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末争霸大海 > 第283章 高速运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孙孟霖也补充道:“是啊,东主。如此孤注一掷,风险太大。是否……缓一缓,分批进行?”

吴桥看着他们,理解他们的担忧,但他缓缓摇头,目光坚定如铁:“孟霖,文清,你们的顾虑,我都明白。但你们要看清大势!眼下是我们大规模收拢移民的黄金窗口期!大明内部天灾人祸已显端倪,官府控制力下降,流民四起,这是我们吸纳人口的最后机会!一旦等朝廷缓过劲来,或者地方豪强意识到人口流失,必然会收紧管制!到那时,我们再想如此顺畅地从大明腹地拉人,难如登天!”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睡的港口和远处船厂隐约的灯火:“船造多了,现在是负担,但更是未来的保障!没有足够的船,我们怎么把这么多人运过去?怎么维持两地的联系?怎么保护我们的航线?现在投入的每一个铜板,将来都会在苍梧洲那片广袤的土地上,获得百倍千倍的回报!这不仅仅是移民,这是抢时间!抢地盘!抢未来!就算把陵水的老底掏空,也要把这件事办成!”

他转过身,斩钉截铁地对赵铁柱和何老七说:“船厂,不能停!继续全力赶工!不仅要保证数量,质量更不能放松!我要的是一支能顶住大风大浪、能把我们的兄弟姐妹安然送达新家园的舰队!”

吴桥的决心已下,不容动摇。

尽管孙孟霖和沈文清心中依旧为那庞大的开销和潜在的风险感到不安,但他们也明白吴桥战略眼光的独到之处,更清楚与欧洲殖民者赛跑的紧迫性。

陵水这台庞大的机器,开始围绕着“倾力造舰,筹备大迁徙”这个核心目标,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疯狂运转起来。

船厂区,无疑是整个陵水最喧嚣、最炽热的地方。

占地广阔的厂区内,灯火彻夜不熄。

数以万计的工匠和学徒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锯木声、锻打声、敲击声、号子声交织成一片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巨大的船台上,同时有数艘干吨级别的船只正在搭建龙骨、铺设船板。

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材的清香、桐油和沥青的刺鼻气味、以及煤炭燃烧后产生的烟尘。

总匠头何老七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头丝毫不输年轻人,整日泡在船厂里,拄着一根随手捡来的木棍当拐杖,在各个船台和工棚间穿梭,用他那双经验老到的眼睛检查着每一道工序,时不时吼上两嗓子,纠正学徒们的错误。

大管事赵铁柱则坐镇中枢,协调着如同洪流般涌入的各类物料——从暹罗、安南采购来的优质硬木,从福建、广东运来的巨量杉木,陵水自产以及从倭国、朝鲜贸易得来的铁料、铜料,还有制作帆缆索具所需的大量麻、棕等等。

他的桌案上,账册堆积如山,每天都要处理数不清的调度和核算。

“快!三号船台的那批肋骨,今天必须全部安装到位!”

“桐油!桐油不够了!告诉后勤,明天再送不来,船壳密封就得停工!”

“滑轮组!谁看到新打造的那批滑轮组了?吊装主桅杆等着用呢!”

这样的呼喊声在船厂内此起彼伏。

所有人都知道任务的紧迫性,虽然辛苦,但一种参与开创伟大事业的使命感,以及吴桥毫不吝啬的奖赏,支撑着他们透支着体力和精力。

与此同时,孙孟霖领导的民政系统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两万三千多名等待迁徙的移民,如同一个沉重的担子。这些来自大明各地、大多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流民,被暂时安置在陵水城外围新建的、条件简陋但至少能遮风避雨的临时营地里。

每天消耗的粮食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全靠此前多年的储备和持续从安南、暹罗乃至南洋其他地方的抢购来维持。

民政官员和抽调来的士兵们,忙着对这些移民进行登记、编组、初步的身体检查和防疫。

他们需要从中筛选出木匠、铁匠、泥瓦匠、农夫等有用的人才,并按照家庭、地域进行初步的编队,指定临时负责人,为即将到来的漫长航程和登陆后的组织建设做准备。

营地内,教授基础官话和简单纪律的“扫盲班”也开了起来,虽然效果有限,但至少要让这些人明白最基本的号令。

沈文清则为了筹措资金和物资,几乎跑断了腿。

他不仅要维持与大明、朝鲜、倭国、南洋各势力的正常贸易,换取金银和必需品,还要想方设法开拓新的财源。

与登莱水师陈磷那边的军火贸易,成为了近期最重要的现金流入。同时,他也加大了对南洋特产如香料、檀木、珍珠的采购力度,准备运往广州乃至更远的印度洋沿岸交易,以获取更多利润。

军事方面,余宏和赵三、林响也没闲着。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调动和物资集中,极易引来海盗甚至官府的觊觎。

水师舰队加强了对陵水周边海域,特别是通往大明沿海方向的巡逻。

陆战队则加强了对移民营地和重要设施的警戒。

林响作为参谋长,开始着手制定详细的船队护航方案和登陆后的初期防御预案,考虑到可能会在苍梧洲南方遇到土着甚至……那些“谙厄利亚”人,他肩上的担子一点也不轻。

整个陵水,仿佛一张拉满的弓,弦已绷紧至极限,所有的力量,都汇聚到了那支正在加速成型、即将承载着希望与梦想驶向南方未知大陆的庞大船队上。

吴桥几乎每天都泡在船厂或移民营地,亲自督促,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

他深知,这是孤注一掷的豪赌,赌赢了,海阔天空;赌输了,可能万劫不复。

几年了,虽然琼州官府那两位一直被起用钱财吊着,但保不准什么时候他们会将陵水的一切告知朝廷,再加上定北舰队的出现,还有各地收拢移民的动作,难免不会被大明怀疑。

所以,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他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