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53章 情报工作—算盘与黑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3章 情报工作—算盘与黑板

“情报分析司”内,灯火常明。

黑板上的“漕运新规执行阻力关联图”变得更加复杂,节点增多,线条纵横交错,旁边标注的“天竺数字”和简写符号也愈发密集。

顾云卿眉头紧锁,盯着刚刚送来的几份密报。

“镇江府丹徒县,书吏刘能,其子近日在城中‘宝昌银楼’购入金镯一对,价值不下百两。刘能年俸不过二十石米,折银不足十五两。”一名青衫分析员汇报道,手中拿着从市井线人处得来的消息。

“常州府武进县,漕帮小头目张猛,与其把兄弟在‘醉仙楼’连饮三日,挥霍无度,口出狂言,称‘新规?屁!老子有的是路子’。”

“西苑王待诏处再次确认,镇、常两府近半月漕粮入库数据,损耗率低至四分,且各仓数据高度一致,几乎无波动,不符合常理。”

一条条看似孤立的信息,被汇总到分析司,经过筛选、比对、分析。

顾云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镇江\/常州胥吏集团”节点旁,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并在旁边标注:“资金异常流动?统一口径?疑似新型舞弊?”

“他们不可能凭空让损耗消失,”顾云卿喃喃自语,“要么是虚报入库数量,要么是在我们尚未注意的环节做了手脚…比如,运输途中?或者…计量工具?”

他猛地转身:“立刻查!镇、常两地近期有无新制或校验过量斛、秤砣?有无同一批胥吏在不同仓场间轮换?重点查与漕帮往来密切的胥吏!”

分析司再次高速运转起来。算盘声噼啪作响,负责文书检索的分析员在浩如烟海的旧档中寻找蛛丝马迹,负责外部联络的则通过特定渠道,将调查指令传递给外勤的锦衣卫力士。

旬日后,一份初步分析报告摆在了石文义的案头。

报告指出,镇、常两地可能存在一种新型的、更加隐蔽的集体舞弊模式:胥吏与漕帮勾结,通过私自铸造、使用略小于官颁标准的“私斛”、“私秤”在征收环节盘剥粮户,但入库时仍按官斛计量,从而制造出“低损耗”的假象,而实际多收的粮食,则通过漕帮渠道私下贩卖,利益由胥吏、漕帮及可能涉及的仓场官员分润。其操作流程隐秘,且由于是集体行为,内部互相包庇,难以查证。

石文义看着这份逻辑清晰、推论大胆却又环环相扣的报告,心中震撼。

若在以往,仅凭几条风闻和资金异常,根本不足以形成如此明确的调查方向。

他立刻将报告密奏朱厚照。

朱厚照览奏,眼中寒光一闪。果然,旧的利益链条被打断,新的、更狡猾的变种立刻出现。

“告诉石文义,按分析司指引,秘密抓捕丹徒县书吏刘能、武进县漕帮张猛。不必动刑,分开突审,重点询问‘私斛’来源、流转环节及分赃明细。撬开他们的嘴,拿到实证!”朱厚照下令,“动作要快,避免打草惊蛇!”

与此同时,朱厚照也意识到情报分析司的价值远超预期。

他下旨,将分析司的权限提升,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直接调用户部、工部部分非核心档案数据,并增拨经费,用于发展更隐秘的外部信息源。

分析司的地位悄然提升,那些身着青衫的分析员们,虽然品级不高,却掌握着洞察时局的关键钥匙。

他们不再仅仅是锦衣卫的附属,开始成为一个独立且至关重要的情报分析核心。

而这一切,都依赖于那看似不起眼的“天竺数字”、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和对海量信息的梳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