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改革 > 第44章 有才无德之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龚鼎孳此人,出身书香门第,累世仕宦,家学渊源。

若单论才学,他确有傲人资本。自崇祯十二年起,连续五年参与科举,其文章锦绣,词采华茂,每每出炉必引得京城文士争相传抄,皆言其有惊才绝艳之姿,论才气,堪称士林翘楚。

然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此人品性之低劣,与其才华之耀眼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沉湎酒色,更兼风流薄幸,行那始乱终弃之事,德行有亏,名声狼藉。

天子求才,固然重其学识,更察其心性。似龚鼎孳这般才高而德寡之辈,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亦如利刃在手而无鞘,用之必伤自身,祸及朝纲。

故而,从崇祯十二年到崇祯十七年,整整五载春闱,任凭龚鼎孳文章写得花团锦簇,朱由检御笔亲点之时,总是毫不犹豫地将其摒于进士榜单之外。

无他,朝廷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栋梁,而非一个酒色财气俱全、毫无操守可言的文人。才华,从来不是通往庙堂的唯一通行证。

如今,时移世易。

那位将他牢牢按在科举门槛之外的朱由检已然北归,坐镇北京。远在南方的龚鼎孳,自觉禁锢已去,曙光在前。

他心中盘算,只要能在南京顺利通过科举,即便最终只是个七品县令的外放,也完成了从“白身”到“官身”的本质跨越。届时,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皇帝,即便心中不喜,也未必会为了一个微末小官的任命而大动干戈。

于是,自崇祯十七年起,这位自诩怀才不遇的“名士”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运作。

他凭借家资,上下打点,疏通关节,更在江南士林间不遗余力地为自己营造声望。他精心塑造着一个“才高八斗、温良恭俭、遭际坎坷、一心报国”的完美士人形象,其手段高明,几近无懈可击。

为攀附更高的阶梯,融入江南的核心圈子,他更刻意结交了声名显赫的“复社四公子”——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皆出身官宦世家,文采风流享誉江南,然而在私德上,堪称一丘之貉,皆是纵情声色、玩弄感情、始乱终弃之徒。

他们聚集在一起,表面上吟风弄月,高谈阔论,实则结党营私,互相标榜,形成了一个以文艺掩饰其劣行的利益小团体。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小圈子的所有人,都早已被北方的朱由检列入了需要着重审视甚至打击的黑名单。

朱由检对这种所谓的“才子”嗤之以鼻,但这并不妨碍人家在这金陵之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玩弄感情。在这秦淮河上,卖弄文采。

与柳如是齐名的顾横波、李香君等“秦淮八艳”,便成了他们重点追逐的目标。在这些风流才子看来,佳人配名士,千古佳话。

复社四公子不是还有方以智吗?他人在何处?

当陈贞慧、侯方域等人在秦淮河畔吟风弄月时,复社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却正身着粗布短打,立于辽东刺骨的寒风中。

他眼前并非诗稿画卷,而是摊开的水利舆图与泰西算法;手中执着的亦非笔墨,而是勘测地势的罗盘与规尺。

这位曾被江南士林誉为“博览群书、学贯天人”的才子,如今正带着一众工匠,在辽南规划水渠,兼研西学格物之道。

紫禁城内的朱由检,曾三令五申,命他与宋应星、王徵等人速返京师,专司研造。

然而,这位方公子与宋、王二位大家,竟对天子谕令置若罔闻。

他们从辽东联名上疏,奏章言辞恳切却立场坚定:“辽地水脉未定,新渠未成,火器铸法犹待实测。此时南返,前功尽弃。”

末了,更是不卑不亢地添上一句:“辽东事未毕,恳请陛下……容臣等稍待。”

这已近乎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直白表态。

寇白门的“听雪阁”内,

此刻正上演着一幕荒诞的景象。

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与那龚鼎孳齐聚一堂,围坐在张煌言与寇白门对面,个个意气风发,唾沫横飞。他们无视张煌言这位真正行伍出身的将领在场,竟当着她的面,高谈阔论起所谓的“天下大势”。

“若使吾等统兵十万,必当出塞千里,直捣漠南王庭,效仿当年卫霍之功,建不世之业!”

侯方域挥斥方遒,仿佛胜券在握。

“不错!届时分兵三路,互为犄角,寻敌主力,一战而定乾坤!” 冒襄抚掌附和,神态轻松如同在布置一场诗会。

张煌言起初尚能保持礼节,沉默聆听。

但越听,眉头锁得越紧,这些全然不顾现实、如同儿戏般的“庙算”,终于让他忍无可忍。

他放下茶杯,打断了众人的遐想:“诸位,”

他目光扫过眼前这几位“战略家”,语气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嘲讽与无奈,“尔等若有在此空谈的闲情,何不亲赴军营左近,或者哪怕去城郊实地走上五十里,考察一番?”

他顿了顿,便毫不客气地接连发问,“且不说统兵十万,我只问诸位:这十万大军出塞,人吃马嚼,粮草如何接济,每日需耗多少?

塞外荒漠,行军水源从何而来? 昼夜温差巨大,何地适宜扎营,如何构筑营垒? 若建奴轻骑来袭,采用何种阵型应对?哨探应放出多远? 还有,需配属多少马军,多少步卒,多少辅兵,比例如何?”

这一连串实实在在的问题,让龚鼎孳被问得有些恼羞成怒,自觉在佳人面前失了颜面,当即嗤笑一声,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倨傲神态:“哼!区区琐碎庶务,何足挂齿!为将者,当统筹全局,明察大势!这等小事,只需严令下属官吏,重视粮道,确保通畅即可!岂需我等劳心?”

张煌言闻言,不气反笑,他身体微微前倾,盯着龚鼎孳的眼睛,慢悠悠地抛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基础的问题:“哦?重视粮道? 那么敢问龚公子,您这维系十万大军命脉的粮道,预备从哪条路走呢?”

“………………”

龚鼎孳瞬间语塞,张了张嘴,脸憋得通红,却一个字也答不出来。他哪里知道什么具体的粮道路线?他连南京城外的官道能并行几辆车都不清楚。

“哼!袁崇焕坐拥辽镇雄兵,年糜饷银何止百万,结果如何?”

侯方域见龚鼎孳语塞,立即将矛头转向辽东局势,羽扇轻摇间仿佛运筹帷幄:“若是我等布局,早该分兵三路,水陆并进,定叫那多尔衮之流寝食难安!”

张煌言望着窗外秦淮河,声音沉静:“侯公子可知,去年袁督师在辽东究竟做了些什么?他命将士们顶着风雪,一砖一石地重建大凌河城,在辽河口新建营口要塞,南下收复盖州全境,更在耀州城外筑起新的防线……”

“劳民伤财!”

侯方域不待他说完便拂袖打断,“耗费如许钱粮,就得了这几座残破城池?”

张煌言缓缓转身,看着对方:“残破城池?就这几座城池,扼守着辽河航道,控制着渤海湾岸,收复的是整个辽东半岛最富饶的平原沃野——除了沈阳和辽阳,这已是建奴在辽南最后的立足之地!”

他伸手在案几上虚画:“从耀州到海州,从盖州到复州,每座城池都是钉进建奴腹地的楔子。敢问侯公子,您说的水陆并进,是要从哪条水路进兵?陆路又该在何处设立粮台?”

侯方域被他问得哑口无言,手中的折扇停在半空。暖阁内只听得见寇白门斟茶时清越的水声,仿佛在为这场虚实之争作注。

“张将军以举人之身,却去参加那武举……” 冒襄见同伴接连受挫,冷笑一声,将矛头指向张煌言的出身,语带讥讽,“呵呵,这般‘能文能武’,岂是我等寻常读书人所能企及?”

他刻意将“能文能武”四字咬得极重,言下之意,无非是暗讽张煌言背离士人正道,自甘堕落。

面对这般近乎人身攻击的挖苦,张煌言却并未动怒。

他只是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平静地扫过眼前这几位犹自沉浸在虚幻优越感中的名士,语气淡然而带着一丝历经世事后的通透:“冒公子所言不差。说起来,张某往昔年少时,也曾与诸位一般,坐而论道,挥斥方遒,自以为胸藏韬略,腹有良谋,天下事无不可为。”

他微微停顿,仿佛在回忆那个曾经书生意气的自己,随即轻轻摇头,嘴角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自嘲:“直至亲身到了军中,见识了沙场血火,经办了粮秣甲仗,方知当年种种高谈阔论,不过是纸上谈兵,何等……不切实际。”

“不过…………”

张煌言目光平静地扫过面前四人,语气里听不出半分火气,“若论功名,诸位……似乎与张某一样,也止步于举人吧?”

他轻轻放下茶杯,瓷杯与桌面接触,发出清脆的一声微响。

“你……!”

这一问,轻描淡写,却正中靶心。

四人瞬间面红耳赤,如同被掐住了喉咙,方才那股指点江山的倨傲气焰,霎时消散无形。

他们赖以自矜的“清流”身份,在张煌言这朴实无华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大家起点相同,谁又比谁更高贵?

寇白门依旧静坐一旁,自始至终未曾言语。

但她的目光,却始终落在张煌言身上。看他从容应对刁难,看他坦言自身蜕变,看他此刻不卑不亢,仅用一句话便让所有机巧的嘲讽都黯然失色。

那目光里,少了几分对名士风流的欣赏,却多了几分对务实气度的了然与……激赏。

那四位名士在张煌言这里讨了个没趣,颜面扫地,最终只能在一片尴尬的寂静中,悻悻然拂袖而去。

阁内重归清静,

寇白门并未多言,她娴熟地温壶、置茶、冲泡,动作如行云流水,片刻便重新沏好一壶清茶。

她亲手将一盏澄澈的茶汤默默递至张煌言身前,声音轻柔:“将军,请用茶。”

张煌言闻言,却连忙端正了神色,极为认真地纠正道:“寇大家万万不可如此称呼。张某现下的官职,只是百户,尚不能称‘将军’。按我大明军制,需先积功升至副千户,而后是千户,再之后,若有机缘,或可升至守备、都司、参将……步步艰难,岂能轻越?”

他竟一本正经地开始细数起大明武官的晋升序列来。

寇白门看着他这副认真的模样,先是微微一怔,随即忍不住以袖掩口,发出一声极轻的莞尔。

她见过的文人名士、达官贵人不知凡几,哪个不是恨不得往自己脸上贴金,将微末官职吹得天花乱坠?似他这般斤斤计较于官阶称谓,甚至带着几分学究气去解释武官迁转之序的,当真是头一回见。

“是奴家失言了,”

她从善如流,眼中笑意未减,声音依旧温软,“那张百户,请用茶。此茶性平,可静心。”

张煌言这才意识到自己似乎过于较真了,脸上微微一热,双手接过茶盏,低声道:“多谢大家。”

一时间,阁内气氛变得格外平和。方才与那几位名士争辩时的锐气尽数收敛,此刻的他,倒更像是个……有些拘谨又认真的年轻学子。

这份与众不同的“迂直”与坦诚,在寇白门看来,却比那些华而不实的夸夸其谈,要珍贵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