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老夫子之打工皇帝 > 第632集:文化差异的巧妙应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32集:文化差异的巧妙应对

老夫子盯着屏幕,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会议室里没人说话,只有翻译软件断断续续蹦出的字幕在滚动。

刚才还热热闹闹的聊天区,现在一片空白。语音频道里只剩下背景杂音,像是风吹过铁皮屋顶的声音。参会人数从十五人掉到了六人。

他低头看了眼时间——离工作坊开始才过去二十三分钟。

小李坐在旁边,脸色发白。她刚说完那句话后,对面的人就一个接一个退出了。她张了张嘴,想解释,但老夫子抬手拦住了她。

“先别说话。”他说。

他打开金手指,把刚才那段对话复制进去,点了“跨文化分析”。三秒后,报告出来了。

【关键冲突点:直接否定式表达在当地协作语境中等同于公开贬低。该地区技术社群重视贡献认可,批评需前置肯定铺垫。】

老夫子看完,把平板转向小李:“你那句‘不符合标准’,他们听成了‘你们做的都是错的’。”

小李愣住:“可我只是想说……要按规范来。”

“但他们不在乎规范。”老夫子说,“他们在乎自己花时间改的东西有没有被当成一回事。”

他转头看向视频窗口。林工还在,头像亮着。修船的老傅也还在。两人没走,但也没说话。

老夫子按下通话键:“请陈教授上线。”

画面一闪,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出现在角落的小框里。他穿着灰色衬衫,坐姿端正,说话前先停了两秒。

“先别道歉。”他说,“道歉会让他们觉得你在应付。”

“那说什么?”小李问。

“说你看懂了他们的努力。”陈教授语气平稳,“比如,那个pVc外壳,不是解决了问题吗?你就说这个。”

老夫子点头,关掉麦克风静音。

“重启会议。”他说。

几秒后,主屏重新点亮。老夫子的声音传了出去。

“刚才那个防水壳的设计,我们技术组看了三遍。”他说,“它让我们发现,实验室测的防潮数据,跟海边的实际环境差太远。”

弹幕动了一下。

一条消息跳出来:“真的?”

老夫子继续说:“我们现在就在改下一版原型图,已经把你们用的这种密封方式加进去了。编号001方案。”

林工的头像闪了闪,打开了麦克风:“你们不觉得太土了吗?”

“土?”老夫子反问,“能在盐水里撑一个月的就是好设计。我们那些光溜溜的金属壳,在这儿连三天都扛不住。”

有人笑了。聊天区冒出一个表情包——一只螃蟹举着扳手。

气氛松了下来。

老夫子趁机说:“老傅,你上次提的那个铁皮外壳,能不能给我们看看?”

画面切换,老傅的摄像头动了。镜头晃了几下,对准一张木桌。上面摆着一块弯成弧形的旧铁皮,边缘打磨过,还钻了几个小孔。

“我想做成可拆的。”老傅的声音带着口音,“这样坏了换起来快,还能用废料。”

技术团队的人立刻开始记笔记。老周在纸上画结构草图,一边画一边点头。

老夫子说:“这想法很好。我们现在的外壳更换要整台拆,你们这个,十分钟就能换完。”

林工插话:“要是再加个把手,拎着更方便。”

“加上。”老夫子说,“回头我们出个通用支架设计,你们怎么改都行。”

聊天区又热闹起来。有人问能不能用铝皮,有人说试试塑料桶改装。

小李悄悄给老夫子递了张纸条:**还要提标准的事吗?**

老夫子摇头,低声说:“现在不谈对错,只谈能做什么。”

他重新打开主麦:“接下来,我们不做讲解,只做回应。你们有什么改法,尽管试。改完了,拍个视频,发到协作平台就行。”

林工问:“改坏了怎么办?”

“那就说明哪里不行。”老夫子说,“我们最怕的不是改坏,是没人敢动。”

众人安静了一瞬。

然后,林工说了句:“那我明天就拆一台。”

老夫子笑了:“等你拆完,我们直播连线。”

会议节奏变了。不再是单方面输出,而是来回讨论。有人提材料,有人讲工具,还有人说自己村里有个电工,专会修发电机。

老夫子让团队把每条建议都记下来,标上来源地和适用场景。

半小时后,他忽然叫停。

“咱们得定个规矩。”他说,“以后交流,第一句必须是感谢,第二句说发现了什么,第三句再问能不能这么改。”

小李反应过来:“就是‘谢谢+发现+提问’?”

“对。”老夫子说,“不说‘你错了’,要说‘你这个启发了我们’。”

陈教授在视频里点头:“这个结构简单,容易记。”

老夫子当场示范:“谢谢你们做了防水测试,我们发现海边环境比预想的恶劣,能不能考虑在新版本里加强密封?”

弹幕刷出一堆“学会了”。

老周举手:“那要是对方真改错了呢?”

“那就问他怎么想到这么改的。”老夫子说,“弄清楚原因,比纠正错误更重要。”

林工突然说:“其实我第一次焊电路时,把电源正负极接反了,烧了三块板。”

“后来呢?”老夫子问。

“邻居大叔骂了我一顿,但还是帮我买了新零件。”林工笑,“我现在教小孩,都会先讲我烧过的板。”

会议室里一片笑声。

老夫子看着屏幕,发现在线人数回到了十二人。聊天区不断跳出新消息,有人上传了手绘改装图,有人发了短视频链接。

他转头对团队说:“记住今天的事。我们不是去教别人怎么做,是去看别人怎么活。”

小李低声说:“我以为技术沟通只需要讲逻辑。”

“技术是死的。”老夫子说,“人是活的。谁能让更多人动手,谁的技术才有命。”

陈教授这时开口:“建议把这条写进协作守则第一条。”

“已经记了。”老夫子说,“标题就叫:‘所有反馈必须三步走’。”

他让助理建了个共享文档,实时录入规则草案。第一条刚打完,下面立刻有人评论:

“建议加一条:允许用方言录音。”

“同意,翻译软件也能翻。”

“再加一条:改得好,奖励不限于钱,可以要图纸、要零件。”

老夫子一条条看过去,全标了“采纳”。

他正准备继续推进议程,忽然注意到林工的消息。

“我们这边有个老太太,七十岁了,自己给路灯装了定时开关。她不懂代码,但会算时间。她能参加吗?”

老夫子没马上回。

他看向团队:“这个问题,该怎么答?”

小李想了想:“当然能。年龄不是门槛。”

“说得对。”老夫子说,“但她不会用电脑,也不会录视频。”

“我们可以派人去录。”老周说,“或者给她寄个简易拍摄盒。”

“不用那么复杂。”老夫子说,“让她孙子帮忙拍,用手机就行。格式不限,横着竖着都行,声音大点也没关系。”

他亲自打字回复:“您让她改,改完拍一段,哪怕是拍黑屏,只要听见声音就行。”

消息发出去五秒,对方回了个语音。

是一段夹杂着海风和鸟叫的录音。老人的声音很轻,但能听清她在说:“我把开关装在灯杆背面,下雨淋不到,小孩也碰不着。”

老夫子听完,把这段设为协作平台首页推荐案例。

屏幕上,点赞数迅速涨到九十九。

他抬头看墙上的钟。

离原计划结束还有四十一分钟。

他清了清嗓子,准备进入下一环节。

“接下来,请大家看看我们整理的常见改装问题清单。”他说,“第一条,接线柱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