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改革 > 第71章 法律漏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女子可以去考科举吗?

这看似荒诞的问题,如今却真切地摆在了松江府上海县知县张致亨的案头。

他反复摩挲着手中这份特殊的“科举报名文书”,眉头紧锁成一个川字。

凭心而论,他翻遍了《大明会典》,查尽了皇明祖训,竟找不到半个字明令禁止女子应试。

律法之上,确确实实留着这么一道谁也不曾在意过的缝隙。

然而,十七世纪的大明终究是礼教森严的天下。

“三从四德”虽未白纸黑字写明不准科举,可千百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早已成了另一道更坚固的无形枷锁。如今这枷锁,正被一个胆大包天的女子叩响。

“难,难,难!”

张致亨长叹一声,在书房内踱起步来。

准了她?

无异于在士林投下一道惊雷。

且不说考场规矩、号舍安排皆是依照男子设定,单是那帮御史言官的唾沫星子,就能把他这七品知县淹死。

届时“伤风败俗”、“蛊乱纲常”的弹章,怕是会像雪片般飞往京城。

不准?律法依据何在?若那女子不服,层层上告,乃至敲响登闻鼓,闹到御前……他张致亨岂不是落得个“曲解祖训、阻塞贤路”的罪名?

这烫手的山芋,这前所未有的难题。张致亨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只觉得手中的文书重若千钧。

他意识到,自己接下来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在这沉闷的世道里,激起意想不到的涟漪。

是哪个女子如此胆大包天,竟敢挑战千年铁律,要去考科举?

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陈圆圆。

那么,这位曾经的秦淮绝色、如今的“忘忧舫”陈先生,为何放着清静日子不过,偏偏要去闯那龙潭虎穴般的科举考场呢?

原因简单而纯粹,甚至带着几分理想主义的执拗——她想要一个“正式”的身份,她要做一个名正言顺的“老师”。

在“忘忧舫”收徒授业的这段时间,她虽赢得了“陈先生”的尊称,却也尝尽了世间冷暖。

纵使她才华横溢,倾囊相授,但在世俗眼中,她与她的学生们,终究是“无籍无品”的民间女流,所授之学不被官方承认,学生结业亦无任何凭证,前途依旧渺茫。

一股不平之气在她胸中积聚:为何学问高低,要以男女之别来论断?为何传道授业之资格,不能靠才学争取,而要先看身份?

一个石破天惊的念头,在她心中坚定地萌生:“我要去考科举!”

她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撞一撞那唯有男子才能踏入的贡院大门。

她不仅要为自己争一个“进士”出身,更要为天下所有渴望读书明理的女子,争一个能被律法承认的“教师资格”。

当她将这个决定告知画舫中的学生时,满座皆惊。

然而,看着陈圆圆眼中那簇不曾熄灭、反而越烧越旺的火焰,女孩们在最初的震惊过后,眼中也渐渐亮起了混合着希望与勇气的光芒。

她们的先生,此番要挑战的,是整个世界的规矩。

上海县衙内,

知县张致亨看着堂下这位风姿绰约、神色平静的“陈先生”,只觉得额角青筋直跳,嘴角不受控制地抽搐。

他下意识地揉了揉突突直跳的太阳穴,声音里几乎带上了几分恳求的意味:

“那个……陈、陈先生……”

他艰难地组织着语言,试图在这位名声在外的奇女子面前维持住最后一点官威,“您看……这科举一事,千百年来皆是男子入场。您这般才学,何苦……何苦非要来蹚这浑水呢?”

他往前凑了凑,压低了声音,话语里满是无奈的坦诚:“您就行行好,高抬贵手,放本官一马,成不成? 您这状纸一递,我这县衙的门槛,怕是要被那些卫道士的唾沫星子给淹了啊!”

张大人。

陈圆圆轻轻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大明律》与《科举条例》,可有一条写明女子不得应试

她向前微倾身子,目光直视着张知县闪烁不定的双眼,语气温和却锋芒毕露:既然律法无禁,便是可行。张大人身为父母官,能否行行好,依法办事,她特意在二字上加重了语气,将小女子这桩报名,照章批了?

这、这个……

张致亨被她问得语塞,手中的文书不住抖动,那个……实在是……

他这个那个了半天,终究在陈圆圆坚定的注视下颓然坐倒,长长叹了口气。

松江府衙内,气氛比县衙更凝重了几分。

知府王璟捏着那张由上海县呈报上来的文书,只觉得掌心都在发烫。

他抬眼看了看堂下静立着的陈圆圆,那从容的气度反而让他更加坐立难安。

“咳……陈、陈姑娘……”

王知府清了清嗓子,试图端起威仪,可话一出口就露了怯,“这个……按《大明律》……那个……”

他“这个”、“那个”地支吾了半晌,脑子里飞快地把《大明律》和《科举条例》翻了个遍,却悲哀地发现,张知县说得没错——确实找不到半条禁止女子应试的明文。

最后,他几乎是语重心长,带着几分劝诫,又带着几分无奈地叹道:“陈姑娘,你这又是……何必呢?”

他身子微微前倾,压低声音,话语里充满了现实的考量:“即便本官依律给你报了名,到了院试、乡试,哪一关能让你进去?这可不是松江府一纸文书就能通天的事啊!你何苦要撞这堵南墙?”

陈圆圆微微福礼,姿态从容,规矩是死的,路是人走的。后续的难关,小女子自会一关关去闯。眼下,只求知府大人依律办事,给这份文书盖上官印。

王璟被她这番话噎得哑口无言。

他攥着那份轻飘飘文书,在堂前来回踱步。官靴踏在青砖上的声响,在寂静的大堂里格外清晰。

陈圆圆能成功吗?

她的面前,横亘着千年礼教铸成的无形之墙。

然而,在她所处的这个被朱由检悄然改变的大明,这道墙已然出现了裂痕。

《大明律》确实没有明文禁止,而《皇明祖训》中“怀材抱德之士”的定义,在朱由检“唯才是举”的默许下,也成了一个无人敢轻易解读、更无人敢断然将女性排除在外的模糊地带。

更重要的是,科举制度本身,已经过朱由检的亲手改造:

无需解衣搜身,这移除了女子应试最难以逾越的生理和心理障碍。

考完即可归家,无需在男子群集的号舍中过夜,保全了清誉。

童试三科——“阅读理解”、“数术应用”与“时政策论”,考察的是思维与见识,而非死记硬背。

准许携带四书五经入场——没错,这甚至是某种形式的开卷考试。

开卷就能考好了?

怎么可能!

这正是朱由检科举改革中最“狠辣”的一环。他给予考生前所未有的宽容——允许携带典籍入场,看似降低了门槛,实则将考核的焦点,从“记忆力的比拼”彻底转向了 “思维力的较量”。

那些题目,如同一道道精巧的迷宫。

四书五经只是入口,真正的路径却需要考生运用逻辑、洞察时弊、提出方略。那些在故纸堆里能翻到的,仅仅是基础的砖石;而如何用这些砖石搭建起解决问题的桥梁,书本上绝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

这就好比给了你一块上好的木料和全套工具,却要求你造出一艘能远航的船。

你知道材料,懂得工具的名称,但若无设计与建造的真本事,一切都是空谈。

于是,考场上便出现了这样荒诞而又引人深思的景象:许多考生对着那本被允许带入的《四书集注》抓耳挠腮,翻来覆去,最终只能颓然发现——即便把书翻烂,也抄不出一句切题的答案。

朱由检用这种方式,无情地筛选着他真正需要的人才:不是寻章摘句的老雕虫,而是能学以致用、经世致用的实干者。

通过童试的筛选,仅仅是拿到了通往更高阶舞台的门票。而举人这一关的难度,才是真正的分水岭,其设计之精妙,足以让只会死记硬背的学子无所遁形。

四书五经的深厚底蕴,在此阶段是理所当然的根基,但考核方式已发生根本性的蜕变。

试卷之上,不见传统的默写与释义,取而代之的是:

五十道单项选择题,考验对微言大义的精准把握。

二十道不定项选择题,更是对知识体系关联与辨析能力的终极考验,多选、少选、错选皆不得分。

而真正的核心,在于那篇定乾坤的文章。它考察的,是在纯熟掌握经典之后,能否内化为自身的理解能力与思想表达。

题目或许源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任何一句,但其深意却“在书里,更在书外”。它要求考生将古老的智慧,用于解读当下时局,提出经世致用的方略。

最致命的一条规定是:文章中直接引用经典的篇幅,不得超过全文三成。 一旦逾越,立判零分,绝无通融。

现在,你还觉得带着那几大箱《四书五经》进考场有什么用吗?

是不是忽然发现——根本没用。

当考题不再问你《孟子·梁惠王上》第一章第三句是什么,而是问你若以《孟子》仁政思想解今日西北旱蝗交替之困,当以何策为先时,你就算把整本《孟子》摊在面前逐字查找,翻烂书页,也抄不出一句现成的答案。

这,才是朱由检科举改革最厉害的地方——他根本不怕你作弊。

试问,在这种考法下,你能怎么作弊?

夹带小抄? 小抄上能写下整本《论语》,却写不下你对漕运与边关粮饷统筹的独到见解。

邻座偷看? 或许能看到对方引了《尚书》的哪一句,却看不到他如何将民惟邦本化作具体治理流民的三条方略。

考前泄题? 即便提前知道要考《周易》,也不过是知道考题的引子,真正的答案——那份融合了变通思维与当下时局的分析——依然要靠你自身的见识与智慧。

当然,上述所有关于考试难度的讨论,此刻都与陈圆圆毫无关系。

因为,她正面临着比考场更严峻的考验——她被人堵门了。

不知是何人走漏了风声,抑或是松江府衙的某个小吏酒后失言,“秦淮名妓陈圆圆竟要考科举”这一石破天惊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的千层浪,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引爆了整个江南。

一时间,她所在的“忘忧舫”被围得水泄不通。岸上人头攒动,三教九流,鱼龙混杂:

有卫道的书生捶胸顿足,高声斥责“牝鸡司晨,阴阳颠倒!成何体统!”

有好奇的百姓踮脚张望,只想瞧瞧这位胆大包天的“女先生”究竟是何模样。

更有无数或支持、或反对的士子文人,在此激烈辩论,唾沫横飞,几乎要将画舫的甲板淹没。

这已不仅仅是一桩个人逸闻,更演变成了一场关乎礼法、道统与性别界限的公共事件。陈圆圆,这个曾经的名字象征着美貌与才情,如今,则成为了挑战千年秩序的符号。

陈圆圆以一己之身,竟如同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所有人想象。她所做的,是在十七世纪的大明疆域内,将原本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性别观念对峙,以一种近乎荒诞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提前数百年上演。

那么,当真无人支持她吗?

恰恰相反。她的行动,如同在暗夜中划亮了一根火柴,瞬间点燃了无数被压抑心灵深处的火光。

大量的女性——其中有饱读诗书却无处施展的才女,有经营商铺见识不凡的商妇,更有无数在深闺中感到不甘与困惑的普通女子——她们勇敢地走上街头,举起手写的牌子,上面是或娟秀或稚拙,却同样坚定的文字:

“女子为何不能科举?”

“才学岂分男女?”

“我们要公平!我们要科举!”

她们在陈圆圆的“忘忧舫”前,在江南贡院之外,与那些激烈反对的士子们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军对垒之势。一时间,江南的繁华街市,变成了观念交锋的战场,空气中弥漫着口号声、辩论声,以及一种新旧时代猛烈碰撞的焦灼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