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北侯府一场惊心动魄的难产,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汴京这潭深水,激起的岂止是涟漪,更是席卷朝堂与后宅的滔天巨浪。表面是妾室争风扣留太医的内宅阴私,内里却是新帝登基后,新贵与旧臣势力第一次正面、激烈的碰撞。
一、 事发当日,火药桶炸响
西跨院内,张桂芬的痛呼由强转弱,生命悬于一线。东跨院中,小邹氏矫揉造作的呻吟与邹大舅堵门的无赖行径,彻底寒了所有明白人的心。当明兰挺着孕肚,眉宇间凝着冰霜,带着人直闯东跨院“抢”回太医时,她手中虽无真剑,那份决绝的气势却比真剑更利,生生劈开了笼罩在沈府上空的魑魅魍魉。
英国公夫人疾驰而至,目睹女儿险死还生,积压的怒火与后怕瞬间爆发。她立于院中,指着闻讯赶来、面色青白交加的沈从兴,字字如刀,叱问直刺心扉:“沈国舅!这便是你承诺的善待我女?宠妾灭妻,纵容贱婢谋害正室嫡子,你沈家的门风,便是如此吗?!”更当众撕破小邹氏赖以生存的假面,“什么救侄流产!不过是你邹家自导自演,博取同情、挟恩图报的戏码!” 沈从兴如遭雷击,哑口无言。遮羞布被彻底掀开,丑陋的真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二、 三家博弈,牌面尽出
英国公府的反应快如雷霆。不等沈家给出交代,英国公夫人便亲自将刚刚生产、身体虚弱的女儿和初生的外孙,连同乳母医女,浩浩荡荡接回了英国公府。随即,府中放出风声:“威北侯府既无正妻立足之地,我国公府的女儿,也不屑再留!已备好和离书,只待官府用印!”
此举直击要害。英国公乃军中柱石,旧部遍布边关。一旦与代表新帝势力的沈家决裂,无异于宣告老牌勋贵集团与新帝离心,边关局势顿时暗流汹涌。新帝闻讯,亦是心头巨震。
邹家却依旧冥顽不灵,试图胡搅蛮缠。四处散布“妾室亦有诰命,同品尊贵,张家仗势欺人,不把皇后恩典放在眼里”的言论,企图混淆视听。殊不知,此等言论彻底激怒了秉持礼法的清流言官,舆论未倒向张家,反噬之力已悄然酝酿。
沈家与宫中的沈皇后,顿时被架在火上。一边是必须安抚的、代表根基的禹州旧部邹家,一边是绝不能失去的、象征正统与稳定的英国公府。权衡之下,沈皇后只得“舍车保帅”,先是拆了自己凤冠上的明珠,以“治家不严,愧对功臣”之名送至英国公府赔罪,继而素服向皇帝请罪。皇帝亦不得不随之下了罪己诏,言及“未能体恤老臣,致使功臣寒心”。帝后自折颜面,才勉强稳住即将倾覆的船身。
三、 朝堂风雷,倒沈浪潮
御史台的风闻奏事此刻展现了惊人的效率。十二道措辞激烈的奏章接连呈上御案,弹劾内容层层递进:从沈从兴“私德不修,宠妾灭妻,不堪为三军表率”,到邹家“放印子钱、抢占民田、逼死人命,罪证确凿”,再至小邹氏“谋害当家主母,心肠歹毒,国法难容”!条条罪状,最终指向的都是新帝赖以登基的“禹州旧部”的素质与忠诚。
老臣集团趁机发难。首辅韩大相公于朝会之上,当众掷地有声:“皇后欠邹家是私情,沈家欠英国公是国情;私情可缓,国情不可缓!”一语将事件拔高到江山社稷安危的高度,逼得新帝必须在“情”与“法”、“新”与“旧”之间做出决断。
皇帝陷入两难。重罚沈家与邹家,是自断臂膀;若不罚,则必然失去以英国公为首的老臣支持,甚至可能迫使他们都向垂帘听政的太后靠拢。万般无奈之下,最终裁决带着壮士断腕的决绝:小邹氏褫夺诰命,即刻发配偏远庄子,非诏不得回;邹大舅数罪并罚,流放岭南,遇赦不赦;沈从兴罚俸三年,暂留原职,以观后效。以此惨重代价,换得英国公府未曾真正递出那封和离书。
四、 兰言点破,尘埃落定
英国公府内,张大娘子张桂芬看着父亲准备好的和离书,心中五味杂陈。有委屈,有愤懑,亦有解脱的冲动。明兰前来探望,见她神色,轻声问道:“姐姐日后,有何打算?”
张桂芬苦笑:“离了那泥潭,或许干净。”
明兰却摇头,目光清亮而冷静:“姐姐,有时逃避并非解脱。你今日退一步,旁人便进一步。你不压在命头上,命就要压在你头上。姐姐甘心让那起子小人,最终得意?甘心让令郎,日后在威北侯府中,仰人鼻息?英国公府的荣耀,需要有人在那个位置上,去争,去守。”
一语惊醒梦中人。张桂芬眼中迷茫尽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属于将门虎女的坚毅与斗志。她不是为了那个优柔寡断的丈夫,而是为了张家的名声,为了自己儿子的前程,必须回去,而且必须赢!
帝后听闻张桂芬愿意回府,如蒙大赦,立刻顺水推舟。皇后再次脱簪请罪,言辞恳切;皇帝更是亲自屈尊,赴英国公府“劝和”,给足了张家天大的颜面,也将“忠君爱国”的扣子,重新牢牢扣在了英国公身上。
五、 余波荡漾,格局新定
这场由难产引发的风暴终于渐息,朝堂格局却已悄然改写。
沈家虽保住了兵权,但“宠妾灭妻”的污名已深深烙印,声望一落千丈。英国公府借此一战,不仅清除了女儿身边的毒瘤,更展现了其在军中和朝堂的深厚影响力,俨然成为老臣派的核心旗帜。明兰“提剑救友”(虽未真提,其势已彰)的事迹传遍汴京,贵妇圈中戏称“顾侯夫人有三宝:马球、护短、提剑跑”,令她名声大噪,顾侯府与英国公府的生死同盟亦就此结成。而邹家彻底失势,沈从兴断去一臂,日后只能更紧密地依靠与张家、顾家的联盟。
一场内宅风波,终成新旧势力博弈的棋局,而明兰在那至暗时刻的挺身而出,所种下的“兰因”,已然结出了影响深远的“絮果”。这汴京的天,看似未变,实则风云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