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得了顾守拙先生亲授的《陆象山文集》手稿,张衍志如获至宝,白日里处理廪生事务、经营报社、习练箭术,夜晚便挑灯夜读,沉浸于陆九渊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宏大与“发明本心”的直截之中。他时而拊掌称快,时而蹙眉沉思,不断与自己萌发的“知行合一”理念相互印证、辨析。

然而,读得越多,思辨越深,他心中一个念头却愈发强烈——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书斋的思辨与口舌的论道上了。“知行合一”,若不能“行”,终究是空中楼阁。他需要一次真正的,将“知”落于“行”的实践,去亲身体悟那“即知即行,即行即知”的境地。

他想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着名公案——格竹。昔日朱熹言格物,曾教人格竹子之理。张衍志决定,便从这“格竹”入手,但他要格的,不是书中的竹,而是眼前的竹;不是纯然的“知”,而是“知行合一”之下的“格”。

这一日午后,他并未去斋舍,也未去报社,独自一人携了一册空白的笔记,一支笔,来到了书院后山那片茂密的竹林之中。

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风过竹林,发出沙沙的轻响,宛如天籁。张衍志选定一株挺拔的青竹,在它面前盘膝坐下,摒弃杂念,并非如朱子所言去穷究竹子生长的“理”,而是尝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格”。

他首先闭上眼,不依靠视觉,而是用耳去倾听风穿竹林的声音,用手去触摸竹竿冰润坚实的质感,用鼻去轻嗅那淡淡的草木清香,甚至用心去感受这片竹林整体的生机与韵律。这是“行”,是调动全身感官去接触、去感知。

在这感知中,关于竹的种种“知”自然而然地涌现心头:其虚中有节,象征谦逊与气节;其破土而出,节节升高,象征坚韧与奋进;其用途广泛,可建屋、制器、造纸,惠泽世人……这些“知”,并非他刻意去书本中搜寻回忆,而是在与竹的亲近感知中,自然而然地、鲜活地呈现于心中,与眼前的实物、与身体的感受紧密相连。

他睁开眼,仔细观察竹叶的脉络,竹节的分布,竹根盘错的姿态。他不再是冷眼旁观的析理者,而是带着情感与思考的参与者。他注意到一株新笋,正顽强地顶开一块碎石,努力向上。此情此景,让他对“坚韧”二字有了远比书本上更深刻、更切肤的体认。这份体认,既是“知”的深化,也蕴含着对自身处境的映照与激励

他拿起笔,在笔记上记录下自己的观察与心念流动,并非客观的物理描述,而是主客交融的感悟:

“午后格竹,非为穷其所以生之理,乃为明吾心应物之感。触其坚,知刚直之可贵;观其节,思操守之当持;闻其声,感天籁之澄澈;见笋破石,悟力行之道阻且长,志不可夺。此竹非外于我之理,乃启我心之镜。格物之功,岂在物外?即在即物明心、即心践行之过程中矣。”

书写的过程,本身又是一次“行”,是将心中所感所思(知)整理、固定、深化的行动。而写下的文字,又成为新的“知”,可供日后反思、提升。

他就这样,在竹林中静坐、观察、感受、记录,直至日头西斜。当他起身离开时,并未觉得自己“格”出了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竹之理”,但他心中却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通透与力量。

他“知”了竹,并非通过概念的堆砌,而是在真实的接触与内心的共鸣中,获得了鲜活、生动、与自己生命相关联的“真知”。而这“真知”之中,已然包含了对他品格修养的指引,这便是导向“行”的动力与方向。

这次“格竹”,没有得出任何可以写在科举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却让他真切地触摸到了“知行合一”的些许脉动——知识,并非冰冷的外在客体,而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由内心生发、并能反过来指引行动的生命体验。

数日后,顾守拙考校他读《象山文集》的心得,张衍志并未直接阐述陆氏心学,而是将自己这次“格竹”的经历与感悟娓娓道来。

顾守拙听完,久久不语,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最终,他喟然长叹:“善哉!朱熹格竹,七日成疾,所得者何?衍志格竹,半日而归,所得者何?此非聪明之别,乃路径之异也!由外求理,则物我两隔,理愈求而愈繁;由内明心而应物,则物我交融,理愈明而愈简。你此番‘格竹’,已得‘知行合一’之三昧初阶矣!”

他看向张衍志的目光,已不仅仅是欣赏,更带上了一种对待学术同道般的郑重:“然,切记,此心此理,并非放任主观,仍需以圣贤之言、历史之鉴、世事之察来不断勘验、磨砺、充实,否则易流于空疏狂禅。你此番体悟,乃是一个绝佳的开端,但路,还很长。”

“学生明白。”张衍志肃然应道。他深知,一次“格竹”的体悟,只是印证了方向的正确,真正的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他需要将这种“知行合一”的态度,融入到学问的每一个领域,融入到报社的经营,融入到待人接物,甚至融入到未来的科举应试与可能的为官执政之中。

“知行合一”,对他而言,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学问命题,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条需要他用一生去行走的道路。而这条路的第一个脚印,已清晰地印在了那片沙沙作响的竹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