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铸运天秦 > 第110章 通天圣道,帝道兼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0章 通天圣道,帝道兼容

昆仑深处的紫芝崖,常年被先天云气缠绕,崖壁上丛生的紫芝泛着温润的灵光,每一株都浸润了数万年的洪荒道韵。三霄引路至崖下时,便能听见悟道台方向传来的轻声论道,不似惊雷震耳,却如清泉淌心,让随行众人周身的法则气息都不自觉地柔和下来。

“前方便是师尊清修讲道的悟道台。” 云霄放缓脚步,声音压得极轻,生怕惊扰了台上的论道,“师尊此刻已是准圣巅峰,道韵虽未达圣人那般普照诸天,却也能引洪荒先天灵气共鸣 —— 诸位随我来,莫要喧哗。”

嬴政抬眼望去,只见前方百丈处,一方由先天玉石铺就的平台悬浮于崖边,台下并无守卫,只有几株先天梧桐舒展枝叶,将斑驳的光影洒在玉台上。台上已坐了数十名修士,各族皆有:有背生青羽的禽族修士闭目调息,有通体覆着淡鳞的水族修士指尖流转水韵,还有手持木杖的人族修士正对着一株灵草轻吟 —— 彼此间虽无交流,却透着一种 “各安其道” 的和谐。

玉台中央,一名身着青灰色道袍的修士盘坐于蒲团之上,面容温和,眉宇间却藏着对道的执着与探索。他手中握着一卷用先天灵丝编织的竹简,周身萦绕的道韵厚重却不张扬,如崖下深潭般沉静,偶尔有一缕道韵溢出,便会引得周围的先天灵气微微震颤 —— 正是尚未成圣的通天,此时的他仍在完善 “有教无类” 的道统理念,常在此处与弟子论道,探寻先天道韵的真谛。

“师尊,贵客到了。” 云霄行至台边,躬身禀报。

通天缓缓抬眼,目光落在嬴政身上,并未释放灵识探查,却似能看穿他周身太乙帝道环的法则流转:“域外修士,太乙圆满境,道韵中藏‘护持’之意,不错。”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先天道音,清晰落在每个人耳中,“既来听道,便坐吧 —— 今日正与弟子论‘道无高下’,多一位听者,也是一场缘法。”

嬴政与玄都大法师、藤芽等人在玉台边缘坐下,刚触碰到玉石台面,便觉一缕温和的道韵顺着指尖渗入体内,将周身因长途跋涉而略显滞涩的法则轻轻抚平。玄都大法师手中的太极图微微颤动,图上阴阳鱼转速渐缓,似在与通天的道韵寻找共鸣;藤芽的生机藤丝悄然舒展,轻轻缠绕住身边的一株灵草,却未汲取其灵气,只是以自身道韵与之呼应;星澈的星杖顶端星晶泛着淡蓝微光,与台上流转的先天道韵形成微妙的共振。

“方才有人问我,禽族修‘羽遁’、水族修‘水息’、人族修‘灵智’,究竟哪种道更胜一筹。” 通天将手中竹简轻轻放在膝上,目光扫过台上学子,“今日便再论此事 —— 道本无形,因族群而异,因心性而异,却无高下之分。禽族借羽遁避祸,是‘生存之道’;水族凭水息滋养,是‘存续之道’;人族以灵智创法,是‘传承之道’—— 皆是顺应自身本性,契合周遭灵气,何来优劣?”

嬴政闻言,指尖太乙帝道环悄然流转。此前他虽以帝道统御法则,却偶尔会困惑于不同法则的 “优先级”,此刻听闻通天 “道无高下” 之语,心中豁然开朗:帝道并非要将所有法则纳入同一框架,而是如洪荒天地包容各族之道般,让不同法则在帝道的护持下,皆能顺应本性生长 —— 就如禽族善遁、水族善水,无需强求彼此互换道途,只需为其提供安稳的修行环境。

他下意识地放松心神,让太乙帝道环与通天的道韵自然共鸣。刹那间,帝道环上原本泾渭分明的法则纹路渐渐柔和:代表刚劲的庚金纹不再锐利,反而与代表柔润的水脉纹交织成 “刚柔相济” 的新韵;代表生机的灵植纹与代表镇魂的幽冥纹也不再排斥,而是形成 “生灭互补” 的平衡 —— 这不是法则的融合,而是法则的 “共生”,恰如通天所言 “各安其道,互不侵扰”。

“道友似有所悟?” 通天察觉到嬴政的道韵变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之帝道,本就含‘护持’之意,若能再悟‘包容’,便能更上一层。须知护持非‘掌控’,而是为各族之道提供生根发芽的土壤,而非强行修剪成同一模样。”

此时,一名水族修士起身问道:“师尊,若两族之道相冲,如烈火与寒水相遇,该如何化解?总不能任其相互损耗吧?”

通天抬手轻挥,一缕道韵化作两团灵光:一团赤红如焰,一团湛蓝似水。只见他指尖微动,两团灵光并未相互碰撞,反而在道韵的引导下,形成一道红蓝交织的漩涡 —— 火焰未被熄灭,寒水也未被蒸发,反而彼此滋养,生出一缕温润的水汽。

“相冲非因道不同,乃因‘执念’。” 通天的声音带着点化之意,“烈火执着于‘燃烧’,寒水执着于‘冻结’,才会相互抵触。若能放下执念,烈火借寒水控温,不致燎原;寒水借烈火升温,不致冰封 —— 便如你我修不同道,却能同坐一台论道,何乐而不为?”

嬴政心中微动,起身躬身问道:“晚辈有一惑:若不同族群对‘安稳’的理解不同,有的需静谧清修,有的需灵动多变,该如何以道护持,而非厚此薄彼?”

通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欣赏,指尖道韵再次流转,化作一幅 “洪荒生灵图”:图中,禽族在林间自由翱翔,水族在溪中自在游弋,人族在平原结庐而居,彼此间虽有距离,却无壁垒,灵气在各族聚居地间自然流转,互不干扰。

“护持之道,在‘顺势’而非‘强求’。” 通天缓缓道,“需静谧者,便为其寻灵脉平缓之地;喜灵动者,便为其留灵气充沛之域。无需将各族聚于一处,只需确保彼此疆域互不侵扰,灵气互通有无 —— 就如这紫芝崖,有适合清修的玉台,也有适合生灵栖息的林地,各取所需,便是最好的护持。”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嬴政瞬间明悟:此前他总想着以帝道 “统筹” 法则,却忽略了 “顺势而为” 的重要性。真正的护持,不是为所有族群制定统一的规则,而是了解各族本性,为其提供契合自身的环境 —— 就如灵植需沃土,凶兽需荒野,无需强行改变,只需守护其生存的权利。

讲道持续了两个时辰,通天从 “道的本性” 论到 “族群的相处之道”,从 “如何顺应灵气” 讲到 “如何化解道的执念”,道音中蕴含的准圣道韵,让台上学子皆有收获:玄都大法师悟透了 “太极与各族之道的共鸣之法”,不再执着于 “清修至上”;藤芽悟到 “生机之道非‘滋养’一端,更需‘顺应’灵植本性”;星澈则明了 “星纹术可借先天道韵增强,却无需改变星力的本质”;连玄甲军士兵,也在道韵的滋养下,对自身法则的掌控更添了几分从容。

讲道结束时,夕阳已漫过紫芝崖的顶端,将玉台染成一片金红。通天看着嬴政,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竹简上并非阵法图谱,而是用先天道纹书写的 “道悟手札”:“此乃我多年来对‘有教无类’的感悟,赠你。你之帝道含‘护持’‘包容’,与我之道颇有相通之处,望你日后能坚守本心,莫因外界纷扰而失了道的初衷。”

嬴政双手接过竹简,指尖太乙帝道环轻轻颤动,一缕纯粹的帝道韵缓缓注入竹简 —— 这不是物质的回馈,而是道统上的认可。通天感受到竹简上的帝道韵,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好,好,以道换道,才是真缘法。日后若你在洪荒遇到道途困惑,可来紫芝崖寻我 —— 虽未成圣,却也能与你论道解惑。”

离开紫芝崖时,三霄与赵公明送至崖下。琼霄看着嬴政手中的竹简,轻声道:“师尊极少将亲手书写的手札赠人,道友能得此赠,可见师尊对你之帝道极为认可。日后若遇道途瓶颈,便来紫芝崖,师尊定会为你指点迷津。”

赵公明则补充道:“南溟妖族近期似有异动,或许是感知到昆仑道韵的变化。你若需前往南溟,可先与我们商议 —— 妖族中也有不少修士愿与我等论道,或许能通过‘道的共鸣’,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嬴政点头致谢,目光望向南溟的方向。夕阳下,那里的妖气虽隐约可见,却在通天准圣道韵与太乙帝道的共鸣下,显得不再那么凶险。他知道,此次紫芝崖听道,最大的收获并非手札,而是对 “帝道” 的全新认知 —— 护持非掌控,包容非妥协,顺应本性,各安其道,才是帝道的真谛。

返程途中,玄都大法师轻抚手中太极图,感慨道:“通天准圣的‘有教无类’,与道友的‘帝道护持’,虽形式不同,却殊途同归。往后若能常与截教论道,定能让帝道更趋圆满。”

嬴政望着远方流转的先天云气,指尖轻轻摩挲着竹简上的道纹:“道的传承,本就需相互印证,相互点化。此次听道,不仅是我有所悟,或许日后,我们也能为截教、为洪荒,带来新的道之感悟 —— 这便是‘道途共生’的意义。”

队伍渐行渐远,紫芝崖的道韵仍在身后流转,悟道台的论道声似还在耳边回响。嬴政知道,这场洪荒之行,已从 “游历” 转向 “道的共鸣”,而紫芝崖前的这场讲道,便是这一转折中最关键的启明灯。未来无论面对妖族的异动,还是其他未知的挑战,只要坚守 “护持”“包容” 的帝道本心,便能在洪荒的道途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