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285章 膏腴之地隐疮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遇吉的骑兵在吉安府城外驻扎了半月有余,期间巡查了数个卫所,惩处了几名吃空饷、武备废弛的千户、百户,雷厉风行的作风令江西官场为之侧目。

无形的威慑之下,泰和县的清丈工作终于得以较为顺利地铺开。

吴永年抓住时机,将人手重点投向了几处问题最突出、也最可能取得突破的区域。

这一日,清丈一队来到了位于县城西北三十里外的“李家庄”。

此处虽以李姓为名,但庄内大半良田,早已通过各种手段,落入了刘家及其几个姻亲手中。

带队的是那名较真的年轻书手,名叫陈小莫,以及一位经验丰富、被周遇吉麾下暗中“打过招呼”予以关照的老弓手陈二牛。

他们选择首先清丈的,是庄东头一片依山傍水的上等水田。

旧册记载,这片田共计八十亩,分属三户,其中登记在刘文炳堂弟名下的有四十亩。

然而,弓弦拉开的丈量结果,却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仅刘文炳堂弟名下的这部分,实量竟达六十五亩!

多出的二十五亩,皆是临河淤出的肥腴之地,却从未上过册,也未纳过一文钱的税。

“这……这胆子也太大了!”

陈小莫看着记录下来的数字,手都有些发抖。

这已不仅仅是普通的亩数不符,而是赤裸裸的大规模隐匿!

陈二牛脸色阴沉,他走到田埂边,蹲下身,抓起一把黝黑的泥土捻了捻,又看了看不远处潺潺的河水,低声道:

“这地,肥得流油啊。至少瞒报了二十年,光是逃掉的税粮,就是个天文数字。”

更令人心惊的还在后面。

当他们试图寻找另外两户“田主”核对界至时,却发现那两户人家早已不知所踪,旧宅破败,蛛网密布。

询问庄里老人,才支支吾吾地透露,那两户人家多年前就因为“欠债”,将田“抵”给了刘家,人也不知是死是活,还是逃荒去了。

而田册上,却依旧挂着他们的名字!

“这是‘死户寄田’!”陈小莫立刻反应过来,这是一种更恶劣的手段,利用早已不存在的人户名头来隐匿田产,逃避税赋和可能的清查。

消息传回县衙,吴永年震怒之余,也感到一阵寒意。

刘家之贪婪,手段之狠辣,远超他的想象。

这已不是简单的土地纠纷,而是系统性的、持续多年的欺瞒国课,蚕食国本!

他立刻下令,将李家庄的情况作为重点案件,详细记录,绘制新图,并尝试寻找那两户“消失”人家的线索。

同时,他意识到,仅仅清丈出隐匿的田亩还不够,必须弄清楚这些田地上过去的产出和赋税是如何被运作的,才能彻底钉死刘家。

他秘密提审了县衙户房一名已被他边缘化、但曾经长期经手钱粮的老吏。

在威逼(暗示其知情不报的罪责)和利诱(承诺若戴罪立功可从轻发落)下,那老吏终于吐露了一些内情:

“县尊老爷明鉴……这、这等事,并非刘家独有。各地大户,多有类似手段。隐匿的田亩,其产出或纳入私囊,或用以‘孝敬’上官,或勾结粮长、里正,在征收时通过‘包赔’、‘浮收’等名目,将税赋转嫁给那些无权无势的小户……如此一来,他们既得了实利,账面上却又看不出太大问题,苦的,还是那些老实纳粮的百姓啊!”

老吏的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另一扇黑暗的大门。

吴永年这才恍然,为何清丈工作推进如此艰难,为何刘家等士绅要拼命阻挠。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隐匿了土地,更因为他们通过这套隐秘的体系,长期享受着超然的特权,并将本该由他们承担的国家义务,转嫁给了最底层的民众!

清丈田亩,等于要打破这套运行多年的“潜规则”,触动的是一个庞大利益联盟的奶酪。

“蠹虫!国之蠹虫!”

吴永年愤然拍案。

他立刻将这番供述连同李家庄的实证,再次写成密奏,这一次,他不仅送往京城,也抄送了一份给正在吉安的周遇吉。

他在信中直言:“……泰和之弊,非止于田亩隐匿,更在于赋役转嫁,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此乃动摇国本之祸根!若不根除,清丈纵有效,亦不过使胥吏多一勒索之由,于小民无益,于国库无补!”

周遇吉接到密信,看后沉默良久。

他虽不直接插手政务,但亦知民心向背乃军队根基。

若地方百姓被豪强盘剥过甚,怨气积累,一旦有变,则大军亦如筑于流沙之上。

他召来一名亲信校尉,低声吩咐了几句。

次日,一队骑兵突然出现在李家庄,并非为了干涉清丈,而是以“勘查地形,规划驿路”为名,在庄内驻扎下来。

骑兵们军纪严明,但对庄内情况似乎了如指掌,偶尔与庄民闲聊,问及的也都是田亩、收成、租税之事。

这种无形的存在,让庄内原本还有些蠢蠢欲动、试图干扰清丈的刘家爪牙,彻底偃旗息鼓。

泰和县的清丈,在撕开李家庄这个口子后,开始触及到更深层、也更黑暗的利益链条。

吴永年知道,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刚开始。

他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刘家,而是由无数个“刘家”和与之勾结的胥吏、乃至可能涉及更高层官员所共同构筑的,一张笼罩在帝国膏腴之地上的巨大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