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231章 革新如此艰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紫禁城的夏夜,闷热而沉寂,唯有蝉鸣不知疲倦地鼓噪着。

西苑精舍内,冰山融化带来的丝丝凉意,也难以驱散朱厚照眉宇间的凝重。

他面前御案上摊开的,并非寻常的奏章,而是几份来自不同渠道、却指向同一件事的密报。

一份是首辅杨廷和以私人名义呈递的“手折”,措辞委婉,却字字千钧。

大意是实务学堂首期生员即将完成课业,依章程当授官职,然吏部文选清吏司呈报的授官方案,因其中涉及“正途”与“实务”出身官员的待遇、升迁路径等根本性问题,在部议中引发了轩然大波。

以吏科都给事中为首的清流言官,已准备联名上奏,痛陈此举“混淆流品,坏乱祖宗成法”,恳请陛下“收回成命”,至少将实务生员的授官品级、职权大幅限制。

另一份,则是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秘密呈上的监视摘要。

里面记录了近日几位科道言官、翰林院清流频繁聚会议论的内容,言辞激烈,甚至有人将实务学堂比作“幸进之门”,将主持其事的杨廷和斥为“曲学阿世之奸佞”。

更有一份抄录的、尚未正式呈递的奏章草稿,其中引经据典,将设立实务学堂、另开取士之途,上升到了“动摇国本”的高度。

最后一份,是杨廷和通过司礼监悄悄递进来的“请罪密札”,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奈与压力,言及自己已成众矢之的,恐难完成陛下托付,恳请陛下早做圣裁,或可“稍抑其锋,以安士林之心”。

三份文书,如同三块冰冷的巨石,压在了朱厚照的心头。

烛火跳跃,映照着他年轻却已显沉毅的脸庞。

教育、思想改革历来会触动太多现有利益集团的利益,会引来反弹,他在当初清河市的时候就已经经历过,但是没想到携西南平叛之势,开海贸之巨利的威势情况下,反对的力量还如此集中、如此激烈,直接指向了人才选拔这个大明当下最敏感的神经。

他没有立刻发作,也没有召见任何人。

而是起身,走到精舍一侧那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

他的目光掠过北方的草原,那里杨一清正用新式战法对抗着鞑靼的铁骑;掠过东南的海疆,文贵、赵大勇正面对着佛郎机人的坚船利炮;掠过南方的广州,王良正在算盘与阴谋的漩涡中挣扎……所有这些,都需要新式的人才,需要懂得火器、海贸、算学、律例的干吏!

而这些满口“祖宗成法”、“圣贤之道”的官员,可曾想过,若无周遇吉般的将才,西南叛乱如何平定?若无王良般的能吏,海贸利税从何而来?若无格物院钻研的火炮,拿什么去应对北虏南夷的威胁?

一股难以言喻的烦躁和怒意在他胸中翻涌。

他猛地一拳砸在地图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引得门外侍立的王岳心头一紧,却不敢入内。

“祖宗成法……祖宗之时,可有佛郎机巨舰叩关?可有如此纷繁之海贸?”

朱厚照低声自语,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

“若一味固守成法,大明终将故步自封,何以应对这千年未有之变局?!”

但他深知,愤怒解决不了问题。

这些清流官员,并非全是尸位素餐之辈,其中不乏真正信奉儒家理想、担忧朝纲混乱的正直之士。

他们的反对,源于理念,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也源于……被触动了的、固有的权力和地位。

强行压制,只会激化矛盾,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朝堂动荡,于改革大局不利。

朱厚照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回到御案前,重新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桌面。他在脑海中飞速地权衡着:

杨廷和不能倒,他是推行新政的关键人物,也是目前文官集团中能平衡各方势力的重要支点。

实务学堂必须办下去,这是为帝国输血的关键,绝不能因阻力而夭折。

但清流的情绪也需要安抚,不能让他们感到彻底被排斥,否则他们会成为新政最顽固的敌人。

那么,突破口在哪里?在于“授官”的具体方案。吏部文选司的方案定然是过于“激进”,触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他沉吟良久,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他提笔,却没有写旨意,而是先给杨廷和写了一份简短的回信,只有寥寥数语:“先生之苦,朕知之。众议汹汹,皆为国事。然学堂之设,关乎国运,绝无中止之理。授官细则,可再斟酌,务求稳妥。朕信先生能持其中。”

这是给杨廷和吃一颗定心丸,表明自己绝不会退缩,但也暗示他可以在具体条款上做出一些让步,以换取新政的存活。

接着,他又给石文义下了一道密旨:“严密监视联名上奏之事,将其为首者、核心参与者的背景、人脉、乃至……些许不为人知的私隐,给朕查清楚!但要隐秘,不得打草惊蛇。”

他要掌握主动权,知己知彼。必要时,这些“私隐”或许就是打破僵局的利器。

做完这些,窗外已是天色微明。朱厚照毫无睡意,他推开窗,清晨微凉的空气涌入,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在朝堂之上展开。

而他,这个立志改革的年轻皇帝,必须运用所有的智慧和权谋,在守旧与革新之间,走出一条艰难而正确的路。

御案上的惊雷,终究需要他亲手去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