采访你看了吗?”

“看了,讲得真清楚。我还以为这种项目都靠关系拿补贴。”

“人家连审计报告都贴出来了,谁还能黑?”

老夫子听着,没说话,只是把手机屏幕转向陈小姐。上面是一条新消息提醒。

发件人未知。

内容只有一句话:

【你们的数据很漂亮,可惜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