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工业导师 > 第99章 大明版密云水库 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锐轩从袖中取出一卷泛黄的舆图,石桌上徐徐展开,指尖重重按在密云地界:“此坝需截潮白河之水,拦洪蓄水,坝高十五丈,不知道方大人有没有兴趣参与到这个千年未有的变革当中来。”

“多少丈?”方同文失声道。

“十五丈,如果有可能以后再加高到二十丈(60米)。”张锐轩自信的说道,其实后世有很多土坝也是六十米,七十米的运行了好多年,也没有问题。

“小侯爷还是请回吧!方某无能为力?”方同文在清江口筑坝不过丈五高,现在要筑坝十五丈高,这人怕疯子吧!

方同文重新坐回角落里不再说话。

张锐轩哈哈大笑,袖袍随着动作扬起劲风,震得石桌上的舆图边角簌簌作响:“怎么,方大人怕了吗?清江口不过丈五高的坝,在您眼里是天堑,可在我这儿,不过孩童垒沙。”

张锐轩忽地俯身,鹰隼般的目光直刺方同文眼底,“本官知道你的心还没有死,怎么样!敢不敢和本官一起疯一把。”

方同文突然也是哈哈大笑:“怕,本官不是害怕别的,就怕朝廷无力负担,到时候层层克扣,大坝修不成,反而成为了害民工程。”

“方大人放心,陛下已经同意将门头沟煤矿的收益拿出来修建水坝,专款专用,不再经过别的衙门,直接和内务府结算就好了。”张锐轩再次说道。

“内务府?这是什么部门?”方同文面露不解,大明没有内务府呀?这是什么时候成立的部门。

张锐轩解释道:“内务府是专门管理陛下内帑的部门,以后天下的矿藏都归内务府管理。修这个大坝一年将有50万两以上的银子,修完以后,北直隶将增加二百万亩粮田。”

方同文眼中迸发精光:“五十万两?二百万亩粮田?”

方同文俯身凑近舆图,枯瘦的手指在潮白河河道上反复丈量,喉结不住滚动,“可如此浩大工程,人力调配、物料转运……。”

“怎么样?方大人有没有兴趣参与这个世纪大工程,到时候所有的人力物力都有方大人管理。”

“没有人干涉?”方同文再次确认?以前修堤经历太痛苦了,各路头头天天来。

“没有人干涉,你只需要按图施工,只对徐侍郎和本官负责就可以?只要大坝完成了,你的那个72万两银子,本官帮你申请免了。”张锐轩再次诚恳的邀请。

方同文的手指死死抠住舆图边缘,脑海中不断闪过往昔筑堤时的噩梦——各级官吏走马灯似的来视察,送来的石料掺着碎石,拨下的饷银被层层盘剥,最后累死在堤上的民夫连口薄棺都置不起。

此刻烛火摇曳,映得张锐轩眼中的灼灼诚意竟不像是作伪。

“小侯爷当真能担保?”方同文的声音发颤,仿佛苍老的声带里卡着砂砾,“若修坝期间有人插手,或是银钱不到位……”

若是做不到,方大人可以随时离开,是锐轩无能,不怪先生。

方同文的瞳孔剧烈收缩,盯着那片渗血的舆图,恍惚间又看见年轻时的自己,在清江口暴雨中与洪水争命的模样。

“好!”方同文突然大笑起来,笑声里带着破釜沉舟的癫狂,“若小侯爷肯为这大坝担下一切,方某这条老命便卖给你了!不就是十五丈大坝吗?方某人也是死过一次的人,还害怕什么。”

张锐轩却笑得比方同文更肆意,抓起酒壶仰头灌下一大口烈酒,辛辣的液体顺着嘴角流下:“痛快!方大人回去看看家人,收拾一下,五日后我们去现场勘察。”

八月初一,大明密云水库正式立项,张锐轩参照后世密云水库选址,举行奠基仪式,正式动工。

两座钢筋混凝土防渗漏透墙土石坝主坝外加五座副坝。

主坝中间是底座三十米,顶部是十米的钢筋混凝土拱形水坝,混凝土前后是用夯土压实的土墙,土墙前面底部宽80米,比水面宽200米,顶部宽40米。

连同水库淹没区的一千多户农民在内,共有五万民夫开始了大坝的修建工作。

张锐轩也是高度重视,经常会来和工匠们讨论施工遇到难题。水下施工沉箱作业,和混凝土的水下施工作业。

为了安全,就没有预留发电机水流通道,这个也是没有办法事,张锐轩不是土木工程出身,对于土木工程也就是几个半吊子水平。

只能把安全系数往大了放,毕竟潮白河下游就是永定河,永定河上可是有卢沟桥的,要是垮坝了淹了北京城,那么乐子可就大了。

张锐轩从密云大坝回到家里,张和龄把张锐轩叫到:“书房,密云那一块你少去,既然交给了方同文,就让他干活,方同文那么家伙脾气又臭又硬,出了事让他扛!这是三千盐引,你省着点用,再也没有了。”

“长芦盐场那群贪官污吏真的是废材,这么一点盐都搞不定!”张锐轩抱怨道。

“臭小子你懂什么,你可知为何叫长芦盐场!”张和龄故作神秘。

张锐轩还真不知道为何叫长芦盐场,一直以来都是明朝一直以来都是四大盐场,四大盐场叫。运城盐池,长芦盐场,两淮盐场还有自贡井盐就是明朝四个摇钱树。

“长芦盐场之所以能够成为盐场,就是因为它有一大片的芦苇荡,煮盐就靠这片芦苇荡。想要盐就要用柴火换,没有柴火哪里有盐。也就是你小子搞出煤矿产量大增,老子灵机一动,运煤过去换盐,否则你就是有盐引也弄不来盐。”张和龄有些得意洋洋的说道。

“这三千银也是和盐场的盐科司大使说好了的,我们张家的人到了就能提走盐。”

“爹,要不我们,包下一块盐田,自己生产怎么样?”张锐轩提议道。煮盐还是太没有科技含量了,后世都是晒盐法。晒盐才是把盐成本降下来,产量提上去。

包盐田?张和龄没有想过,大明盐田都是官方经营,张和龄认真思考一下,摇了摇头说道:“你的想法虽然好,可是不行,陛下不会开这个口子。”

“那我们就上书改晒盐法,让陛下同意我们开晒盐田,成功了之后,再让朝廷回购。”张锐轩也是一发狠,一计不成,再来一计,一定要把盐产量搞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