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18章 八百里加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淮安稽查组的密奏与陈宽的单独汇报,通过不同渠道,八百里加急,以最快的速度送达了北京紫禁城。

首先掀起波澜的,并非朝会,而是司礼监。

当陈宽密报中提及李鐩曾私下与致仕漕运总兵胡彪会面,虽未提及具体内容,但字里行间暗示“或有接触”时,刘瑾那双细长的眼睛里,瞬间闪过一丝精光。

只此一事,刘瑾的渠道之强可见一斑。

他立刻嗅到了机会的味道。王琼、林俊是清流,难以拉拢,但这个李鐩…或许是个可以分化、利用的突破口。

他马上召来心腹太监,低声吩咐:“去,把工部李侍郎与淮安致仕胡某人夜宴的消息,‘适当’地透露给都察院那边我们的人知道。记住,要‘不经意’地透露,重点在于李侍郎可能‘受到地方势力游说’。”

他这一手极其毒辣。

一旦消息在都察院传开,那些本就对稽查组抱有敌意,或者想借此案打击异己的言官,必然会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扑上来,弹劾李鐩“结交地方”、“意图徇私”。

这既能打击李鐩,扰乱稽查组,也能将水搅得更浑,为他刘瑾下一步动作创造空间。

果然,不过两日,几份弹劾工部右侍郎李鐩在淮安稽查期间,私下接触与案有涉的地方致仕官员,“行为不检,有碍司法公正”的奏疏,便摆在了通政司的案头。

虽然措辞还算克制,但矛头直指李鐩,意图明显。

消息传到内阁,刘健与李东阳相视苦笑。

他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党争的苗头,已经开始借由淮安案,烧向京官了。

“宾之,你看此事…”刘健揉着额角,感到一阵无力。李鐩是工部侍郎,地位不低,若因此事被卷入弹劾漩涡,不仅影响稽查,更会加剧朝局动荡。

李东阳面色阴沉:“元辅,此乃有人唯恐天下不乱!李鐩或有不当,然此刻弹劾,其心可诛!当务之急,是稳住稽查组,不能自乱阵脚。是否…我等联名上奏,为李鐩稍作辩解,同时督促王琼等尽快结案,以息纷争?”

就在内阁商议对策之时,乾清宫内的梁正(朱厚照),正同时看着三份文件:王琼等人联名呈报的淮安案初步审查奏疏(隐去了涉及京官的具体名字,但暗示存在更上层牵连)、陈宽密报(详细描述了稽查组内部分歧及李鐩夜宴之事)、以及那几份新到的弹劾李鐩的奏章。

他靠在龙椅上,指尖轻轻敲打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发出笃笃的轻响。

暖阁内冰盆散发着丝丝凉气,却驱不散他眉宇间那抹深思。

情况比他预想的更复杂,也更有趣。稽查组并非铁板一块,王琼的稳重、林俊的激进、李鐩的摇摆、陈宽的观望,都在他的意料之中,也是他刻意营造的平衡。

而刘瑾在背后的小动作,更是证明了宦官集团对此事的高度“关注”和试图掺和的野心。

李鐩的夜宴,是官场常态,但也暴露了其意志的不坚定。是否要借此敲打一下?弹劾李鐩的奏章,来得如此之快,显然是有人推波助澜。

这背后是刘瑾,还是其他对漕运利益关切的人?

他沉思良久,然后提起了朱笔。

首先,在那份弹劾李鐩的奏章上批红:“漕运稽查,事关重大。李鐩身为钦差,当谨言慎行,避嫌远疑。着其据实回奏与胡某会面情由。然稽查未毕,不宜以风闻之事动摇任事之臣。该部知道。”

这番批示,既敲打了李鐩,要求他做出解释,又没有支持弹劾,稳定了稽查组的基本盘,显示了他对大局的掌控。

接着,他在王琼等人的联名奏疏上批红:“淮安诸犯,罪证既确,依律严惩,勿得宽纵。供出牵连,朕已览悉。着尔等继续详查,务得实据,密封奏来。漕运事宜,不可因查案废弛,当有专人负责,维持转运,毋误军国。钦此。”

他明确支持了继续深入调查,要求寻找“实据”,这是对林俊某种程度上的支持;同时也强调不能影响漕运,这又部分回应了李鐩(以及其背后势力)的担忧。至于“专人负责”,则留下了操作空间,或许可以借此安抚李鐩,让他将功折罪,专注于恢复漕运实务。

最后,他给陈宽下了一道密谕:“暗中留意李鐩言行,若有确凿徇私证据,即刻密报。其余诸人,亦需观察。淮安官场动向,密切注意。”

八百里加急的驿马,再次从京师出发,带着皇帝的意志,奔向风雨欲来的淮安。

梁正放下笔,目光透过窗棂,望向南方。

他知道,自己的批示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将在淮安乃至整个朝堂,激起新的涟漪。

而他,则稳坐钓鱼台,静观其变,并准备随时收网,或者…抛出新的鱼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