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192章 播州宣慰使的落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鹰岩上的战斗,并未因猿啼涧的突破而立刻结束,反而进入了最血腥、最混乱的巷战与清剿阶段。

杨友及其最核心的死党,退入了岩上最坚固的、由数个天然洞穴改造而成的内堡,凭借复杂的地形和积存的少量物资,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京营士兵虽然攻入了核心区,但在狭窄的洞穴、陡峭的石阶上,火器难以施展,更多依靠弓弩和短兵相接。

每一处隘口,每一座石屋,都可能爆发惨烈的争夺。杨友麾下的死士深知罪孽深重,投降也是死路一条,故而抵抗得异常疯狂。

周遇吉亲临前线指挥,他并未急于强攻内堡造成更大伤亡,而是采取了“分割包围,逐步压缩”的策略。

他命令部队依托已控制的区域,构筑工事,将内堡彻底孤立。同时,让被俘的、以及主动投降的苗兵头目前往阵前喊话,进一步瓦解守军士气。

“岩上的弟兄们!杨友大势已去!不要再为他卖命了!”

“官军说话算话!放下兵器,出来投降,饶你不死!”

“看看我们!我们有饭吃,有盐巴!”

喊话声、劝降声,伴随着零星的厮杀和伤者的哀嚎,在老鹰岩上空回荡。

负隅顽抗的空间被一点点蚕食,内堡中的粮食和饮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绝望的气氛,如同浓雾般笼罩着杨友最后的巢穴。

与此同时,在远离战火的贵阳城,黔国公沐崑的府邸内,一场更为隐秘的“战后清算”已在酝酿。

沐崑拿着周遇吉从锦衣卫骆秉良那抄送来的、关于部分贵州卫所军官与杨友勾结的初步证据,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这些蠹虫,不仅差点葬送了他的前程,更让沐家世代镇守的西南险些陷入大乱。

“去,把都指挥使司的张副将、李佥事‘请’来。”

沐崑对身旁的心腹家将下令,声音冰冷。

“告诉他们,本国公有些关于军务的事情,要向他们‘请教’。”

他必须抢在朝廷锦衣卫大规模介入之前,清理门户,至少,要掌握主动权,展现出沐家整顿地方的决心和能力。

这是他对皇帝和周遇吉必须做出的交代,也是维系沐家在西南地位的关键一步。

而在帝国的北疆,宣府总兵府。

杨一清也收到了通过兵部系统转来的西南捷报抄件。

他仔细阅读着周遇吉如何利用内应、攻坚克险的战例,尤其是其中关于火器使用和山地作战的细节,若有所思。

“来人,传令‘试锋营’及各新编营主官,明日校场议事!”

杨一清决定,要结合西南的战例,重新审视和调整宣府新军的训练大纲。

南方的山地丛林战与北方的平原骑兵对抗固然不同,但那套重视情报、强调各兵种协同、以及关键时刻敢于投入精锐近战搏杀的理念,是相通的。

他不能让自己的改革闭门造车。

京城,西苑灵台。

连续数日不眠不休的试验,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

一个年轻的工匠在一次近乎赌气的尝试中,将研磨极细的火药与用极稀的糯米浆混合,然后在一个带细孔的铜筛上轻微揉搓,使其形成细小的颗粒,再置于温火上极其小心地烘干。

出乎意料,这次制成的颗粒火药,不仅成型较好,不易碎裂,而且在试燃时,发出了比粉末状火药更猛烈、更迅速的爆燃声!

“成了!鲁大人!您看!”年轻工匠激动地捧着那一小撮灰黑色的颗粒,冲到鲁胜面前。

鲁胜小心翼翼地接过,仔细观察,又亲自点燃一小撮。

那迅猛的燃烧速度和释放的能量,让他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快!记录下所有流程和配比!重复试验!我们要确保这不是偶然!”鲁胜的声音带着颤抖的兴奋。

虽然这还只是实验室阶段的成功,距离大规模稳定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方向无疑是对的!

他们终于叩开了一扇至关重要的大门。

老鹰岩上,负隅顽抗的第七日。

内堡中传来阵阵骚动和争吵声,甚至隐隐有兵刃相交的声音。显然,饥饿、绝望和内讧,正在吞噬这最后的堡垒。

周遇吉站在指挥位置上,听着里面的动静,知道总攻的时机已经到了。

“传令!孙锐部,准备突击!”

然而,就在京营士兵摩拳擦掌,准备发起最后一击时,内堡那扇用巨木加固的大门,却从里面被缓缓打开了。

几个形容枯槁、丢盔弃甲的苗兵,用长矛挑着一颗血淋淋的首级,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后面跟着一群面如死灰的俘虏。

那首级,赫然正是播州宣慰使,叛酋杨友。

一名投降的小头目跪在地上,用带着哭腔的苗语混杂着生硬的汉话喊道:“将军饶命!杨友……杨友欲带我等死战,我等不愿陪葬,已……已将其诛杀!乞降!我等乞降!”

持续数月的播州之乱,其核心人物,最终竟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了他充满野心与暴戾的一生。

是内部火并,还是绝望下的无奈选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场震动西南的叛乱,随着杨友的首级呈上,终于可以宣告平定。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老鹰岩,传向山下的营寨,传向贵阳,并即将以更快的速度,飞向北京的紫禁城。

周遇吉看着那颗双目圆睁、似乎仍带着不甘的首级,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只有一种沉重的释然。

战争结束了,但更复杂的局面——善后、安抚、重建、以及如何真正将这片土地纳入帝国的有效治理,才刚刚开始。

晨光刺破笼罩群山的薄雾,照亮了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