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工业导师 > 第303章 稗子酒 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天一早,张锐轩就前往如意酒坊去了,刚到坊门外,就见管事王贵的正指挥着伙计往马车上搬酒坛。

王贵见到张锐轩到来,笑着过来打招呼:“少爷……您怎么亲自来了?”

张锐轩目光扫过那些码得整整齐齐的酒坛,开口问道:“稗子酒的销量如何,反响如何?”

王贵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些,搓着手回话:“少爷您是不知道,这稗子酒竟比咱们预想的还要走俏!自打前儿个在西市铺开,没两日就被那些脚夫、小商贩抢着买空了。都说这酒实在,十文一斤,价钱又比高粱酒低了五文,寻常人家买着不心疼,下力气时抿两口,浑身都得劲儿。”

王贵指了指马车上贴着的“稗酿”红签,又道:“方才北门外的货栈还打发人来催,说要再送十坛过去,说是那边的纤夫们喝顺口了,指定要这个。

就是……有几个老主顾嫌这酒糙,说不如陈年米酒绵柔,不过您也知道,咱们本就没指着他们买这个。”

“这么难喝的酒也有市场吗?”张锐轩深感意外。

王贵闻言愣了愣,随即陪笑道:“少爷是喝惯了陈年佳酿的,自然觉得这稗子酒粗粝。可对那些整日里扛活拉车的汉子来说,这酒就像寒冬里的棉袄——烈得够劲,还不贵。他们哪有闲钱细品绵柔?能寻个由头暖暖身子、解解乏,就比什么都强。”

王贵指了指刚搬上车的酒坛,又道:“昨儿个还有个拉煤的老周,买了半坛揣在怀里,说夜里守在煤场,就着冷馒头抿两口,能熬过大半夜的寒气。您瞧,咱们瞧不上的糙东西,在他们那儿倒是成了顶用的物件。”

张锐轩望着马车旁几个伙计额上的汗珠,又瞥了眼酒坛上“稗酿”二字:“倒也是这个理。既然有市场,就按眼下的法子接着做。

只是别忘了,价钱虽低,不过还是要注意改进品质,给酿酒的大师多一点空间,酿酒制曲是关键,制曲在于选菌种,张锐轩不懂如何酿酒,只能扯几句后世的广告词唬唬人。”

王贵听得一脸茫然,咂摸着“选菌种”三个字,只当是少爷从哪本杂记上看来的新鲜说法。

王贵连忙点头应道:“少爷说的是!回头我就跟李师傅念叨念叨,让他多琢磨琢磨手艺。您放心,李师傅在酒坊做了三十年,手上的曲料老底子厚着呢,保准错不了。”

张锐轩见他应下,也不再多言——总不能真跟一个古代酿酒师傅解释什么微生物发酵。张锐轩转身往坊内走,目光落在墙角堆着的几麻袋稗子上,又道:“原料也盯紧些,虽说用的是稗子。”

张锐轩顿了顿,目光转向作坊深处飘出淡淡酸香的方向,又问道:“对了,每日出的酒糟,眼下是怎么处理的?”

王贵连忙答道:“回少爷,大多是低价卖给周边的农户,他们拿回去掺着草料喂猪喂牛,倒也能换些碎银子。剩下些实在卖不掉的,就拉去后巷堆着,等攒多了请人拉去城外肥田。”

王贵怕少爷觉得这桩生意不起眼,又补充道,“虽说赚头微薄,但总比白白扔了强,农户们也常念叨着咱们的好呢。”

张锐轩点点头,心里却盘算起别的来——酒糟这东西,在后世可有不少用处,只是眼下酒坊刚起步,这些门道怕是说不清也做不来。

张锐轩淡淡说道:“你是,少爷我弄一个养牛场如何?自己养牛处理这些酒糟和稗子秸秆?”

王贵眼睛一亮,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少爷这主意高!咱们酒坊每日出的酒糟本就够几百头牛嚼用!只是养牛风险大,常言道:家有浮财百万,披毛带鳞的不算!”

“这个你别管了,总之酒坊的酒糟给晒干留着,本少爷有大用。”张锐轩说道。

张锐轩本来是想这个稗子酒这么难喝就停了稗子酒改做别的,不过既然王贵管事说稗子酒能够卖出去,还很好卖,那就继续卖吧!

一千万斤稗子大约能出酒500万斤,按照10文钱一斤就是五万两银子。

如意酒坊为了酿造这批稗子在京师和天津各弄了一个生产基地,总共用了800人,平均一个人一年工钱是20两,算是煤炭和运输,陶缸等支出,还有酒税3万两打底。

算上一千万斤稗子购买成本,0.3两一担,实际上还亏了几千两银子,只能靠酒糟挣钱。

好在稗子是自己种的,张锐轩只花了700个人种植,一个人管理差不多150亩,播种和收割的时候发动了佃户帮助。成本下降了一些没有亏钱,酒糟是纯挣的。

本来压缩一下工人开支也是能挣钱的。不过张锐轩还是坚持一年给二十两,作为一个穿越者,要是给的太少了,感觉有点对不起穿越者的身份。

不过高工资也有高工资的好处,工资高了,工人积极性就高了。

张锐轩回到府中时,张和龄正在书房翻检账册。

见儿子进来,张和龄放下手中的算盘,指了指对面的椅子:“一早去酒坊了?看出来了什么门道没有。”

张锐轩坐下,开门见山:“爹,儿子想借着酒坊的酒糟,在京郊弄个养牛场。”

张和龄抬眼打量张锐轩片刻:“酒坊亏了吧?老子看你那个散财童子的劲头就知道,你那酒坊挣不了钱?就是赔本挣吆喝!”

张锐轩笑道:“没有亏?可是也没有挣?”

“怎么没有亏?你的酒曲用的是侯府免税额,投入那么资金,还动用了老子的佃户都没有给工钱,这些都算上是不是亏了。”张和龄说道。

“那不是还安置了一千户流民吗?今年儿子准备扩大规模,再开荒十万亩盐碱地。”张锐轩其实也没有指望挣钱。

北直隶的流民还是很多,作为一个穿越者,张锐轩觉得开垦盐碱地安置流民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作为一个勋贵,社会稳定才可以继续保持勋贵的优越性。

否则,流民起义一来,最先爆掉的就是勋贵了,文官可以投靠起义军继续效忠,自己怎么办?