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争霸大海 > 第8章 意外之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还不够纯,气泡……还有几处小气泡和细微的波纹……”吴桥凑近了仔细查看,眉头微蹙,但嘴角却抑制不住地扬起,“不过,能用!绝对能用!”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块来之不易的淡青色平板玻璃从模具中取出,感受着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温润的触感。

阳光透过窗棂照射在玻璃上,折射出几道朦胧的光晕。这微弱的光芒,在吴桥眼中,却如同划破迷雾的灯塔!

“好!不枉大家辛苦这么多天了。一会大家去管事那领赏,几位大师傅一人十两,其他人3两!”吴桥兴奋的宣布。

接下来的几天,这个小院成了最繁忙的工坊。

吴桥亲自指挥匠人,用最细的金刚砂和清水,小心翼翼地将这块淡青色玻璃打磨成两块光滑平整、厚度均匀的薄片。

过程极其耗费工时,稍有不慎就会磨花甚至磨裂。每一道磨痕的减少,都让匠人们啧啧称奇。

当两块晶莹透亮,表面光滑的玻璃薄片最终呈现在众人面前时,连最沉稳的王伯都激动得老泪纵横:“神乎其技!少爷真乃神人也!”

吴桥心中同样激动,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他立刻让匠人用锡汞齐(锡箔和水银的混合物),将其中一块玻璃薄片严丝合缝地粘贴在一块打磨得极其光滑的铜镜背面。

一面在这个时代堪称奇迹的、能清晰映照出人须发的“银镜”诞生了!这便是六分仪的地平镜。

另一块玻璃薄片则被仔细切割成更小的长方形,作为指标镜。

与此同时,吴桥将早已造好的六分仪核心部件拿出,这是一个120度弧形分度盘,刻度精确到六十分之一度,由手艺最精湛的铜匠手工刻画。

还有一个带有游标尺的指标臂,以及固定的望远镜支架。

黄铜的框架在巧手工匠的敲打下逐渐成型,部件在吴桥的亲自校准下被精细组装。

就在组装六分仪的过程中,一个意外的惊喜降临了。

负责打磨镜片的年轻匠人阿木,在打磨一块多余的、略厚的玻璃碎片边缘时。

出于好奇,将两片弧度不同的玻璃碎片叠在一起,对着远处码头的桅杆望去。

“咦?”阿木发出一声惊疑,揉了揉眼睛,又仔细看了看,随即猛地跳了起来,声音都变了调。

“少爷!少爷!快看!快看啊!那……那船上的旗子!变大了!变得好清楚!”

吴桥闻声快步走来,接过阿木手中那两片随意叠放的玻璃片,对着他指的方向望去。

透过简陋的“镜片”,远处码头上一艘福船桅杆顶端那模糊的旗帜,瞬间被拉近、放大,连旗帜上的纹路都隐约可见!

得,都不用提示,这就发现透明玻璃能造望远镜了!

当然这是最原始的单筒望远镜雏形,镜片还需细细打磨。

吴桥心中感叹,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放下手中的六分仪部件,指挥匠人:“去找两根大小合适的硬竹筒!将这两片玻璃,一片边缘厚中间薄(凹透镜),一片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按刚才阿木叠放的距离,固定在竹筒两端!”

匠人们虽然不明所以,但少爷的命令就是圣旨。

很快,一个粗糙但有效的单筒望远镜被制作出来。

当吴桥将它举到眼前,对准珠江口一艘正在驶入的“吴”字旗大福船。

只见船首劈开的白色浪花、甲板上忙碌水手的身影、甚至桅杆了望台上水手警惕张望的面容,都清晰地映入眼帘!

仿佛那艘巨船近在咫尺!

吴桥压下心中的激动,将望远镜递给身边目瞪口呆的王伯:“王伯,你看看。”

王伯接过,学着吴桥的样子凑到眼前,只看了一眼,便“啊呀”一声,差点把望远镜扔出去!

随即,他死死抓住竹筒,如同抓住稀世珍宝,浑浊的双眼瞪得滚圆,嘴里喃喃着:“原来,这就是弗朗机人的望远镜啊!海上若有此物,数十里外敌踪便无所遁形!少爷……少爷真乃天授之才!”

周围匠人们也围过来,纷纷传看,惊呼声此起彼伏。

望远镜的意外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匠人们看向吴桥的眼神,已从最初的疑惑变成了惊叹。

吴桥并未过多解释,迅速收敛心神,将精力重新投入到六分仪的最终组装上。

有了打磨镜片的经验和望远镜的成功,六分仪核心的反射镜组装变得顺利许多。

他将精心制作的银镜(地平镜)固定在分度盘一侧,小块的指标镜精确地安装在可转动的指标臂上,望远镜则固定在观测位置。

夕阳西下,将小院的影子拉得老长。吴桥站在院中,手持这个黄铜打造、结构精密、闪烁着冷冽金属光泽的仪器。

他深吸一口气,将六分仪的望远镜对准远处地平线,以珠江对岸的树梢代替,缓缓转动指标臂。

当从指标镜中反射过来的太阳影像,与地平线在望远镜视野中完美重合时,他锁定了指标臂。

分度盘上,游标尺精确地指示出了一个角度。

吴桥迅速在纸上记录下角度和时间。他需要多次测量,计算,才能验证其精度。

但这第一步的成功,已经让他心潮澎湃!

“成了!”吴桥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激动,举起手中这个凝聚了匠人心血和超越时代智慧的黄铜仪器。

“此物,名为‘六分仪’!它将指引我们的船,航行得更远,更准!穿越迷雾,直抵星辰大海!”

匠人们看着沐浴在夕阳金光中、手持奇异仪器的少年少爷,看着他眼中那灼灼燃烧、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光芒,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热流在胸中激荡。

郊外偏僻小院的烟火气,吴父虽然知道,但吴敬水的潜逃,让他焦头烂额,更是无心去过问。

小院不停有琉璃匠、铁匠、甚至一些行踪鬼祟、据说擅长摆弄“火门枪”和“碗口铳”的匠人进进出出。

吴桥更是整日泡在里面,灰头土脸,衣衫不整。

望远镜和六分仪的初步成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

他一面吩咐心腹小厮吴安,拿着他的手令和银钱,秘密前往佛山这个冶铁和火器工匠汇聚之地。

加紧搜罗更多真正有手艺、口风紧的匠人,许诺重金,准备悄悄安置在广州城外另一处不起眼的庄子里,准备后续的“火器改良”大计。

吴家产业不少,这样的庄子,在广州城周边不说十几二十那么多,但七八座是有的。

当然为了保密,他把家中家生子护院派出去护卫两座庄子,一方面为了防止外人窥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里面的工匠泄密。

而他则一头扎进了自己的书房,紧闭门窗,谢绝一切打扰。

准备开始他的手搓地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