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117章 涟漪渐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孙铁柱率领的“锐士哨”在宣府镇初露锋芒,如同一块投入北疆静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其影响远超一次小型遭遇战本身。

宣府镇总兵衙门内,杨一清再次仔细阅读着孙铁柱和张秀才联名呈上的、关于此次战斗的详细报告,以及附带的《前沿墩堡防务改进建议》。

报告不仅复盘了战斗过程,更着重分析了“迅雷铳”在防御作战中的优势、小队战术配合的关键,以及参谋人员(张秀才)在情报分析、预案制定和临机决断中发挥的作用。

“以铳制骑,依仗射程与火力,挫敌锋芒于百步之外;小队突击,如臂使指,专攻敌混乱之要害;文士参赞,运筹帷幄,使武夫之勇得用于关键之处……”杨一清喃喃自语,昏花的老眼中闪烁着越来越亮的光芒,“此非简单械利,实乃战法之变也!”

他不再犹豫,立刻挥毫,写就了一份言辞恳切、论据扎实的奏疏。在奏疏中,他盛赞了京营新军带来的新气象,详细阐述了新式火器与参谋制度对于提升边军战力、有效遏制北虏袭扰的巨大潜力。他并未冒进地请求全面换装——那既不现实,也易招致守旧派更激烈的反对——而是极为务实地提出了一个“试点”方案:

“……臣愚见,可否于宣府镇,仿京营新军之制,暂编练一‘试锋营’,员额定为五百。精选边军悍卒,配发部分新式火器,选派得力将领及参谋人员统带,专司应对小股虏骑侵扰及执行特定出击任务。一则,可验证新法于九边之实效;二则,可为边军革新积累经验,培养骨干;三则,若确有奇效,亦可逐步推广,诚为固本强边之良策也……”

这份奏疏,连同孙铁柱的战报和张秀才的《建议》,被杨一清以六百里加急,直送京师。

几乎与此同时,关于“锐士哨”北疆首战告捷的消息,也通过锦衣卫的渠道和《京报》的报道,迅速传遍了京城。

京西大营内,周遇吉接到孙铁柱的捷报和杨一清的赞誉,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如释重负的笑容。他知道,这一步走对了!新军的价值,终于在真正的战场上得到了验证。

他立刻下令,将战报和杨一清的评语在武备学堂和全军公示,极大地提振了新军的士气,也让那些原本对新法持怀疑态度的军官彻底闭上了嘴。

“杨总督所请‘试锋营’,乃金玉良言!”周遇吉对麾下将领道,“我新军虽锐,然员额有限,难以兼顾四方。若能在九边要地都扎下几颗这样的‘钉子’,以点带面,则我大明边防,必将焕然一新!”他仿佛看到了新军理念如同星火,开始在帝国漫长的边防线上点燃。

而在紫禁城内,梁正看着杨一清的奏疏和随附的战报,脸上的笑意更深。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京营新军不仅是保卫京师的拳头,更应该是播撒改革种子的平台。杨一清的识货与务实,让他非常满意。

“准杨卿所奏!”梁正朱笔一挥,“着兵部、工部,会同京营,速议‘试锋营’编练事宜。所需‘迅雷铳’及弹药,由京营武备司(原械备所升格)优先拨付。人员遴选,由杨卿与周遇吉会商而定。”

这道旨意,标志着京营新军的改革模式,正式获得了向边军输出的“许可证”。

朝堂之上,原本一些对京营耗费巨资颇有微词的声音,在宣府镇实实在在的战绩面前,也暂时偃旗息鼓。

杨廷和趁热打铁,在内阁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强军乃立国之本”,并将杨一清的奏疏作为重要议题讨论,顺利推动了“试锋营”计划的落实。

利益,永远是最好的说服剂。当边镇的将领们看到,采纳新法、使用新器不仅能打胜仗,还能优先获得朝廷的资源倾斜时,原本的抵触情绪便开始悄然转变。

一些嗅觉敏锐的边镇总兵、巡抚,已经开始私下打听,如何才能让自己的部下也进入下一批“试点”名单。

这股由北疆刮起的改革之风,甚至隐隐影响到了遥远的东南。

月港,文贵在处理繁杂政务的间隙,也看到了《京报》上关于北疆战事的报道和朝廷对杨一清奏疏的积极回应。

他放下报纸,对身旁的王良和顾云卿感叹道:“杨总督老成谋国,周遇吉练兵得法。北疆若能借此强固,则我东南海疆,后方无忧矣!”

他敏锐地意识到,军事改革的成功,将为开海政策提供更稳固的武力保障和更有利的朝堂环境。他更加坚定了在月港推行《则例》、建立稳固秩序的信念。

涟漪渐涌,终成浪潮。京营新军在宣府镇的初试啼声,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战斗的胜利。

它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大明帝国略显僵化的军事肌体,开始激活更深层次的变革。

从京畿到边关,从陆地到海洋,一场旨在重塑帝国武力与秩序的宏大布局,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悄然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