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大秦:贴贴抱抱,为统一加速 > 第105章 他国谋与太后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晚膳用罢,夜色已深。

安秦君府内灯火通明,驱散了初秋的寒意。

燕丹亲自吩咐侍从,将府中一处清净雅致的厢房收拾出来,供王龁暂住。

老将军虽被罢免了官职,但爵位仍在,安秦君府的礼遇,也算给足了他颜面。

一切安排妥当,燕丹与王龁一同将秦王嬴政送至府门外。

车驾早已备好,嬴政临上车前,回头深深地看了燕丹一眼,那眼神复杂,包含了感激、释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微微颔首,便登车离去,玄色的车驾很快消失在咸阳寂静的街道尽头。

送走嬴政,府门前只剩下燕丹和王龁二人。

夜风拂过,带着些许凉意。

王龁望着车驾消失的方向,又转头看向身旁身姿挺拔、面容在灯笼光晕下显得格外清俊的燕丹,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又浮现出傍晚时分,少年秦王如同小豹子般将燕丹扑倒在地、骑在身上“逼问”的那一幕……

“这安秦君与大王之间……”王龁心里嘀咕着,“虽看似君臣,却又透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亲昵……”

他甩甩头,将那些不合时宜的念头抛开,目光落在燕丹身上,变得郑重而感慨。

回想今日种种,从朝堂受辱,到负气离宫,再到被燕丹追回,聆听那一番振聋发聩的分析……王龁心中五味杂陈。

他长长叹了口气,语气真诚,带着历经沧桑后的通透:“安秦君,今日……多谢了。若非君上一席话,老夫恐怕真要铸成大错,抱憾终身。”

燕丹笑了笑,语气平和:“老将军言重了,丹只是不忍见明珠蒙尘,良将远走罢了。”

王龁摇摇头,目光灼灼地看着他:“老夫征战半生,见过的人不少。如君上这般,既有奇思妙想,能造马具、新粮、利农器,又有玲珑心思,通晓大局,更能……嗯,能安抚……大王心绪者,实属罕见。”

他顿了顿,由衷地感叹道:“大王年少,身处漩涡,能有君上在身旁辅佐,实乃……大王之福,亦是我大秦之幸啊!”

这番话,出自一位被罢黜的老将之口,分量极重。

它不仅仅是对燕丹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其立场和价值的最高肯定。

燕丹闻言,只是淡淡一笑,并未接话,目光望向深邃的夜空,心中却道:“福气?幸事?或许吧。只希望这份‘福气’,将来不会变成催命符才好……”

他转移了话题,关切道:“夜色已深,老将军今日劳心劳力,还是早些歇息吧。府中虽简陋,一应物事俱全,将军有何需要,尽管吩咐下人便是。”

王龁拱手:“有劳君上费心。那……老夫便先行告退。”

看着王龁在仆役引领下走向厢房的背影,燕丹微微松了口气。

总算把这头倔强的老狮子暂时安抚住了,未来的变数还很多,但只要人留在秦国,就总有转圜的余地。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燕丹于咸阳城内巧妙周旋,化解内部潜在危机的同时,秦国外部,因伐魏大胜而引发的波澜,正以更汹涌的姿态,冲击着山东六国本就脆弱的神经。

首当其冲的,便是与魏国唇齿相依、同属三晋之地的韩国和赵国。

韩国,新郑王宫。

韩王安捏着前线传来的、详细描述秦军新式军粮、新式军功制度以及其恐怖战斗力的密报,手指都在微微颤抖。

他面色苍白,对着殿下的几位心腹重臣,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恐慌:“诸位爱卿……秦……秦国经此一役,锋芒更盛!其势……其势已难遏制!若再任其东出,我韩国……首当其冲啊!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殿下一片死寂,人人面色凝重。

硬抗?韩国积弱,拿什么去抗?

求和?魏国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割地赔款,无异于饮鸩止渴!

就在这时,一位老臣颤巍巍出列,眼中闪过一丝诡谲的光芒:“大王,老臣有一计,或可……缓秦之势。”

“快讲!”韩王安如同抓住救命稻草。

老臣阴恻恻地道:“秦国虽强,然关中之地,渭水流域,时有旱涝之患,粮食产出,终有瓶颈。我韩国虽弱,却有一宝,可解此忧……”

他顿了顿,吐出两个字:“水工!”

“水工?”韩王安一愣。

“正是!”老臣解释道,“臣闻秦国丞相吕不韦,曾广发招贤令,求取天下治水之才。我韩国境内,有一水工大家,名曰郑国,精通水利,善于修渠引水,可化旱地为沃土!”

“大王可密遣郑国入秦,假意投效,并向秦王献策,于关中修建一条大型水渠,引泾水灌溉渭北旱塬!此渠若成,固然能利秦之农,然修渠之事,工程浩大,需征发数十万民夫,耗资巨万,耗时至少十载!在此期间,秦国国力必被此渠拖累,无力大规模东出!此乃……疲秦之计!”

韩王安闻言,眼睛猛地亮了起来!

妙啊!此计阳谋!

表面上帮秦国解决粮食问题,实则拖住其扩张步伐!

只要争取到十年时间,天下局势,未必没有变数!

“好!好一个疲秦之计!”韩王安拍案叫绝,“立刻去办!重赏郑国家人,命其务必取信于秦,促成此渠!”

与此同时,赵国,邯郸王宫。

赵王偃同样收到了秦军大胜的噩耗,忧心忡忡。

与韩国的“技术流”阴谋不同,赵国的谋士,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处,投向了秦国那看似固若金汤的权力核心中的一个……或许可以撬动的缝隙。

“大王,”一位谋士进言道,“秦国如今,吕不韦权倾朝野,秦王年幼,看似铁板一块。然,臣观之,有一人,或可成为突破口。”

“何人?”赵王偃急切问道。

“便是当今秦国的太后——赵姬!”谋士眼中精光闪烁,“赵姬虽贵为秦太后,然其出身,皆在我邯郸!其母家、故旧,多在赵国!昔日其在邯郸为质时,与我赵国宗室、豪族,亦有往来。此乃……血脉乡情之纽带!”

他压低声音:“若能设法与赵姬重新建立联系,动之以情,晓之以利,使其在秦国朝堂之上,为我赵国稍作回旋,或在其子秦王耳边,吹些‘和睦’之风……天长日久,未必不能影响秦国之策!至少,可延缓秦攻赵之兵锋!”

赵王偃沉吟片刻,缓缓点头。

这是一条险棋,但也是一条可能直击要害的棋路。

利用赵姬的出身和可能存在的故国情怀,从内部软化秦国……

“此事……需极其隐秘,人选亦需精挑细选。”赵王偃沉声道,“务必寻一能言善辩、且与赵姬有旧者,方可成事。”

“臣,明白!”

夜色中,来自新郑和邯郸的密使,携带着各自的使命,悄然离开了国都,向着西方那座令人畏惧的黑色城池——咸阳,疾驰而去。

一场围绕秦国展开的、更加隐蔽也更加险恶的博弈,悄然拉开了序幕。

而风暴眼,似乎正指向那深居简出的太后宫闱,以及那位沉迷于麻将和美食的年轻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