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眼镜的女生站在座位旁,手还举着那张纸,声音有点抖:“您刚才讲的一切……让我想哭。但我们真的能做到吗?”
老夫子原本已经转身,听到这话又停了下来。
他没走下台,只是转过身,看着她,点了点头:“不是做到我这样,而是做到你们自己。”
台下安静了几秒。
有人低头,有人握紧了笔。
主持人立刻接过节奏:“接下来,我们进入‘传承对话’环节,请老夫子为在场的年轻创业者和企业学员,分享更多实战经验。”
灯光变了,屏幕也换了画面,不再是未来预测的时间轴,而是一张朴素的成长路线图,上面标着“起步”“亏损”“团队解散”“第一次盈利”这些字眼。
老夫子走到台前,双手撑在讲桌上:“刚才我说要动起来,但没说怎么动。现在我就把我知道的,全说出来。”
底下的人纷纷翻开笔记本。
一位穿格子衬衫的男人举手:“我去年创业,项目做了半年,投资人撤资,团队走了三分之二。我想坚持,可实在撑不住了。您当年是怎么扛过去的?”
老夫子看了他一会儿,说:“你这情况,我经历过三次。”
全场一静。
“第一次是公司成立第三年,账上只剩三千块,房东贴了断水断电通知。那天我坐在办公室,啃着冷馒头,心想明天就关门吧。”
他顿了顿:“结果第二天早上五点,我醒了,突然想起街口那个煎饼摊。那大姐一年四季都在那儿,冬天裹着军大衣,夏天热得汗流浃背。我就问自己,她能天天出摊,我为什么不能多撑一天?”
有人笑了,笑声里带着酸涩。
“后来我去找她聊过天。她说她儿子在读大学,每个月要五千生活费。她不做,孩子就得打工耽误课。她说:‘我不怕累,就怕孩子将来嫌我没本事。’”
老夫子声音低了些:“从那天起,我告诉自己,再难也不能比一个母亲更没退路。”
台下有人开始记笔记,翻页声沙沙响。
另一个年轻人站起来:“资源少的时候,怎么创新?我们连测试设备都买不起。”
“那就用土办法。”老夫子说,“我最早做产品原型,用的是五金店买的螺丝、旧电脑拆下来的主板,外壳是拿塑料盒自己打磨的。我们测稳定性,就把机器放在阳台上晒一天,晚上拿风扇吹凉了再开机。”
“有人笑我们是‘工地实验室’,可第一个客户就是被我们这股劲打动的。”
他看向提问的年轻人:“你现在缺钱,但你有时间,有脑子,有手。这就够了。别等条件齐全,先做个能用的东西出来。”
那人点点头,坐下了。
后排一位女学员举手:“如果方向错了怎么办?我现在做的东西,市场根本不认。”
“那就快点试错。”老夫子答得干脆,“我每年划出百分之二十预算,专门干‘看起来没用的事’。失败没关系,只要有一次跑通,就能带起一片。”
“可老板只看KpI。”她苦笑。
“那就偷偷干。”老夫子笑了,“找个角落,拉两个信你的伙伴,搞个小项目。别报备,别立项,悄悄做。等做出点名堂,再拿出来谈。”
底下响起一阵笑声。
“我们公司就有个‘荒地组’,三年前成立的,没人知道他们干嘛。今年出了两个专利,现在全公司抢着合作。”
笑声更大了。
主持人笑着插话:“看来不少人都想回去建个‘荒地组’了。”
老夫子也笑:“但记住,不是为了躲监管,是为了保护火苗。新东西刚出来,风太大,一吹就灭。得用手捂着,暖一会儿,才能放出去。”
气氛松了下来,但每个人的眼神都亮着。
一位中年企业家站起来,语气认真:“您说要坚持,可当所有人都否定你的时候,你怎么确定自己是对的?”
这个问题让现场安静下来。
老夫子沉默了几秒,才开口:“我没有确定过。”
众人一怔。
“我一直都在怀疑自己。每次被人骂,我都会想,是不是我真的不行?是不是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他抬头看着对方:“但我有个习惯——不管多难,每天必须完成三件事:见一个客户,改一次方案,开一次会。哪怕没人来,我也对着空椅子讲一遍。”
“做着做着,问题就少了,反馈就多了,路也就清楚了。”
“判断方向对不对,不是靠信心,是靠动作。只要你还在动,数据就会告诉你往哪走。”
那人慢慢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像是在消化这句话。
又有人问:“团队散了怎么办?核心成员被挖走,项目直接停摆。”
“我被人挖走过六次团队。”老夫子说,“最狠的一次,整个技术组集体辞职,第二天就去了竞争对手那儿。”
台下倒吸一口气。
“我当时坐在办公室,整整一天没说话。晚上回家,老婆给我煮了碗面,我看她忙进忙出,突然明白了件事——人会走,但事不会跑。”
“我把剩下的几个人召集起来,重新分工。原来一个人干三份活,现在三个人每人干一份。三个月后,我们做出了更快的版本。”
“后来那家公司用了被挖走的人做的系统,半年后崩溃了。因为他们带走的是代码,带不走每天开会时吵出来的细节。”
有人低声说:“细节才是护城河啊。”
老夫子点头:“制度能抄,流程能学,但一起熬过的夜,争过的架,改过的错,这些是偷不走的。你要靠这个留住人。”
提问一个接一个。
“怎么找第一批用户?”
“早期产品不完美,要不要推?”
“怎么说服家人支持创业?”
老夫子一一回答,没有套话,全是实打实的经历。
说到激动处,他脱了外套,卷起袖子,指着屏幕上一张泛黄的照片:“看见这个仓库了吗?那是我们第一个办公室,冬天漏风,夏天漏水。但我们就在那儿做出了第一款被市场接受的产品。”
“那天晚上大家抱在一起哭,不是因为成功,是因为终于有人愿意付钱买我们的东西。”
台下不少人眼眶发红。
一位学员小声对旁边的人说:“原来他们也这么难过来的。”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主持人看了看表,轻声提醒:“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最后一排站起一个瘦高男生,声音不大但很稳:“您今天说了这么多,有没有哪一条,是您希望十年前的自己早点明白的?”
老夫子笑了。
他拿起桌上的笔,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先做再想。
“我早年太爱规划,总想把所有风险算清楚才行动。结果呢?机会全被人抢了。后来我才懂,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行不行。”
“别等想明白,先动手。错了改,慢了提速,塌了重建。只要不停,你就一直在往前走。”
他放下笔,看着全场:“所以,我现在送你们一句话——不要怕走得歪,只怕原地站。”
掌声一点点响起来。
起初是零星的,接着连成一片。
有人站起来鼓掌,有人低头快速记下最后一句话。
老夫子微微鞠躬,准备离开讲台。
主持人正要宣布环节结束,忽然看到前排一位学员举起手,手里拿着一页写满问题的纸。
“等等!”那人喊,“我还有一问!”
老夫子停下脚步,回头看向他。
那人站起来,还没开口,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
几个穿着不同公司工牌的人走进会议室,手里拿着资料袋,一边走一边低声交谈。
“听说分享会快结束了?”
“没关系,我们录了音,回去听。”
“重点是待会儿的交流会,得抢位置。”
主持人赶紧迎上去:“各位嘉宾来得正好,分享环节刚要收尾。”
老夫子站在台上,看着新进来的人群,又看了看举着手的学员。
他抬起手,示意大家安静。
然后说:“问题,永远问不完。”
他走回讲桌,重新拿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