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好。”

苏学士满意地点点头。

接下任务,张衍志并未立刻坐下。

而是转身面向众同窗,朗声道:

“诸位同窗,既蒙先生与诸位信任,衍志便僭越,先行安排。”

“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海涵并提出。”

他语气从容,条理清晰,开始部署:

“首先,需统计确切人数。”

“请各位稍后至王圆处登记姓名,并注明是否会骑马,以便统筹车马。”

他看向王圆,王圆立刻会意,挺起胸膛,拍了拍,表示包在他身上。

他性格活泼,善于交际,此事正合适。

“其次,行程与物资。”

“高肃兄,”

他看向沉稳细致的高肃,说道:

“劳烦你负责规划具体路线,查询翠微峰,碧波潭沿途情况,预估往返时间及中途休憩地点。”

“同时,统计所需公共物资,如饮水,常用药材,简易雨具等,列出清单,预算费用,报予先生审定。”

高肃沉稳点头,已然在心中开始盘算。

“再次,纪律与安全。”

“赵健兄,”

他对做事踏实,颇有气力的赵健道:

“请你负责编整队伍,出行时前、中、后段皆需有人照应,防止同窗掉队。”

“另需组建一临时巡查小队,由身体强健、负责的同窗担任,沿途巡视,杜绝私自离队,冒险涉水等行为。”

“尤其碧波潭水深,需格外注意。”

赵健抱拳,表示明白。

“最后,诸位同窗。”

张衍志再次面向众人,说道:

“出门在外,代表的是我弘文书院之风貌。”

“请务必听从统一号令,不得擅自行动。”

“言行举止,需恪守学子本分,互帮互助,彰显同窗之谊。”

“具体细则,待高肃兄路线确定后,再行公布。”

他一番安排,井井有条,面面俱到,既考虑了行程便利,又顾及了安全纪律。

更根据几位舍友的性格特点分派了最合适的任务,充分展现了其过人的组织能力和沉稳的处事风格。

原本还有些担心他会因年轻而压不住场,或者安排不周的其他学子,此刻,也都暗暗点头,心生信服。

苏学士在一旁听着,眼中赞赏之色愈浓。

此子,不仅学问扎实,更有如此务实干练之才,遇事不慌,调度有方,实在是难得。

他对这次采风,以及张衍志的未来,愈发期待起来。

在张衍志沉稳的主持下,采风前的准备工作,就此高效地展开了。

……

时间一转。

三日后。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弘文书院一行数十人,在苏学士的带领和张衍志的细致组织下,准时从书院出发,前往城西翠微峰。

车马辚辚,学子们身着青衿,意气风发,引得沿途百姓纷纷侧目。

出了城。

喧嚣渐远。

官道两旁阡陌纵横,绿意盎然。

远处村落炊烟袅袅,近处田埂上有农人驱牛耕作,偶有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不成调的短笛,一派田园牧歌的景象。

学子们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个个兴致高昂,或指点江山,或吟咏前人诗句,车厢里、马背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张衍志骑着马,行在队伍中段,不时与负责前后联络的王圆,赵健等人沟通,确保队伍井然有序。

高肃则拿着他绘制的简易路线图,偶尔与车夫确认方向。

苏学士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对张衍志的办事能力越发满意。

渐行渐近。

一座苍翠欲滴的山峰映入眼帘。

那便是翠微峰。

但见峰峦叠嶂,林木葱茏,山间云雾缭绕,如同仙境。

山脚下,一湾碧水环绕,波光粼粼,正是碧波潭。

潭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山光云影,美不胜收。

“到了!”

“前面便是翠微峰了!”

有学子兴奋地喊道。

众人精神一振,加快步伐。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但见古木参天,藤萝缠绕,怪石嶙峋,形态各异。

山涧潺潺,鸟鸣啾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新气息。

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

此情此景,让所有人心中的尘虑为之一清。

行至半山腰一处开阔地,有一座古朴的八角亭,名曰观翠亭。

苏学士便命在此处歇息。

众人进入亭中,或倚栏远眺,或凭几小憩,都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

放眼望去,群山如黛,层林尽染,碧波潭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山谷之中,远处府城轮廓依稀可见,天地广阔,令人心旷神怡。

苏学士抚掌笑道:

“如此美景,正合讲诗论赋。”

“尔等平日于斋中苦思,所作之诗,往往徒具形骸,缺乏神韵。”

“何也?盖因少了这‘境’的触发与涵养。”

他指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潭、身边的林木,说道:

“诗赋之妙,在于意境。”

“意,乃诗人之情思、心志;境,乃外界之景物、景象。”

“情景交融,意与境谐,方能出佳作。”

“譬如谢灵运之‘池塘生春草’,王摩诘之‘明月松间照’,无不是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完美契合,故而千古流传……”

他借着眼前实景,将诗赋中意境的营造、情景关系的处理,娓娓道来,讲得深入浅出。

听得众学子如痴如醉,以往许多模糊的概念,此刻,变得清晰起来。

讲解完毕。

苏学士便道:

“光听不练假把式。”

“现在,尔等便以此地此景为题,或咏山,或咏水,或咏林木,不拘一格,赋诗一首,限一炷香的时间。”

学子们闻言,纷纷凝神思索。

或踱步寻找灵感,或提笔在随身携带的纸笺上勾画。

一时间,亭内亭外,只剩下风吹林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低声吟哦。

香快燃尽时,陆续有人呈上诗作。

苏学士一一观览,点评几句,大多中规中矩,辞藻虽美,却总觉少了些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情感,流于对景物的表面描摹。

这时,白玉卿站起身,将自己所作之诗呈上。

苏学士接过,轻声念出:

“翠色侵衣袂,云峰入眼迷。

潭空涵雁影,林静咽猿啼。

尘外心期远,闲中物象低。

何时脱羁绁,长此卜幽栖。”

此诗用词清雅,对仗工整,尤其“潭空涵雁影,林静咽猿啼”一联,以动衬静,颇得山水幽寂之趣,末尾更流露出超然物外之思,在众多诗作中,已属上乘。

苏学士点头赞道:

“子卿此诗,已得山水清音,意境幽远,不错。”

得到先生肯定,白玉卿清冷的脸上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色,目光下意识地瞥向一旁的张衍志。

众人见白玉卿诗作受到夸奖,也都纷纷称善。

随即,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至今还未动笔的张衍志。

王圆更是忍不住催促道:

“衍志兄,该你了!”

“大家都等着你的大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