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改革 > 第46章 没有党争但还是要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章 没有党争但还是要争

朱由检励精图治十余载,他终结了困扰大明百年的党争吗?

答案复杂得令人叹息:是,也不是。

曾经把朝堂搅得天翻地覆的浙党、楚党、阉党、东林党、复社,这些以地域、师承或利益结成的庞大集团,如今确已烟消云散。朝会上再也听不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攻讦,奏章里也不再充斥着你死我活的派系倾轧。

但斗争从未停止,只是换了战场。

争什么呢?争经费呗。

户部的金库里,除了维系九边军饷、百官俸禄等固定开支外,每年竟能奇迹般地结余近一千万两白银。

这笔前所未有的巨款,成了整个大明朝廷最甜蜜的负担。

而决定这笔钱流向的,正是当朝九位核心重臣——朱由检独创的九人内阁。这里汇集了八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他们不再空谈主义,而是要为各自执掌的领域争取真金白银。

就拿兵部尚书卢象升来说,这位平素里威严整肃、一丝不苟的沙场统帅,一旦涉及到争夺预算,那锱铢必较、寸土不让的架势,简直能与市集上最精明的主妇们一较高下。

更厉害的是,卢象升深谙合纵连横之道。工部尚书孙元化,因军械制造、城防工事等与兵部休戚相关,自然而然地成了他最坚定的盟友。一个要钱买枪造炮,一个要钱研发筑城,两人在朝堂上可谓同进同退。

时近岁末,紫禁城内硝烟再起。

这几乎成了朱由检朝堂上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各部堂官又开始为来年的预算争得面红耳赤。

乾清宫暖阁里,九位重臣捧着厚厚的预算草案,个个眼冒精光,活像准备年货的市井百姓,只不过他们争抢的不是鸡鸭鱼肉,而是来年那一千万两白银的分配权。

卢象升早已将边关军备清单背得滚瓜烂熟;孙元化的工部预算里连每根铆钉都算得清清楚楚;连素来沉稳的钱龙锡也握紧了刑部革新方案,准备在关键时刻据理力争。

那么,朱由检是如何应对这场“预算大战”的呢?

他的方法出乎意料地简单,甚至带着点“和稀泥”的意味:从年度结余中预留一百万两作为应急储备金,剩余九百万两,正好给九大部堂,每部一百万两,平分秋色。

当这个结果宣布时,卢象升捧着那份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详细列明为何需要一百二十万两以更新全部火器与盔甲的预算奏陈,脸上不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失落。他感觉自己方才在御前据理力争、引经据典的慷慨陈词,仿佛都白费了力气。

“唉……还是一百万……”

他低声嘟囔了一句,语气里充满了“我讲了这么多,陛下怎么就不肯多给二十万两”的委屈与不甘。然而圣意已决,他也只能和其他几位尚书一样,揣着这份不多不少、刚好一百万的额度,各自盘算来年该如何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朱由检这套看似和稀泥的分配法子,背后藏着精明的治国智慧。

这笔钱本就是计划外的结余,他就是要像过年发红包似的,给九部堂官每人封个均等的。既然都是为国操劳的重臣,在额外赏赐上自然要讲究个雨露均沾,免得寒了任何一方的心。

更妙的是,他每年雷打不动地从结余中截留一百万两充入内库。这本是本着积谷防饥的朴素念头,不曾想年复一年地累积下来,户部最近呈上的密奏竟让他自己都吃了一惊——那笔零花钱不知不觉已滚成了千万之巨。

这不,户部那千万两家底的密报,不知怎的竟漏了风声。

霎时间,九位部堂重臣如同闻着腥味的猫儿,纷纷捧着新的条陈涌向乾清宫。方才还因分得百万两而心满意足的众人,此刻个个都觉得自己的份额着实委屈了。

陛下!卢象升一个箭步抢在最前,将边镇布防图哗啦展开,蓟州防线只需再添二十万两,便能多配三百门迅雷炮!

他话音未落,工部尚书孙元化已挤到御案左侧:臣恳请五十万两!天津船厂新式战船若能建成,必让建奴再不敢窥视海路!

海关尚书杨嗣昌更是不甘示弱,举着海外贸易图躬身道:一百万两!臣愿立军令状,三年内让海关岁入翻番!此乃稳赚不赔的买卖啊陛下!

暖阁内顿时吵嚷得如同市集。朱由检望着眼前这些突然贪得无厌的臣子,哭笑不得地揉了揉眉心。

看着户部账簿上瞬间少去的近五百万两,朱由检扶着额头长叹一声。

那些刚领了额外拨款的臣子们,个个眉开眼笑地退出乾清宫。卢象升紧攥着追加的军费批文,孙元化小心翼翼地收好船厂扩建的许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得偿所愿的喜悦。

朱由检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哭笑不得地摇头。他伸手轻抚账簿上墨迹未干的数字,忽然释然地笑了。

“反正是用到了正途上,罢了罢了。”

朱由检这般挥金如土的做派,自然又在士林间掀起新一轮的口诛笔伐。

皇帝不知节俭!

好高骛远,劳民伤财!

此乃隋炀帝修运河之覆辙!

各类批评在茶楼酒肆间此起彼伏。

然而这些慷慨激昂的批评者们似乎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银钱,的的确确都化作了利国惠民的实在工程:

卢象升追加的军费,变成了边关将士手中崭新的火铳;

孙元化争取的款项,正在船坞里化作即将下水的艨艟巨舰;

杨嗣昌的海关经费,已然在各大港口催生出蓬勃的商贸。

朱由检的治国方略,在古老帝国的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图景。

当税收如江河汇流般涌入国库,这位天子并未将其锁入深宫,而是让银钱化作滋养民生的甘霖,重新流淌回市井乡野:

一座座新建的图书馆里,寒门学子正捧着《永乐大典》的抄本如饥似渴地阅读;

遍布城乡的免费学堂中,传来孩童清朗的读书声;

热气蒸腾的公共澡堂里,辛苦一日的工匠洗去满身疲惫;

挂着平价药铺招牌的医馆前,百姓用几文钱就能抓齐治病的药材。

这恰似一场精心设计的循环——从土地中生长出的税赋,经过帝国手掌的调度,最终又化作文明的薪火、洁净的清水、救命的良药,悉数归还给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当士大夫们痛心疾首于天子散财时,万千黎民正用他们日渐红润的面色,为这场亘古未有的财富循环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朱由检在无意间,竟真真切切地实现了后世那些历史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大明藏富于民的理想图景。

他这般近乎任性的挥洒银钱,非但没有耗尽国库,反而奇妙地激活了整个帝国的经济脉络。税收在民间经过无数双手的流转,最终又以更丰沛的姿态回归国库,形成了一场愈演愈烈的财富风暴。

而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位一手缔造了财政奇迹的崇祯皇帝,对此竟浑然不觉。他依然像个固执的匠人,专注地执行着最简单的信念:把银子花出去,让百姓过得好些,再好些

当他为又一座新学堂拨下款项时,不会想到这将在二十年后为大明朝培养出三位内阁学士;

当他批准修建新的水利时,也不会预料这片流域的粮产将翻倍,来年为国库多贡献五十万石税粮。

这位皇帝就像一个埋头播撒种子的农夫,只顾着将最好的养分给予土地,却从未抬头计算过,来年这片沃野将会还给他怎样一片金色的麦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