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工业导师 > 第31章 刘蓉的选择 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马车颠簸着拐进青石板路,远处成片的田地在阳光下泛着新绿。

张锐轩跳下马车,深吸一口混着泥土清香的空气,远远望见田头佝偻着背的老管事正指挥佃户们劳作。

这是一块御赐的庄园,可是是一块坡地,浇不到水,以前只能种一点水果和花生,种不了粮食。

张家成为勋贵太晚了,北京周边的好的水浇地都赏赐完了,只有这些荒坡地。

“少爷您可算来了!”老管事打着蒲扇迎上来,布满老茧的手在粗布衣裳上蹭了蹭,“您瞧,这玉米苗都蹿得半尺高了,红薯藤也开始爬蔓了!”

不过老管事还是有些迟疑,这些荒坡地,浇不到水,真的能有收成吗?好在不多,一样各两亩地。只有六亩地,少爷愿意玩,大家就一起种,就是绝收了也不打紧。

张锐轩踩着松软的田埂走进地里,蹲下身仔细查看玉米叶片。

嫩绿的叶脉间还挂着清晨的露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长得不错,不过得注意防虫害。”

张锐轩摸出袖中记录种植要点的小册子,指给老管事看,“等玉米抽穗时,得施些草木灰。”

其实张锐轩自己也是一个半吊子,也就是穿越前在网上冲浪时候了解过一些,都忘的差不多,当然当这些老农民的老师还是够的。

穿过玉米地,是大片刚翻耕过的土豆田。几个佃户正弯腰将带芽眼的土豆块埋进土里,铁锹铲起的泥土里还混着新鲜的蚯蚓。

张锐轩随手捡起一块土豆种,发现切口处已经生出白白的根须:“切块时一定要保证每个种块有两到三个芽眼,这样出苗才壮。”

还有红薯也出苗了,红薯是可以种苗吃叶的,藤蔓还可以喂猪牛,全身是宝。张锐轩交代一下后,让人再多开垦几亩地,争取种十亩地红薯。

管事面露为难,“少爷,现在人手都要侍候麦子高粱等粮食了,没有人手。”不是完全没有人手,只是管事觉得不值得,为了一个不知道有没有用作物浪费人力物力。

“七月底完成就可以了。”张锐轩决定放宽条件。

管事也不在坚持了,缓缓的点头答应下来。

“你不要敷衍本少爷,少爷虽然离京了,可是想要回来也就是两天的路程,”张锐轩威胁道。

管事也是重重点头,说道:“少爷放心,交代的事一定完成。”

张锐轩又坐马车离开庄园回京城,过了崇文门后,一个老者拦住张锐轩马车,说道:“张公子,我家老爷有请!”

张锐轩认得是李东阳的管家,想了想还是决定见一面,沉声说道:“前面带路!”

老者带着张锐轩队伍拐了几个弯,来到一间茶楼,老者沉声说道:“我家老爷在听雨轩雅间。”

张锐轩扫视众人一眼,“你们都在楼下候着,本公子去见一见老师。”

金岩担忧的说道:“不行,他要是再打你怎么办?带上我吧!”金岩秀了一下自己的肱二头肌。

张锐轩呵呵一笑,“真要动起手来,金岩你敢揍他吗?”

金岩顿时呆住了:“当街殴打内阁大臣?”金岩猛然摇头,开什么玩笑,这是重罪。

“那不就得了!”张锐轩整了整衣衫上去,推门而入。

里面坐了三个老头,泡了一壶茶。正是内阁三大臣,首辅杨廷和抚着长须目光如炬,次辅李东阳端起茶盏轻抿,辅臣谢迁则饶有兴致地打量着张锐轩。

“坐。”杨廷和指了指空位,声音不怒自威。

张锐轩躬身行礼,然后入坐。

李东阳率先开口:“张世子说开矿不是与民争利,今天我们就是愿意听听张世子高见。”

“高见说不上,一点愚见,仅供三位大人参考。”张锐轩停了停继续说道:“我大明百姓,劳作一年,斗升小民可有积蓄?”

三个老头相视一眼,全民都是衣衫褴褛的,能有多少积蓄。皆看向张锐轩,等着答案。

“朝廷可有积蓄?”张锐轩又问道。

朝廷有多少钱,三个老头更是心里清楚的很,可是税收一直没少收,钱到哪里去了!难道真的是官员全给贪了。

张锐轩也不为难这几个老头了,以这三个老头接受教育是弄不清楚钱去哪里了。

张锐轩继续说道,“就以京城消耗的柴为例,十几万樵夫每天入深山伐木,供应京城。十几万樵夫樵夫只能混一个活命,朝廷也没有收到多少钱,最后钱都到了山头主人那里去了。

这些地主拿着钱又去买下更多山,就有更多樵夫为他们伐木。

所以,朝廷必须掌握生产资料,才能扭转这个局势。”

李东阳他们还是不太懂,疑惑的问道:“开矿能解决我大明危机?”

“不试试,怎么就知道不行?”

“那也必须工部做主导”李东阳坚持说道。

“工部做不了主导,”

“作何解?”

“县令会判自己杀人吗?”

李东阳颓然道:“你走吧!”

张锐轩缓缓的退了出来,后背冷汗直流。

宋大志家

有了钱就好办了,又因为明天就要离开,只能用一天时间就草草安葬。

日头爬到中天,宋家院子里支起几口大锅,蒸汽裹着肉香在残垣断壁间萦绕。

刘蓉系着借来的粗布围裙,正往灶膛里添柴,火光映得她眼下青黑愈发浓重。

宋意儿蹲在一旁洗白菜,水溅湿了补丁摞补丁的裙摆,却抿着唇一声不吭。

“宋家娘子,你这是日子不过了,还请大家伙吃肉!”隔壁王婶看到案板上大肥肉,“咱们大伙可都好久没沾荤腥了。”

刘蓉勉强笑了笑,目光扫过堂屋前新立的牌位:“都是赖大伙出力帮衬,无以为报,就让大伙吃一顿好的吧!”

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左邻右舍搬出自家的碗筷,缺了口的瓷碗在长桌上摆得满满当当。

账房老先生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坐下,盯着碗里的肥肉直咽口水,却还是嘟囔:“可惜了那六十两银子,够买多少斗米……”

王雨问监视宋大志家锦衣卫,张家的人走了没有。

负责监视的锦衣卫小旗摇了摇头说道:“还没有,一直都在,弟兄们看的真真,很好认得,就八个人,统一的服装。不过快了,今天那个宋大志已经上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